正文

第35节:志向的秘密(6)

做你自己 作者:(美)彼得·巴菲特


快乐本身是一种志向吗?怎么不是?在我看来,认真、热切地追求快乐,与在其他领域实现成功,都需要具备相同的品质:耐心、自知之明、走出逆境的能力和坚定的信念。

总之,两个人的不同职业观,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想"和"做"的古老争论。

东方哲学通常把"想"放在首位,即安静的沉思和天人合一的体验,简而言之就是快乐。西方传统往往强调"做",实现、完成、打上烙印,简而言之就是工作。

我们能说一种哲学比另一种"更好""更真"或"更有益"吗?这个争论永远不会停息。但我要说的是:对于一个真正拥有"志向"的人,做等同于想。对于一个以"快乐"为志向的人,想等同于做。在我看来,冲突消失了。

与此同时,让我们回到钢琴上来,我对选择自己志向的矛盾,又进入了另一个阶段。那时我有个朋友叫拉尔斯,他和我一样对钢琴着迷。我们开始合作搞音乐,不久后,我们便自己写歌、编曲。

在与人合作前,我一直认为钢琴是孤独的避难所。我从来没有参加过乐队演奏,也从未有过这种想法。现在,钢琴已成了一种友谊的黏合剂。其他的孩子在一起玩球、钓鱼或在森林中漫步时,拉尔斯和我则在一块儿搞音乐。

这真的很不错,但也为我的人生路上设置了另一个障碍,也许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拉尔斯和我并没有公开竞争过,音乐很少会引发这样的情况,但我还是忍不住跟他比赛,并以他为标准来衡量我自己的音乐灵感和天赋。我总感觉自己技不如人。

或许这是事实,或许这只是我的不安。这就是人的本性,总之,它束缚了我的自信心,让我对音乐热情大减。我简直不能想象如果与仅有的同伴相比我还排第二,我又怎么能让音乐成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呢?

我最终找到摆脱这种困境的方法,也知道这其实只是一种完全虚幻的困境,但我为此多花费了几年的时间,还经历了更多的自我怀疑和失败尝试,并在若干巧合的促成之下,才实现了这个突破。

那是我高中时的一天,一个幸运的巧合发生了--如果是巧合的话,而不是我母亲神秘的智慧的运用--巴菲特家突然出现了一台录音机。

我前面提到过,自己曾经用缝纫针修好了我家的便携唱片机。以此来说明我一直对音乐和技术的融合感兴趣,也许有些牵强,但录音机把这种融合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在我眼中,它不仅是一个机械装置,而是一个可以实现无尽愿望的魔盒。我自学了如何录制乐曲,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混录,以及如何抹去第一支曲子并对其进行改进。总之,我学习的不仅是如何演奏音乐,而且是如何制作唱片。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