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明时节话上坟

老俗事 作者:周简段


三月里来是清明,

桃红柳绿百草青。

别家坟上飘白纸,

我家坎上冷清清。

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孟姜女寻夫万杞良时所唱十二个月小曲之一。古人有描写清明扫墓的诗:“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情景仅见,且寄哀伤。

清明扫墓,是中华民族崇本尊亲、“慎终追远”之孝道的具体表现,已成了相沿悠久的习俗。然各地清明也有不同之处。老北京人特别重视清明节。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云:“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担酌挚盒,轮毂相望。”扫墓时,除了坟前陈列酒食叩头祭扫外,还需树纸幡、培新土,烧纸钱。清明这天还要摘采新柳,制成柳圈,戴在头上。民谚云:“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其实,清明戴柳的风俗,缘起很早,正如清人富察敦荣的《燕京岁时记》所云:“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今盖师其遗意也。”杭州的清明,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载:“是日,倾城上冢,南北两山之间,车马云集,樽酒担食,山家村店,享浚遨游,或张幕籍草,并舫随波,日幕忘返。”这是既去上坟,又作春游。浙南有一地方,清明那天,亲朋毕集,家家户户,都备办馔肴酒饭,供客人饮食。不论识与不识,也不问哪一家的,可随意入席,一律受到主人的款待。

到了奉化则又不一样,把清明上坟当作一年一度的大事。节日将到,家家户户除了买鱼肉等馔肴外,还要做一种上坟必不可缺的食物,俗称“麻粢”;早在清明之前,各家妇女就到四处田野去采青艾嫩苗,采归蒸熟,经过石臼捣匀、棍压、刀切而成,约三四分厚,四五寸方。相传,还有一个无从查考的来历:上古的人,有十节尾巴,随着年事增长,尾巴逐节变黄,到十节黄了,寿命也就告终。于是,在所谓“十节尾巴九节黄”时,做麻粢为干粮,大块的兼做盖被,预先进入坟穴,吃以待死。后来,子孙就效此,切成小块,作为祭祀和分增之物。

还有,奉化上坟的纸幡,也比较讲究。凡是辈数高远的祖坟,插的纸幡也更为长大美观,有龙、凤、鲤鱼、如意等多种花样,素色为主,加以彩纸。因为剪制颇费工夫,每年清明之前,许多妇女、特别是剪纸巧手,为了剪幡,往往忙到深更半夜。

上坟的日子,即使遇到天雨,也从不推迟。在祭扫时,刈除荆芜,整刷碑刻,添加封土,插上纸幡,供奉馔肴,炷香奠酒……然后从长辈到晚辈的按次谒拜,确有“祭如在”的虔诚。归来时,各人还分到麻粢。至于最为隆重热闹的,要算去上祖坟的那天,沿途男女老少,络绎不绝。在外从事各项事业的族人,大多赶到,祭扫既毕,凡中等学校以上毕业者,一同聚餐,互述景况,共话桑梓,意兴盎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