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福州冬节搓丸风俗

老俗事 作者:周简段


福建历来重视冬节,有“冬节大如年”之说。宋代梁克家《三山志》有“冬至,州人重此节”的记载。

明代冬节最热闹,王应山《闽火记》中说“冬至日,粉米为丸”。现在福州流行的“搓丸”、“贴丸”、“馈九”,就是从那古老风俗中发展而来的。

搓丸,是团圆的象征。福州风俗。冬至前一天晚上,在充满欢乐的气氛中,在祖先神主龛前,陈列三盆香花的寿命;炉喷香,台插烛,还有插着金橘的花瓶……五彩缤纷,洋溢着吉庆的气氛。在堂中另摆一张圆桌,桌上放着一只大竹篓,箩中盛着糯米磨成的粉团,点缀福桔数枚,和新购红筋一副;筋的两端各簪有一朵四季花和绸制的长春花。此外还有一只泥塑的裸体胖娃娃,叫做”孩儿弟”。

准备好了,全家男女老幼洗净手,穿上整洁衣服;就围坐在大竹箩周围,搓捏米粉团了。搓出来是圆的;捏则不拘,大人喜捏蝙蝠(福)、鹿竹(禄)、寿桃(寿)、山羊(吉祥)、如意、鲤鱼(有余)等象征吉利的东西;小孩们却喜欢捏老虎、雄狮、白兔等勇敢活泼的动物。小孩子每捏出一件东西来,大人都用吉利的语言来表扬一下,叫做“喝彩”。即使小孩捏了一只乌龟,大人也要喝彩说“长寿!长寿!”这种全家团聚一堂,欢欢喜喜搓米团的场面,是其他节目所没有的。

至于搓圆,所搓的都是小粉丸或大粉丸。小粉丸煮熟后,调糖就可以吃,大粉丸煮熟后,要放在掺糖的豆粉中滚一滚,味道十分芳香可口。除当夜吃些外,第二天清早还馈赠亲戚朋友,作为贺节礼物。至于所捏的形形色色的东西,煮熟后,小孩们都抢着吃,特别是自己担的东西。

在搓丸的时候,人们一边搓还一边唱,唱的歌谣内容很多,一般流行的词是。

搓丸试搓搓,年年节节高。

红红水党菊,排排兄弟哥。

大人增福寿,妮子唱诗歌。

搓丸时点烛的烛台称为“回进宝”,也有写成“火儿母”的。这是搓丸时特制的烛台,用泥土捏塑,塑的是一对胸围红肚兜,手抱聚宝盆的胖娃娃,盆上可以插烛。加上外敷彩色,极逗人喜爱。因为是用模翻的,价格也便宜。这种“回进宝”是回回进宝之意。原来福州早在宋元时期就与阿拉伯国家通商,这些商人多是崇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又称回回。凡与他们通商的人,大多发家致富,因此,“回进宝”烛台便成为吉利发财的象征了。

“曲水流觞”“文酒会”

“文酒会”与“曲水流觞”一脉相承。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酒会”、“曲水流觞”当推魏晋时代,那时的文人墨客为我们留下了一桩桩以酒会友、进行“曲水流觞”游戏的趣闻佳话。

每逢“上巳日”,魏晋时代的一些文人学士便结伴郊游,饮酒赋诗,类似今日文人的“笔会”,以此进行社交活动。进行“曲水流觞”游艺活动时,人们坐在环曲的水渠旁,而在水渠的上游放置盛有美酒的觞(即古代的酒杯),任其漂流而下。那尊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者在谁的面前停下,谁就必须即兴赋诗,并饮下觞中之酒。故称为“曲水流觞”。当年,觞这种酒杯,一般是木制的,也有陶制的,两边有耳,又称“羽觞”,为了便于端拿。这种觞小巧而轻盈,放在荷叶上,可以使其顺流而下。

追溯“曲水流觞”的历史,要从农历三月“上巳”这一传统习俗说起。“上巳”,指的是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这是中国民间一个除祛祸灾、祈降吉祥的节日。每年逢春秋两季,人们都要相约到溱水和洧水之上沐浴一番。古时人认为,水乃至洁之物,可以消除疾病和灾难。到了汉代,农历的三月“上巳”才确定为一个节日;魏晋以后,便成为每年的一个重要节令,所有“临水祓禊”及“水滨宴会”活动,均在这一天举行。由于历史的演变,在“上巳”节活动中,派生出一种风俗,即“曲水流觞”;而“曲水流觞”便成为上巳节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最出名的一次■■觞咏活动,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举行的“曲水流觞”,并产生了前无古人的《兰亭集序》。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畅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据史载,这次文人兰亭聚会,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未能成诗,各饮酒三觞。活动结束后,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因此,后人把《兰亭集序》碑帖亦称之为“■帖”在兰亭故居,至今还保留著“流觞亭”。亭前有曲水,亭中陈列的一张明朝永乐十七年仿刻的“曲水流觞”石刻图,生动也再现了那次盛况。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