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是真规律,还是伪科学?(1)

数字是靠不住的 作者:(美)查尔斯·塞费


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一大堆杂乱无章的数据和它们展现的风格!不过,它们实际上非常复杂难懂,以至于人们很难相信它们只不过是某人大脑思维的产物而已。

——马丁·加德纳,《西方伪科学种种》

丢掉那张信用卡!你的每一次购物行为都在损害你的健康,让自己蹒跚着向坟墓走近了一步!《纽约时报》在2000年公开声称:“研究人员认为,欠债消费更容易导致身体健康状况变差。”文中写道,俄亥俄州的研究人员发现,某人所欠的债务越多,他的身体健康状况就越差。这导致他们最终得出了离谱的结论——信用卡欠债跟个人财务状况欠佳一样,“对身体健康状况有害”。认真研究过该事件的一位科学家说:“这正体现了经济学热门话题的阴暗面。”

不光《纽约时报》,所有媒体都在试图让我们相信许多糊涂可笑的东西:在参加体育比赛时穿红色服装会让你表现更好,吸大麻会让你精神分裂,左撇子的习惯(甚至左旋物质)会提高你罹患癌症的风险。嘿,如果你当真相信了记者的报道,世界上半数物质都会让你患上癌症,比如手机、婴儿奶瓶、微波炉、甜品、电线等。当然,另外半数物质则会帮你预防癌症。自从专栏作家本·格达克雷首次提出这种说法以来,媒体就“一直在对世界上所有非生命物质进行致癌、防癌的划分”。不幸的是,如果你相信这种说法,你会发现诸如红酒一类的复合物既可以防癌又会致癌。

好消息是,你完全用不着理会这些亮闪闪的“紧箍咒”。这些说法绝大多数听起来很愚蠢,它们都只不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数字的骗术”的产物而已,这种“数字的骗术”是由我们大脑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副作用造成的。

消耗的能源越多,人均寿命就越长?

人类在识别规律方面拥有不可思议的天赋。世界上任何东西,哪怕是最强大的电脑,都不如我们那么擅长识别物体或事件之间的微妙联系。识别规律这一本能已经深深根植在我们的意识深处,毕竟,我们正是依靠它才得以生存的。

如果你在食用少许贝类食物后感觉自己生病了,你的大脑或许会自动推测出两者间的关联:贝类食物会让人生病。下一次当你吃到含有小虾的餐前开胃菜时,你就会感到恶心,这正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把贝类食物和有毒联系起来,你的大脑正试图阻止你再次摄入贝类食物,以便保护你的安全。这是相当不错的本能反应,一旦吃到一小口不良食物,你的大脑就会轻轻提醒你避开它。我们的大脑识别重要规律越快,比如树枝发出的沙沙声是由躲藏在树丛后的巨大野兽导致的、天空中的奇怪颜色预示着危险风暴即将来临,我们就越有可能生存下去。我们的思维蓄势待发随时准备去识别规律,去找寻表面上随机发生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原因,正是这种机制让我们可以长期存活和繁衍下去。

当然,识别规律的本能中也潜藏着不利因素,那便是我们可能会陷入过度狂热的状态之中,在根本不存在规律的时候寻求规律。关于这一点,似乎到处都可以看到征兆。我们使得自己相信,空难会接二连三地发生,裙长指数可以预言下一年华尔街金融状况的好坏,某场足球赛的获胜方会决定下一届美国总统谁当选。有时,我们甚至希望利用规律来改变未来,而不仅仅是预测未来。打开电视去观看任何体育赛事,你都会瞧见某些运动员会履行一整套繁复无比的仪式,依靠形形色色荒诞的转运巫术和咒语来确保胜利。这类迷信行为可以归因于运动员错误地认为自己发现了潜在的规律,发现了必然事件背后隐藏的原因:一条幸运短裤似乎更可能让球队在赛事中胜出,叫喊某句幸运口号似乎更可能让某人以一次全中结束比赛,恰好拍球三次似乎可以让罚球命中率更高。但是,这些都是错的,我们的大脑产生这些错误信念,是由于我们具有那种热衷于在事件之间建立联系的本能。好几类强有力的“数字的骗术”都是我们寻求规律的本能“胡乱开火”的产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