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庸小说中的侠义(1)

那些城 那些事 作者:方方


孔庆东,北京大学副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笔名孔醉、醉婴、周三、丛剑、孤岛独一郎等。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戏剧研究和通俗文学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评,其语言驾驭能力出色,文章生动有趣,著有《超越雅俗》、《谁主沉浮》等专著。近年在多家电视台和多所大专院校讲授金庸小说,广受欢迎,江湖人称“北大醉侠”。

我来到武汉很多次了,在第六次来武汉之后,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六到武汉》,写我第六次到武汉时候的感觉。我记得在文章中说,武汉是全国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唯一可以在前边加上一个“大”字的城市,这个“大”,它不光是一个地理空间上的称谓,多大的面积,再加上人口,这个“大”是一种文化上的感觉,这个“大”必须能够包罗万象。

我很难总结武汉的文化特点,我觉得把武汉的特点说得最好的,还是毛泽东的那句词,“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毛泽东是写景,但是我觉得这是写出了武汉的气质“莽苍苍”,很多东西都包括在里面,我觉得这个莽苍苍的气质里面,也自然包含了一份“侠义”精神。这是弥漫在中国全社会各个阶层的,一种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

如果比较一下的话,可能普通老百姓的侠义精神,还要高于知识分子,所以知识分子不容易很快想起它,儒、释、道可能都对振兴中国、振兴中华文明有作用,但是少了侠义精神是绝对不行的,没有“侠义”精神,儒、释、道都是那个空中楼阁,都是一些好听的言词,都会变成说了不做,知而不行。说说孔子、老子、庄子,那些话都很好听,如果不做有什么用呢?

“侠义”精神是怎么回事,我想可能有的朋友读过我的书,或者听过我的讲座,这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我不过是借金庸这个题目,借金庸的小说把它再复述一遍而已。

“武”与“侠”

武侠文学,今天是一个大众文化的主力类型。打开电视,你拿遥控器转一圈,一定能搜索到武侠片,片中两个人在那块飞檐走壁,打来打去,打了半天,互相也打不死。

奥运期间,我到一个网站去做节目,当时讨论过武术能不能进奥运这个话题。我主张要想办法让武术进奥运,但是,武术进奥运很难。因为武术精神和奥运精神,它有对立的地方。奥运是为了好看。奥运会完全操纵在世界上各国的大资本家手里,资本家让你干什么,就得干什么。资本家说这个乒乓球打得太快了,不好看,影响广告收入,那就必须把乒乓球做大一点。奥运会背后其实有很多很多肮脏的东西。

比如,奥运会的搏斗项目都必须打很长时间,相互打不着才行,便于评分。这跟中国武术是两码事。中国武术要一秒钟结束战斗,哪有说两个人打三五分钟,还打不死的。打趴下又站起来了,打趴下又站起来了,那还叫武术?

跆拳道为什么能进奥运会?跆拳道为了进奥运会,首先引刀自宫,把自己弄得不是个东西了。在东亚武术体系中,跆拳道本来就是最花拳绣腿,最不实用的一个东西,最不符合搏击原理的。一条腿站着,另一条腿伸得老远去踢别人,这叫做送死,但是它好看,它便于电视转播,便于裁判打分。所以,武术如果要进奥运,就得付出这个代价。

武术得变成体操,变成体操就能进奥运了,所以我主张两条腿走路,派出一部分功夫比较差的武术演员进入奥运会,真正三流以上的高手都不参与,三流以上都藏着,专门训练咱们特种部队一秒钟结束战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