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们为什么要制作图片:视觉观念发展简史(4)

光与镜头:通往卓越影像之路 作者:(美)罗伯特·希尔施


1.4.1叠放照片

到了19世纪中晚期,将多个负片叠放冲印已比较常见。19世纪50年代,湿版火棉胶摄影法成为商业摄影的主要技术手段,而这种方法在光线条件较暗的情况下需要很长的曝光时间,使得群体人像的创作很困难。由于湿版摄影法对蓝紫光感应能力微弱,这一缺点也为拍摄自然风光题材的作品设置了障碍。当对地面景物或主体正常曝光时,天空往往会失去层次,冲印后的影像呈现出白斑的效果,而叠放照片技术则克服了这一难题,在前期拍摄时对主体与天空分别曝光,在后期制作时使用蒙片将两张底片合成,从而保证主体与天空都能够得以正常还原。这在奥斯卡·古斯塔夫·雷兰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的作品《人生的两条道路》(Two Ways of Life,1857)中得以充分体现,作者使用30张负片拼放叠印,再现了舞台造型人物、场景和事件。从亨利·皮奇· 罗宾逊(Henry Peach Robinson)的著作《摄影的绘画性效果》 (Pictorial Effect in Photography,1869)中可以看出,叠印技术已经成为态度严谨的摄影师们表达艺术宗旨的重要手段。

1.4.2直接摄影初探

彼得·亨利·爱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在《自然主义摄影》(Naturalistic Photography)一书中对叠像冲印的概念提出了质疑。爱默生倡导简化工作程序和“有选择地自然对焦”。这种视觉法则要求摄影师极尽可能地复制人眼视觉感受,镜头中所呈现的影像能够准确地呈现景物的空间透视关系。

爱默生认为摄影师有责任发现相机自身的特征,他将摄影看做是艺术与技术的混合体。同时,他强调通过对光线、对焦主体、景别的审慎选择,就可以创作出优秀的影像作品。爱默生强调被摄主体应被置于其自身所处的环境当中,需摒弃一切叠像冲印等人为操作因素。随着时代的演进,自然主义摄影中的一些摄影家极端夸大并强烈地攻击了他的视觉理论,于是爱默生出版了《自然主义的消亡》(The Death of Naturalistic Photography, 1890)正式声明放弃他的自然主义摄影观。尽管如此,自然主义摄影观为后来“直接摄影”的发展播下了种子,为推动摄影史向前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