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论天下》第3篇

论天下 作者:李华平


第3篇

均势体制就是恐怖体制

维持目前世界和平的体制,可用“均势”二字概括之。所谓均势体制,采用西方学者法泰尔的定义,就是“一种任何一个大国都不享有主导地位和不能对他国发号施令的事态”。

均势体制建立在两个基本的政治概念的基础之上,其一,国家至上论。该理论主张,国家是神圣的,只要是为了国家的福祉,在国际事务中采用任何手段都是合法的。此理论是对欧洲中世纪世界道德观的反动,自17世纪以来就成为主导西方国际政治领域的不二信条。其二,制衡学说。亚当斯·斯密的《 国富论 》所倡导的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延伸到国际政治中,必然也使人们坚信,每个国家在追求自己的政治私利的同时,无形中将对其余各个国家的安全与进步作出贡献。反之,如果无节制地扩张自己的权利而不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必然也将导致他国的本能反抗,因而也会对其利益构成破坏。

这种名为均势的国际关系体制,从理论上来讲,如果安排得当,本可以起到促进世界和平之功效。但理论毕竟是理论,实践中的均势政治,就是俗话中的无政府主义体制。在此种体制下,以邻为壑,以邻为敌是每个国家的习惯性思维。在每个国家的围墙之内,每时每刻都在策划对别国进行攻城略地的阴谋,乱世英雄出四方,有枪就是草头王。这种体制,随时都有可能将人类拖入战争的深渊。

维持目前世界秩序的均势机制,并非自古如此,理所当然。相反,无论是东方,还是在西方,这种机制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一种例外。实行此种机制的,在西方仅见于古希腊城邦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以及近三百年的欧洲地区。在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即夏、商、周与秦、汉之间的春秋战国年代,是施行均势政策的典型时期,三国时期也是如此。

在战国年代,描写诸霸相争的《 春秋 》,取代了充满鼓乐生平的《 诗经 》,现实中的世界,被大大小小的诸侯王国所分割,国际社会之间完全依靠实力(包括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平衡来维持脆弱的和平。各个国家只能指望以暴力制衡暴力、以战争制衡战争来维持社会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战争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旋律,战争成为国家的唯一目的。为了国家的利益,全体国民都可能被迫奔赴前线,充当把别人变成炮灰的野兽或把自己变成炮灰。根据《 孟子》一书的记载,战国年代,各个国家之间除了战争还是战争,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百姓都必须服兵役,投降士兵中四五十万人一起被活埋的事情比比皆是。从国际上来看,厚黑政治主宰一切,各列强是轮番上阵,“城头变幻大王旗”,各行霸道数十年。各国君主无不“以争地杀人为合大义,以灭国屠人为有大功”,他们无不嗜血成性,草菅人命。弱夫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有饥色,野有饿殍”,“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便是对那个时代的最好的写照。

在欧洲实行近三百年的“均势”体制,同样给人类造成无穷的灾难。这种体制犹如一个“战争孵化器”,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这种病态体制的杰作。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数亿条生命成为极少数疯狂政治家的陪葬品,人类精心造就的文化被彻底断送。人类告别那两次世界大战已达到半个世纪之久,但对两次大战的血腥依然记忆犹新。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