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金庸小说与武术 (3)

開藝丛谈 作者:龚鹏程


金庸寫的查拳、彈腿、華拳、闖少林、瘋魔杖、六合刀、魯智深醉拳、太極拳、八卦掌等,我小時候恰好都練過,因此看來格外親切。舊時摩挲於圖譜者,今又可玩味於小說,感受自與一般人不同。一般讀者或許更津津樂道降龍十八掌之類虛構的武功,我則對這部分較感興趣。

但是,我對武術的理解與金庸有些不同,覺得它的描寫可能有點問題。

﹝一﹞

第一是練法與打法不分。

如《飛狐外傳》第一回徐錚打查拳,從起手式寫起,一式式打去;商寶意練彈腿給徐錚看,也從第一路第二路,一一練去;就是胡斐打華拳,亦仍是從第一招打起。這在演練時固然沒問題,交手時卻絕不可能用這樣的套路式打法。

武術向分練法和打法,練法是練套路、練式子,以長功力、熟悉身法步法拳法為主。打法則不然。像金庸寫王劍英兄弟與胡斐對打時,那就純是練法而非打法。《飛狐外傳》第三章:

王劍傑自幼在父親監督之下,每日清晨急奔三次,每次絕不停留地奔繞五百一十二個圈子,臨睡之時又是急奔三次。這功夫從不間斷,每天大圈子、中圈子、小圈子一共要繞三千餘轉,二十餘年練將下來,腳步全已成自然,只須顧到手上發招便行。……那凳子有五尺來長,王劍傑若再繞著轉動,轉的圈子太大,跟他二十多年來所練的圈子大小不同,這是熟練了的功夫,臨時改變不來,……王維揚教子習藝之時,規定極為嚴厲,不得有分毫差失,偏生這大兒子又是天性固執,臨敵時腳下定須踏正方位,才肯出招。

八卦拳如果應敵時如此大跑圈子,非被揍慘了不可。金庸以此寫王氏兄弟食古不化,甚是!可惜寫張無忌、胡斐、周仲英等人時卻未注意到這一點。像周仲英跟陳家洛對戰,高手過招,而竟依著拳譜所載套路一式式打下來:

周仲英按著少林禮數,左手抱拳,一個「請手」。……一招「左穿花手」,右拳護腰,左掌呼的一聲,向陳家洛當面劈去。……陳家洛一個「寒雞步」,右手上撩,架開來掌,左手畫一大圓弧,彎擊對方腰肋,竟是少林拳的「丹鳳朝陽」。……周仲英「咦」了一聲,甚感詫異,手上絲毫不緩,「黃鶯落架」、「懷中抱月」,連環進擊……第一路「闖少林」三十七勢未使得一半,陳家洛已處下風。

看得出作者是就著拳本子在編故事,練武人其實無這般對打法。《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也是這個毛病:

張無忌……招招都使張三丰所創太極拳的拳招,單鞭、提手上勢、白鶴亮翅、摟膝拗步,待使到一招,「手揮琵琶」時,右捺左收,剎時間悟到了太極拳旨中的精微奧妙之處。

許多人都不知道拳法有練法與打法的分別。練時有定式,打時無定型。因此打架時絕不可能如張無忌這般照著楊式太極的式子一式一式打下去。

再者,就是散用各式,也與練時不同。如練時,太極拳的白鶴亮翅是左摟、右掤、向上挑打的,設想敵人以左掌右腿攻我而我防禦之。在打時,這一招因時因機,卻可能變為左手提臂上挑,架起對方右腿,右手由掤變為向右側猛採,以使對方傾跌。也可以變成:對方以右衝拳擊我時,我左手採拿其腕,右手則以腕背迅擊其下頦。又,若對方仰身退避,我可上右弓步入其襠,右手仰掌以大拇指及食指扣其咽喉。此式前腳為虛步,但對敵時也可以變為提膝,撞擊對方的襠或腹部。一式化為五招。

凡此皆打法之應用,一般練拳的人皆只知依著式子比劃,不知打法,故其拳皆不能實戰。金庸也不知這打法與練法之別,以致寫打而竟只是照著拳譜練套路。

﹝二﹞

第二個問題,是拳理與拳派不合。

作者依拳本子作小說,本身又未真諳技擊,因此所敘拳理,有時可商。如趙半山論陰陽訣:

「萬物都分陰陽。拳法中的陰陽包含正反、軟硬、剛柔、伸屈、上下、左右、前後等等。伸是陽,屈是陰;上是陽,下是陰。散手以吞法為先,用剛勁進擊,如蛇吸食;合手以吐法為先,用柔勁陷入,似牛吐草。均須冷、急、快、脆。至於正,那是四個正面,隅是四角。臨敵之際,務須以我之正沖敵之隅。倘若正對正,那便沖撞,便是以硬力拚硬力。若是年幼力弱,功力不及對手,定然吃虧。……若是以角沖角,拳法上叫作:‘輕對輕,全落空’。必須以我之重,擊敵之輕;以我之輕,避敵之重。再說到‘閃進’二字,當閃避敵方進擊之時,也須同時反攻,這是守中有攻;而自己攻擊之時,也須同時閃避敵方進招,這是攻中有守,此所謂‘逢閃必進,逢進必閃’。拳訣中言道:‘何謂打?何謂顧?打即顧,顧即打,發手便是。何謂閃?何謂進?進即閃,閃即進,不必遠求。’若是攻守有別,那便不是上乘的武功。」這番話只將胡斐聽得猶似大夢初醒。……趙半山又道:「武功中的勁力千變萬化,但大別只有三般勁,即輕、重、空。用重不如用輕,用輕不如用空。拳訣言道:‘雙重行不通,單重倒成功’。雙重是力與力爭,我欲去,你欲來,結果是大力制小力。單重卻是以我小力,擊敵無力之處,那便能一發成功。要使得敵人的大力處處落空,我內力雖小,卻能勝敵,這才算是武學高手。」

「亂環訣」和「陰陽訣」,是金庸掰的。金庸本來就對太極拳情有獨鍾,〈金庸談太極 〉曾說:「 太極拳的基本構想在世界任何拳術、武功、搏擊方法中是獨一無二的。我相信這是老莊哲學在拳術中的體現。用在政治上,那是清靜無為的黃老之術,用在拳術上,便是以柔制剛的太極拳。……基本要點是保持自己的重心,設法破壞對手的平衡。……所以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四兩撥千斤、後發制人。……保盈持泰,謙受益、滿招損,那正是中國人政治哲學、人生哲學中的要點」(天地報第4期)。

其實老莊皆不講太極,講太極的是《易經》。故說太極拳創自張三丰、體現了老莊哲學,都是沒根據的。

而且,作者忽略了:太極拳的道理,在拳術中確實是個例外。當年王宗岳論拳時,既是深有感於一般搏擊均是以快打慢、以力大勝力小、以強打弱,故別創一種以柔克剛、捨己從人之法。此法之用力用勁、觀念及技法便與其他拳術不同,所以不能拿來當作武術之一般原理或通則。強調用勁須「空」,更是不能用到其他一般拳法上去的原則。

依金庸書中所述,胡斐的胡家刀法,乃至袁紫衣、苗人鳳之武功,也仍是以快打慢、以力勝弱的,與太極之法實相枘鑿。只因太極拳家對其拳理闡述較詳,便於採擇,少林等外家拳術較少談玄理,故小說家逕以太極之法來講論,而不知此間大有門庭之異。

查拳、彈腿、華拳都要求挺胸,展肩、收腹、塌腰,太極則要求含胸、拔背、收胯、歛臀、身形截然不同。動作方面,查拳、彈腿、華拳閃戰騰挪、兔起鶻落、節奏強烈,也絕不講鬆、空。發力的方式亦不一樣。太極拳曲蓄有餘,查拳等則發力直盡。故以太極之理去打其他拳,乃是不通的。所謂「各拳各理,各門各法,各廟各菩薩」,絕不如外行人所以為可以一通百通,或有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原理與方法。就是太極拳,陳、楊、吳、武、孫各派,用勁用力,身形步法乃至拳理拳意亦皆逈異。如無這些差異,也就不會分化成這麼多派別。

又,《飛狐外傳》描寫燕青拳:

馬行空號稱「百勝神拳」,少林派各路拳術,全部爛熟於胸,眼見查拳奈何不得對方,招數一變,突然快打快踢,拳勢如風,……使的是一路燕青拳。那燕青是宋朝梁山泊上好漢,當年相撲之技,天下無對。這一路拳法傳將下來,講究縱躍起伏、盤拗挑打,全是進手招數。

依他此處所述,燕青拳乃是風格不同於查拳的一種快拳,強調縱躍起伏。其實燕青拳跟查拳風格近似,均為長拳體系。故由查拳轉為燕青拳,根本談不上「招數一變」。若要細分,則快打快踢,拳勢如風,講究縱躍起伏、盤拗挑打,全是進手招數的反而是查拳。燕青拳較為輕靈敏捷、身法以藏、閃、擰、抖為主,步法以蹤、跳、偷、提為主。金庸講錯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