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意大利怀抱中的两个“国中国”

遍访西欧赏落红 作者:高秋福 著


意大利怀抱中的两个“国中国”

前往亚平宁半岛,当然首先会安排访问意大利。但是,且不要忘记,半岛上同这个南欧大国并存的,还有两个袖珍小国。它们不但有独特的历史,还有独特的发展道路。它们展露的,既有世所罕见的精巧雅致,也有政治争斗的惨烈悲壮。

这两个袖珍国,一是梵蒂冈,二是圣马力诺。两者的四面皆为意大利领土所包围,有时被误称“位于意大利境内”。其实,它们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并非属于意大利,只能说是“国中之国”。这样的国家世界上还有一个,即被南非领土所包围的莱索托。这种“国中国”地缘现象的生成,说起来有点话长。

梵蒂冈的圣彼得广场

梵蒂冈的正式名称为“梵蒂冈城国”,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山丘上,是世界上唯一偏安于异国都城之一隅的国家。它的面积只有0.44平方公里,同天安门广场一样大,是全球最小的国家,被称为“世界袖珍国之最”。人口1380人,常住居民540人,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少的国家,但按人口密度来说却位居世界前列。人口的85%来自意大利,百分之百信仰天主教,并从事与教会有关的工作。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纯天主教国家,实行政教合一制度。教皇自称“基督在世间的代表”,拥有至高无上的神权,也拥有最高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世俗之权。教皇由全世界的红衣主教选举产生,终身任职。过去出任教皇的都是意大利人,而从1987年起,教皇则分别来自波兰、德国和阿根廷。尽管他们原来都是外国人,而就任教皇后就成为梵蒂冈人,不但是这个蕞尔小国的元首,也是全世界8亿多天主教徒的精神领袖。

梵蒂冈这种世所仅有的宗教政治体制,是由其独特的历史而形成。原来,梵蒂冈是古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公元4世纪,西罗马帝国开始衰亡,罗马城的天主教主教乘机掠夺土地,随后自称为“教皇”。751年,教皇与法兰克王国结盟,共同对付来犯的伦巴德人。五年后,法兰克国王丕平(矮子)为酬谢教皇,将罗马城及其周围地区拱手相赠,史称“丕平赠土”。教皇对“赠土”拥有世俗统治权,从而奠定了教皇国的基业。此后,教皇势力日盛,管辖范围扩大到意大利中部,总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一个以教皇为君主、以罗马为首都的教皇国开始形成。历任教皇都居住在梵蒂冈,并在那里修建城墙、宫殿和教堂。梵蒂冈逐渐成为教皇的宗教与政治活动中心。

1870年,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实现统一,教皇的世俗权力被剥夺,其统辖的罗马和其他一些地区被没收。只享有宗教特权的教皇被迫退居到狭小的梵蒂冈,原来的教皇国实际上不复存在。1922年,墨索里尼夺得意大利政权,血腥镇压反对派,积极寻求同教皇和解。1929年2月,他同教皇庇护十一世的代表签订«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教皇在其辖地享有世俗统治权。这样,梵蒂冈城国正式确立。

梵蒂冈没有任何自然资源,也没有工农业生产活动。其财政收入主要靠不动产出租、教徒捐款、银行盈利、邮票发行和旅游收入。它在世界各地有数百亿美元的投资,还有100多亿美元的黄金和外汇储备。它每年的游客逾百万,具有宗教色彩、印制精美的邮票每年发行数百万套,也是一笔不菲的财政收入。梵蒂冈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现居世界前列,高达10万美元。国民不向政府纳税,反而享受房租、水电、医疗等各种补贴,成为世界上“福利待遇最高的国家”。梵蒂冈没有失业现象,也没有犯罪行为,从1952年起不再设监狱。梵蒂冈也没有军队,只从瑞士雇用十多名警察象征性地守护教皇的驻跸之地。整个国家显示的是一片祥和气氛。

圣马力诺山巅的碉堡

所有到访罗马的人,无不前往梵蒂冈一游。我曾有两次这样的经历。跨过流经罗马城的台伯河,穿过那扇日夜有人守护、终年总是洞开的城门,圣彼得广场、方尖碑、大教堂扑面而来,令人突然感到这个袖珍之国原来如此富丽辉煌。圣彼得广场呈椭圆形,长宽不过两三百米,面积0.08平方公里,说不上多么宏大,但就其占有全国总面积18.5%来说,这却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广场中央是直插云霄的方尖石碑,石碑顶端是作为天主教象征的十字架。广场两侧是半圆形的大理石柱廊,284根圆柱和88根方柱,分排成四列,造型和谐,气势恢宏。广场的底端是世界上9亿天主教徒心目中的圣地圣彼得大教堂。教堂融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建筑风格为一体,辉煌壮丽。教堂不仅是庄严肃穆的宗教场所,还是精美绝伦的古典艺术的展厅。在其穹顶和四壁上,绘制有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布拉曼特等艺术大师以«圣经»为题材的绘画和雕塑作品。缺乏自然资源的梵蒂冈,原来却拥有无比丰富的人文宝藏。

与政教合一的梵蒂冈绝然不同,位于亚平宁半岛东北部的圣马力诺是欧洲最古老的共和国。从罗马去威尼斯途中,可以看到西边蜿蜒有一座不高的山丘。沿着缓缓的山坡行驶,十多分钟后就看到一座用钢筋搭建的简陋门楼,旁边竖着一块醒目的标牌,上面用意大利文写着“圣马力诺海关”。海关其实只有这个牌子,没有任何设施,也没有值班人员,汽车可以长驱直入,不需办理任何入关手续。原来,这只不过是进入圣马力诺国境的一个标志,圣马力诺根本就没有海关。沿着山路再走十多分钟,就到达与国家同名的首都的城门。举目眺望,四野尽是青翠的山峦。据介绍,这个山丘之国南北长13公里,东西最宽处8.75公里,总面积61平方公里,比北京的西城区稍大一点。全国人口大约3万,90%是圣马力诺人。这个袖珍国拥有自己的主体民族,从一个侧面反映其历史比较悠远。

圣马力诺的建国,滥觞于一个悲凄的传说。这里原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公元3世纪中叶,帝国东边的亚得里亚海上有一个名叫阿贝的小岛,岛民以凿石为业。他们忍受不了领主的欺压,在一个名叫马力诺的石匠带领下,于257年驾驶几叶扁舟,来到亚平宁半岛上的海岸城市里米尼。岂料,逃离政治迫害不久,又遇到宗教迫害。罗马皇帝为维护传统宗教,大肆迫害基督教徒。信奉基督教的马力诺不得不再次逃亡,逃到西南方一个名叫蒂塔诺的荒僻山冈,隐居在岩洞中。他一边采石,一边宣传基督教义。信奉基督教的人越来越多,就在蒂塔诺山上修建起一座修道院,建成一个“石匠公社”。蒂塔诺山本是里米尼一位贵妇的领地。她看到马力诺尽做善事,广受拥戴,就把领地赠送给他。不久,马力诺病故,被追认为“圣徒”,获赠的土地被命名为“圣马力诺”。301年9月3日,圣马力诺宣布建国,圣徒被尊奉为“国父”。

圣马力诺不断发展,于1263年宣告成立共和国,改族长统治为两位执政官联合执政。此后,战争、入侵、掠夺仍不断发生,从罗马教皇到邻近的几个公国都想把圣马力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为保卫自己的疆土,圣马力诺人先后在蒂塔诺山的三座峰峦上修建三座碉堡。他们利用几个公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拓展领土,大致奠定了现今的国家版图。19世纪中,意大利民族统一运动兴起,亚平宁半岛上诸多小国均被纳入新建立的意大利王国。圣马力诺因为从一开始就支持意大利的统一运动,意大利王国政府深为感激,没有将它兼并。双方缔结条约,意大利承认圣马力诺是主权国家,圣马力诺则把其外交、安全、海关等事务全部托付给意大利管理。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圣马力诺均宣布保持中立,实际上支持意大利。二战之后,意大利共产党的影响力大增,圣马力诺共产党跟进,通过公民投票赢得国家政权,同社会党联合执政长达12年之久。这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是比较鲜见的。1971年,圣马力诺同意大利签订«睦邻友好条约»的补充协定,确定两国之间保持“永久性友谊”,外交关系由总领事级升格为大使级。根据协定,圣马力诺不建正规军,仅设几十人的警察队、仪仗队和军乐队,安全事务仍由意大利承担。

作为现今世界仍存的最古老的共和国,圣马力诺有一整套独特的民主共和制度。全国人口虽少,却有六七个政党,通过直选争夺作为一院制“大议会”的60个席位。大议会选举两名执政官,作为国家元首联合执政。被选中者如拒绝出任或中途擅自离职,则要罚款。他们的任期是半年,不能连任,但卸任三年后可以再任。国家领导人的这种“双行制”,且任期如此短暂,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的。执政官月薪5美元,创世界上国家元首低薪之最。这种民主制在圣马力诺已实行几百年,其他国家都难以仿效。

圣马力诺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较快。农牧业虽然比较发达,但国民经济的支柱还是旅游业。走进首都圣马力诺市,可以看到并不宽阔的街道两旁到处是旅店、餐馆和旅游纪念品商铺。这样一个小国,据说有大小旅馆800多家,每年接待游客四五百万,旅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圣马力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5万美元,虽然难以同梵蒂冈相比,但在世界排名中也处于前列。

大国有大国的辉煌,小国有小国的魅力。圣马力诺和梵蒂冈,历史不同,发展道路不同;相同的是,两国均在政治旋涡中挣扎,历史的机缘使它们生存下来,且日臻繁荣。当然,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意大利。因此,人称它们是“躺卧在意大利怀抱中过着幸福生活”。

(2013年7月26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