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人口学故乡信札

故乡信札

故乡信札

定 价:¥14.00

作 者: 潘年英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丛编项: 潘年英人类学笔记系列
标 签: 三部曲

ISBN: 9787532121755 出版时间: 2001-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0cm 页数: 229 字数:  

内容简介

  潘年英的小说是哀伤的流水,温暖的夕阳,思念的野草和山间的小路。当一幕幕时尚流逝之后,当一局局争夺了钱,这样的小说还将默默地与人们一道远行。——韩少功潘年英以自己故乡为背景,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现代侗乡农民生活的图画,它是否带有几分怀旧感?或许有些。在我看来,这位作家更多地是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具有独创性的创作来展示侗乡农民的文化,来观察最基本的农村社会,来思考传统习俗的保护和继承。潘年英的写作,显然具有一种边缘性质,其属于中国文化边界旁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这种文学有其独到的魅力和价值。——(法)安妮.居里安我差不多到中午才回到家,这时猪早已侍弄好了,伙房里几位帮忙的屠夫正在吃泡汤,其中一位大约喝了不少酒,有些醉意了,大声地叫着我的名字,并叫我去跟他们吃饭。我认得出他便是我父亲过去的酒友之一,一个叫老灵的顶没出息的庄稼汉,昨天晚上我才听母亲说,他的两个刚刚长大的女儿被同村的老元拐卖到浙江了,他却一点办法也没有。母亲抱怨我去了哪里这半天也不见影子,说一家人到处找我吃饭找不到。侄儿丁丁和当当报告说我去了屋背坡,母亲叨念说我每次回家都要去屋背坡转一圈,那屋背坡难道有好风景?我不理会她们,自个儿躲到客房里去。Nyo,我现在要告诉你这新房子的故事,这是我和父亲一起修起来的,说起来并没有多少年,但现在却也颇显陈旧了。那时候我还在天柱念高中,暑假回家,父亲便叫我跟他一起到遥远的“高他塘”去砍木头,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那些伐木的日子。天一亮我们就出门,一直砍呀砍,砍到中午太阳当顶,二弟和母亲才为我们送来米饭,但丢下斧子我就躺倒了,明知肚子饿得厉害,却无胃口去吃饭。看着我手上肩上的那些血泡,母亲心疼得流了泪,她劝父亲不要叫我砍木头了,说我还是孩子,造孽。可父亲说:“他不做谁做?请人做不要钱?”又说:“我像他这样大的时候,比这大几十倍的木头都砍过了。”又说:“做来还不是他们坐,你怕是我坐?我坐现在这栋就够了,我是怕他们三兄弟以后打架,才来吃这份劳苦。”“坐”就是“住”的意思。在整整一个夏天里,我就这样一直跟着父亲砍木头,剥木皮,扛木回家,累得像死去一回似的,但并不抱怨,我那时有一种决心,便是立誓要当盘江地方最让人看得起的农民,因为那时我对于考大学还没有丝毫的希望,尽管我也好学,勤奋,且十分地巴望着能跳出农门,但一切都还十分缈茫,班上五十二位同学,我的综合成绩排在二十名之后,而老师说,只有进入前八名,考大学才有希望。父亲看着一身伤痕的我说:“要想过安逸日子,那就只有一条路,读书,考大学。”考上大学又怎样?我那时竞连设想也无从设想。父亲说:“考上大学,那就是国家干部了,吃皇粮,坐印子屋,不晒太阳不淋雨,像你庚爸运中一样。”“印子屋”就是“砖瓦房”。“庚爸”就是与父亲“打同庚”做结拜兄弟的朋友。运中是他的中学同学,两人关系非常要好,父亲后来因为奶奶病故而中途辍学,运中却读书出了头在凯里一家机械厂当了干部。那人有一年来过我家,我第一次在他那里看到了香皂,他管它叫“洋碱”。现在想来,那真是很遥远的事了。一年后,新房立起来了,就是我现在住着的这栋,也是三间三进的大房子,不过这次我们是修在平地里的,不再吊脚,用我们盘江地方话说,就叫“地屋”。比起吊脚的“楼屋”来,“地屋”的好处是进门不再爬楼了,楼下也少了鸡鸭猪牛等牲畜粪便的臭味,但“地屋”潮湿,痛风湿的人坐不得,现在我妈就一天到晚喊脚杆痛,就是坐地屋闹的。但在我看来,坐地屋最大的不方便是晚上“起夜”不方便,以前坐楼屋,晚上起夜就直接从窗口上往楼下拉,沙沙沙,落在竹叶上,还给竹子积肥哩;现在坐地屋,没有“楼下”了,得走出大门去茅厕,麻烦。我家新屋的屋基,原是一块菜园,是我奶奶留下的菜园。你知道的,它是这河谷中很奇怪的一个平台,背山临水,正是老屋基山背后大坡的一条余脉,据风水先生说,这屋基是青龙吃水,将来是要出大人物的。我父亲一时就喜欢了,就建了房子。而且房子刚建不久,他便迫不及待地搬进来住了,老屋呢,则空着,几年没人住,老屋的木柱开始发霉,父亲后来便把老屋卖了,据说是卖给了浙江佬,四千块钱。那时我已大学毕业留在贵阳工作。有一年回家看不到老屋,我心里很失落,我觉得父亲不应该为四千块钱就卖了老屋,当然,四千块,在八十年代中期还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更不用说在偏远的乡村。父亲把钱存在信用社里,他以为从此可以过幸福日子了,没想到,接下来的几年,物价连年上涨,四千块钱贬值了,四千块已不是四千块了,父亲后悔得欲哭无泪。我现在还记得新屋地基原先的样子,那时园子里有两株橘子树,橘子还未成熟,村里的孩子便来摘,我不让他们摘,我说那是我公栽的橘子你们不能摘。他们说,什么?你公栽的?你喊得应么?反革命家属!你闭上你的乌鸦嘴吧!他们快活地摘着,骂着,而我则默默呆在一旁,心痛地流着泪。后来父亲把那两株橘子树砍了,我虽然很爱吃橘子,但也觉得父亲实在砍得好。园子里一年四季都长着绿油油的青菜。印象里最多的是牛皮菜,牛皮菜放猪油炒,是我童年里最经常吃的一道菜。我放学归来,必在园子里看到母亲的身影,她总是穿着那蓝色的阴丹士林布父母装,色彩很鲜艳,远远就能看见。看见了母亲,就看见了家,也感觉到了幸福和温馨。园子四周塞了木桩做的篱笆,防止牛羊进园糟蹋菜苗。篱笆上爬满各种青藤和牵牛花,都长得太猛,母亲每年要挖掉许多,然后让南瓜藤爬出来。南瓜叶和南瓜花都是可以吃的,用菜油炒,香得要命。南瓜花开得很大,金黄色的,很好看;花开的时候,会有蜂子飞来采蜜,蜂子飞进花蕊里,半天不出来,我们便悄悄把花瓣封了口,蜂子飞不走了,在里面嗡嗡叫,我们便拿来当一件宝贝玩具玩。但有时会不小心被蜂子蛰伤手,很痛,顿时哭得呼天号地,大人却说:活该!一边说,一边却为我们掏耳屎敷住伤口。耳屎能治蜂蛰?我对此事始终心疑。但是奇怪,敷了耳屎后的蜂蛰伤口,果然不大痛了。秋来篱笆上挂满大大小小金黄色的南瓜,奇怪那时贫下中农的子女居然对这些东西都没有兴趣,其实他们把这些瓜都摘了去,再骂我们一声反革命家属,谅我们也不敢怎样,还不是眼巴巴看他们拿去!但他们居然不拿!后来来了知青,知青倒不客气,不管是园外的还是园内的,也无论是反革命家属还是贫下中农的,他们照单全收。还好,一视同仁,我们也少一点自卑感。……

作者简介

  潘年英,男,侗族,中共党员,1964年10月27日出生于贵州天柱县.1984年毕业于贵州民族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4年7月—1999年1月,在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研研究员、支部书记、编辑部副主任等职。1999年1月调入福建泉州黎明大学人文社科系任教。2003年7月调入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任教。职称为研究员。1993年加入中国作协,为会员。1995年人中国侗族文学学会副会长。有个人专著十余卷问世,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著作有《民族、民俗、民间》、《百年高坡——黔中苗族的真实生活》、《扶贫手记》、《木楼人家》、《边地行迹》、《文化与图象》等。1994年获作协庄重文文学奖,1996年获贵州省政府“茅台文学奖”,1998年获贵州省政府民族民间文学奖。

图书目录

暂缺《故乡信札》目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