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美学华夏美学:插图珍藏本

华夏美学:插图珍藏本

华夏美学:插图珍藏本

定 价:¥88.00

作 者: 李泽厚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烛焰丛书
标 签: 儒家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3331024 出版时间: 2001-01-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3cm 页数: 285 字数:  

内容简介

  一般来说,中国艺术固然不同于西方那种细致模拟有限现实场景、故事的“再现”性的古典作品,也同样少有西方近代那种以强烈个性情感抒发为特征的“表现”性的作品。相对来说,中国作品中个性情感一般很不突出,大都是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它的情感表现中有比较具体和具象的自然的社会的再现内容,而它的这种再现具体现实又不离开情感的表达,这两者经常混同交融,合为一体。所以,华夏文艺及美学既不是“再现”,也不是“表现”,而是“陶冶性情”,即塑造情感,其根源则仍在这以“乐从和”为准则的远古传统。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一“墓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永恒与妙悟佛教东来,蔓延华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大事件。以儒学为主的汉文化传统如何与它对待、交接,构成了数百年意识形态的首要课题,激起了各色缤纷的绚烂景色。从艺术到文学,从信仰到思想,或排拒,或吸收,或皈依,或变造,或引庄说佛,或儒佛相争……除了政治经济上的利害论说外,其中心题目之一即在人生境界的追求上。可以说,儒学传统承续着吸取庄、屈、玄这条线索又迈开了新步,特别是从美学史的角度看。佛教诸宗都传进中国,但经数百年历史的挑选洗汰之后,除净土在下层社会仍有巨大势力外,在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中,中国自创的顿悟禅宗成为最后和最大的优胜者。“天下名山僧占多”。而禅又在各宗中占了大多数,他们占据了深山幽谷的大自然。但重要的并不是占据山林,修建庙宇,而是如何由下层百姓的信奉而日益占据了知识分子的心灵,使这心灵在走向大自然中变得更加深沉、超脱和富于形上意味的追求。佛学禅宗的化出的确加强了中国文化的形上性格。它突破了原来的儒家世界观,不再只是“天行健”、“生生之谓易”,也突破了原来的道家世界观,不再只是“逍遥游”,“乘云气,骑日月”,这些都太落迹象,真正的本体是完全超越于这些生长、游仙、动静、有无的。从而,它对传统哲学作了空前的冲击。但又只是“冲击”,而并没扔弃。禅没否定儒道共持的感性世界和人的感性生存,没有否定儒家所重视的现实生活和日常世界。儒家说“道在伦常日用之中”,禅宗讲“担水砍柴,莫非妙道”。尽管各道其道,儒、佛(禅)之道并个相同,但认为可以在现实感性生活中去贯道、载道或悟道,却又是相当一致的。禅把儒、道的超越面提高了一层,而对其内在的实践面,却仍然遵循着中国的传统。所以总起来看,禅仍然是循传统而更新。禅作为佛门宗派,是仍要出家当和尚的,即脱离现实人伦和世俗生活。这些和尚们的生活、信仰和思想情感,包括他们那些说教谈禅的诗篇,对广大知识分子及其文艺创作并无重大的影响。真正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佛学禅宗在理论上、思想上、情感上对超越的形上追求,给未出家当和尚的知识分子在心理结构上,从而在他们的文艺创作、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上所带来的精神果实。本书无法来谈禅说佛。简而言之,禅是不诉诸理知的思索,不诉诸盲目的信仰,不去雄辩地论证色空有无,不去精细地讲求分析认识,不强调枯坐冥思,不宣扬长修苦炼,而就在与生活本身保持直接联系的当下即得、四处皆有的现实境遇中“悟道”成佛。现实日常生活是普通的感性,就在这普通的感性中便可以超越,可以妙悟,可以达到永恒——获得那常住不灭的佛性。从而,“既然不需要日常的思维逻辑,又不要遵循共同的规范,禅宗的‘悟道’便经常成为一种完全独特的个体感受和直观体会”[参见《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只有在既非刻意追求,又非不追求;既非有意识,又非无意识;既非泯灭思虑,又非念念不忘;即所谓‘在不住中又常住’和无所谓‘住不住’中以获得‘忽然省恰’。”[参阅《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这对美学,例如对艺术创作来说,不正是很熟悉、很贴切和很合乎实际的么?艺术不是逻辑思维,审美不同于理知认识:它们都建筑在个体的直观领悟之上,既非完全有意识,又非纯粹无意识。禅接着庄、玄,通过哲学宣讲了种种最高境界或层次,其实倒正是美学的普遍规律。在这里,禅承续了道家。道家讲“无法而法,是为至法”。无法之法犹有法;禅则毫无定法,纯粹是不可传授不可讲求的个体感性的“一味妙悟’,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妙”、“悟”两字早屡见于六朝文献,曾是当时玄学、佛家的常用饲汇,不但佛家支道林、僧肇、宗炳讲,而且阮籍、顾恺之、谢灵运等人也讲,他们都在追求通过某种特殊方式来启发、领略、把握那超社会、时代、生死、变易的最高本体或真理。这到禅,便发展到了极致。我曾认为,禅的秘密之一在于“对时间的某种顿时的神秘的领悟;即所谓‘永恒在瞬刻’或‘瞬刻即可水恒”这一直觉感受”[参阅《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在某种特定的条件、情况、境地下,你突然感觉到在这一瞬刻间似乎超越了一切时空、因果,过去、末来、现在似乎融在一起,不可分辨,也不去分辨,不再知道自己身心在何处(时空)和何所由来(因果)。……这当然也就超越了一切物我人己界限,与对象世界(例如与自然界)完全合为一体,凝成水恒的存在。”[参阅《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禅宗非常喜欢……与大自然打交道。它所追求的那种淡远心境和瞬刻永恒,经常假借大自然来使人感受或领悟。”[参阅《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禅之所以多半在大自然的观赏中来获得对所谓宇宙目的性从而似乎是对神的了悟,也正在于自然界事物本身是无目的性的。花开水流,鸟飞叶落,它们本身都是无意识、无目的、无思虑、无计划的。也就是说,是‘无心’的。但就在这‘无心’中,在这无目的性中,却似乎可以窥见那个使这一切所以然的‘大心’、大目的性——而这就是‘神’。并且只有在这‘无心’、无目的性中,才可能感受到它。一切有心、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事物、作为、思念,比起它来,就毫不足道,只妨碍它的展露。不是说经说得顽石也点头,而是在未说之前,顽石即已点头了。就是说,并不待人为,自然已是佛性。……在禅宗公案中,用以比喻、暗示、寓意的种种自然事物及其情感内蕴,就并非都是枯冷、衰颓、寂灭的东西,相反,经常倒是花开草长,鸢飞鱼跃,活泼而富有生命的对象。它所诉诸人们感受的似乎是:你看那大自然!生命之树常青啊,不要去干扰破坏它!”[参阅《中国古代思想史论》]那么,具体呈现在美学—艺术里,禅是如何实现这种境界的呢?

作者简介

  李泽厚,湖南长沙人,北京大学哲学系一九五四年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教授。一九八八年当选为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一九九八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学院人文学荣誉博士学位。著有《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述评》、《我的哲学提纲》、《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论》、《美学论集》、《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走我自己的路》、《世纪新梦》、《论语今读者》等书。

图书目录

    目录
   前记
   第一章 礼乐传统
   一 “羊大则美”:社会与自然
   二 “乐从和”:情感与形式
   三 “诗言志”:政治与艺术
   第二章 孔门仁学
   一 “人而不仁如乐何”:人性的自觉
   二 “游于艺”、“成于乐”:人格的完成
   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的领悟
   四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道德与生命
   五 “日新之谓盛德”:天人同构
   第三章 儒道互补
   一 “逍遥游”:审美的人生态度
   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审美对象的扩展
   三 “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关于无意识
   第四章 美在深情
   一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生死再反思
   二 “情之所钟,正在我辈”:本体的探询与感受
   三 “立象以尽意”:想象的真实
   第五章 形上追求
   一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永恒与妙悟
   二 “脱有形似,握手已违”:韵味与冲淡
   三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回到儒道
   第六章 走向近代
   一 “师心不师道”:从情欲到性灵
   二 “以美育代宗教”:西方美学的传人
   三 载体与范畴
   结语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