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特色图书馆论

特色图书馆论

特色图书馆论

定 价:¥8.60

作 者: 文化部图书馆司、湖北省文化厅特色图书馆研究课题组编
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出版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1315383 出版时间: 1998-10-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20cm 页数: 172 字数:  

内容简介

  片断:第一篇理论思考:社会转型期图书馆的新走向【题记】中国特色图书馆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实践再次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推动某项事物向前发展的真正动力,莫过于社会对该项事物的特别需求。面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型,传统的公共图书馆已多少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然而,可喜的是,人们发现:从公共图书馆派生出来的特色图书馆,在办馆模式上,不再是“千人一面”;在服务方式上,似乎还可以游刃有余哩。当时间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图书馆界,诞生了一件新生事物,即特色图书馆。她的出现,给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一、应运而生的特色图书馆(一)传统图书馆定势面临挑战图书馆不是世外桃园,它是社会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既包含其发展与变革,也影响其发展与变革。图书馆必须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循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市场调节范围不断扩大,市场机制功能不断增强。市场机制作用下各方面利益的重新调整与分配,使图书馆界既面临着大好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图书馆人也开始一步步感受到它对自身的强烈震撼与冲击。如何使图书馆适应形势,如何求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出路就在于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变革,适应市场经济。长期以来,图书馆界习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系列观念和政策,因此在改革大潮面前,许多人不知所措,犹豫不决,某些传统观念,例如“等、靠、要”、求稳怕乱、封闭保守、重藏轻用等,牢牢束缚着图书馆的手脚,致使图书馆改革步履维艰、相对滞后、难以深入,给人以“慢半拍”的感觉。因此,就造成了80年代中期图书馆的所谓“低谷”、“滑坡”现象。(二)跌入低谷的痛定思痛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呈现出勃勃生机,图书馆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1977年,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1020所,1980年为1732所,到1996年已达到2600多所,图书馆事业规模在迅速扩大。1978年,全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馆舍面积为65万平方米,到1991年已达到349万平方米,馆舍面积迅速增加,物质条件不断改善,图书馆事业可谓繁荣兴旺。但是在这种兴旺的表象背后,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隐藏着严重的危机。从宏观方面看,图书馆事业确实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就单个图书馆而言,在经过80年代初期的稳步发展之后,开始出现了生存危机。由于明显的营养不良,供血不足,许多图书馆呈现“虚脱”状态。因此,图书馆界出现了“低谷论”。尽管有人对这一论调提出批评,但无论这一提法是否科学,是否符合事实,图书馆遇到的困难确是有目共睹的。本书前言前言当北京、上海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蓬勃发展、逐渐深入,尤其是湖北省特色图书馆工程启动数年后,“实践需要理论指导”的感觉便愈来愈强烈。正逢此时,湖北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奖励基金将“特色图书馆研究”这一项目予以立项,列为资助课题。于是,特色图书馆研究课题组立足密切联系实际,开始了计划有序的理论探索。后来,该项目又被初步确定为1998年度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对一项可以说是全新的事业进行哪怕是些许的理性思考也绝不简单。《特色图书馆论》书稿集30人之力,历经三载,三易其稿,今日得以付梓,亦确属不易。研究的过程,有时甚至成了经常自我否定和浓缩的过程。此稿所经大删大改之处,从将试图系统概论的初稿28万字压至10万字左右便见一斑。由于不是系统的、所谓面面俱到的综论,而仅仅是透过现实进行若干理论思考的一方面论述,考虑到屈原有《九歌》,我们只不过“一歌”而已,故将“一论”简化为“论”,这样才有了《特色图书馆论》的冠名。此书名未必确切,似乎不如《特色图书馆探索之路》、《特色图书馆实践及其思考》甚至《特色图书馆纵横谈》等来得客观或写实,算是姑且为之吧。本书大部分的正文完成于1997年8月,因此总体上所使用的时间概念截止于此时。考虑到晚些时候分别由北京、上海市文化局主持增写上海、北京篇,为保证其完整,这两篇所使用的材料便适当延长至1998年3月。另外,部分附录如大事记、论文索引等也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处理。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为全面反映京沪鄂三地图书馆的特色、特色服务、特色图书馆实践情形,当地近60所公共图书馆认真负责地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资料。为了较有把握地研究课题,我们积极组织、参与由文化部图书馆司牵头开展的全国特色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征文活动,从中汲取营养,找寻源泉。有的征文作者专门给湖北特色图书馆工程提供了不少难得的指导意见。本书附录《特色图书馆论著论文索引》中所列篇目,实际上也正是我们虚心学习、参考、借鉴的对象。可以说,我们的课题,应该是全国众多研究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在现实社会中,尽管特色图书馆这一名称还未得到广泛认同,但大抵从理论上看总是允许有点超前的。就一定意义而言,此刻的特色图书馆论也许只能算是一种对将来的描述。作为组织编撰部门的领导,文化部图书馆司杜克司长、刘小琴处长、湖北省文化厅周济洋副厅长十分重视本书质量,均对书稿进行逐字审阅。在本书出版前,我们又根据有关领导的意见,将书稿内容有计划地整理了数篇专题性的系列文章送刊物陆续发表。随后,有些作者纷纷撰文给我们以评价,其中不乏热情之认同、殷切之鼓励、中肯之批评。尤其是那些颇有见地的质疑、商榷意见,时刻都在鞭策我们。由此而引发的勤思、深思、反思甚至于痛思,委实令人珍惜。于是乎,我们决定保留原课题组,在发展基础上,进一步修改、补充,力求特色图书馆理论不断完善。假以时日,我们或许会写出《特色图书馆续论》,用再交出更新答卷的行动酬谢诸位老师、同仁。《特色图书馆论》在整个编撰、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文化部、中国图书馆学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北京和上海市文化局、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科技情报局、众多公共图书馆和学术刊物等部门、机关以及很多专家、学者、普通研究人员的大力支持、协助。文化部徐文伯副部长亲自为本书作序。我们在这里谨向有关单位和有关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限于编撰人员的水平,这部《特色图书馆论》的小册子一定还有不少缺点和错误。我们恳切地期望广大读者多多提出宝贵意见。1998年6月

作者简介

暂缺《特色图书馆论》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特色图书馆论》序
前言
第一篇 理论思考:社会转型期图书馆的新走向
一、应运而生的特色图书馆
(一)传统图书馆的定势面临挑战
(二)跌入低谷的痛定思痛
(三)“上帝”需求的变化
(四)事业发展提供的条件
(五)宏观合理布局与网络化建设在召唤
二、全新图书馆类型的定位
(一)图书馆的特色与特色图书馆
(二)特色图书馆的公共性与“专业”性
(三)“凤凰涅槃”后的归宿
三、改变“千人一面”的图书馆模式
(一)可望实现的“小而全”
(二)“划地”不必为牢
(三)不再自扰的“藏与用”
(四)出现政府调控新态势
(五)逐步拓宽的办馆之路
四、无法替代的特殊优势
(一)融汇于图书馆大系统
(二)置身于文献资源宏观布局中
(三)竞争于信息服务业
(四)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
第二篇 探索实践:北京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纪实
一、面临困境谋生路
二、锐意改革出效益
(一)因地制宜显个性
(二)初创佳绩尝甜果
三、特色趋于更优化
(一)馆藏既专又全且新
(二)服务求准务实灵活
附录:北京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大事记
第三篇 探索实践:上海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纪实
一、在探索中创新
二、在实践中成熟
(一)多种形式并存
(二)共同特点显著
(三)本质属性界定
三、在发展中思考
(一)宏观与微观
(二)传统与现代
(三)服务与藏书
(四)人才与物质
(五)理论与实践
附录:上海公共图书馆特色服务大事记
第四篇 探索实践:湖北省特色图书馆工程纪实
一、文献资源调查引发的启示
(一)刺痛人心的课题成果
(二)充满期望的文献资源布局新构架
(三)由“专业分中心”走向“有藏书特色的文献中心”
(四)由“有藏书特色的文献中心”到“特色图书馆”
二、湖北省特色图书馆工程五年
(一)审慎选择后的平稳启动
(二)健康发展中的领导保证
(三)高瞻远瞩般的上级关怀
(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
(五)初级阶段下的特色丛书
(六)不断完善着的战略策划
(七)力求规模化的新兴事业
三、创造性的全新事业
(一)签靠得住的协议
(二)创行得通的模式
(三)搞看得见的协调
(四)抓有特色的工程
附录一:湖北省文化厅有关特色图书馆文件、材料摘录
附录二:湖北省特色图书馆大事记
第五篇 回顾与展望:中国图书馆的特色化趋势
一、回首特色图书馆的理论与实践历程
(一)散射世界各国的特别图书馆
(二)中国特色图书馆聚焦
(三)初露微曦的特色图书馆理论
二、创业中的障碍跨越
(一)脱离“母体”的阵痛
(二)襁褓中的“婴儿”尚需扶持
(三)理论中的“辨认”
三、不可阻挡的特色化趋势
附录:特色图书馆论著论文索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