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临床医学尤在泾医学全书

尤在泾医学全书

尤在泾医学全书

定 价:¥45.00

作 者: [(清)尤怡撰];孙中堂主编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丛编项: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
标 签: 中医学

ISBN: 9787801560063 出版时间: 1999-08-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6cm 页数: 415 字数:  

内容简介


  ?br>尤怡(?~1749),字在泾,号拙吾,别号饲鹤山人,清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清代医家。本书对尤在泾的五部医学著作给予整理校注,计有《伤寒贯珠集》8卷、《金匮要略心典》3卷、《金匮翼》8卷、《医学读书记》3卷附《续记》1卷、《静香楼医案》2卷。其中《伤寒贯珠集》对张仲景《伤寒论》原书做了逐条注解和阐发,并对《伤寒论》原书的有些内容次序做了重新的编排归类。《金匮要略心典》对张仲景《金匮要略》原文做了逐条注解和阐发。《贯珠集》与《心典》二书对张仲景的原著颇多阐发与提示,是后人研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重要参考书。《金匮翼》以内科杂病的证治方药为主要内容,选取历代医家医著的有关内容分类编排,并附以尤怡本人的医学观点和治病方药,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医学读书记》是尤怡读书与临床的心得笔记,书中所载不乏精微切要之论。《静香楼医案》是尤怡临床治病用药的病案实录,记载32个门类病证的辨证分析及治法方药,可为研究探讨尤怡的治病用药方法提供佐证。片断:p;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太阳中风者,阳受风气而未及乎阴也,故其脉阳浮而阴弱。阳浮者,不待闭郁而热自发,阴弱者,不必攻发而汗自出。所以然者,风为阳邪而上行,卫为阳气而主外,以阳从阳,其气必浮,故热自发,阳得风而自强,阴无邪而反弱,以弱从强,其气必馁,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者,肌腠疏缓,卫气不谐,虽无寒而若不能御,虽无风而常觉洒淅也。翕,越也,动也,盛也,言其热时动而盛,不似伤寒之一热至极也。鼻鸣干呕,不特风气上壅,亦邪气暴加,里气上争之象。是宜桂枝汤助正以逐邪,抑攘外以安内也。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孹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热热,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重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①,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按:风之为气,能动阳气而泄津液,所以发热,汗自出,与伤寒之发热无汗不同。此方用桂枝发散邪气,即以芍药摄养津气,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药之酸,足以安内,生姜、大枣,甘辛相合,补益营卫,亦助正气,去邪气之用也。盖以其汗出而邪不出,故不用麻黄之发表,而以桂枝助阳以为表,以其表病而里无热,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药敛阴以为里,此桂枝汤之所以异于麻黄、大青龙也。服已须臾,啜稀粥一升余,所以助胃气,即所以助药力,盖药力必藉胃气以行也。温覆令微汗,不使流漓如水者,所谓汗出少者为自和,汗出多者为太过也。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者,中病即止,不使过之以伤其正也。若不汗,后服小促,及服至二三剂者,期在必克,以汗出为和而止也。仲景示人以法中之法如此。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太阳受邪,无论中风伤寒,俱有头痛,俱有发热。但伤于寒,则表实无汗,伤于风,则表疏自汗,是头痛发热者,伤寒所同,而汗出恶风者,中风所独也。中风必以风剂治之,云桂枝汤主之者,见非他药所得而更者耳。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本书前言前言《明清名医全书大成》系列丛书是集明清30位医学名家医学著作而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学术源远流长,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日臻成熟,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并有许多发展,是中医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名医辈出,学派林立,在基础学科和临床各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本草学和临床学尤为突出。同时著书立说很活跃,医学著作大量面世,对继承发扬中医药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草学在明代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其著述之多,内容之丰,观点之新,思想之成熟,都是历代难以与之媲美的。尤其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天下第一药典”。全书52卷、62目,载药1892种,附本草实物考察图谱1110幅,附方万余首。他“奋编摩之志,僭纂述之权”,“书考八百余家”,“剪繁去复,绳谬补遗,析族区类,振纲分目”,在药物分类、鉴定、生药、药性、方剂、炮制、编写体例等许多方面均有很大贡献,其刊行以来,受到国内外医药界的青睐,在中国药学史上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多种译本流传于世界诸多国家,其成就已远远超出医药学的范围,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除时珍之卓越贡献之外,还有缪希雍的《神农本草经疏》,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阐发和注释,与其一生药学经验的总结,详明药理及病忌、药忌,为明代本草注疏药理之先。更有清代张璐的《本经逢原》,其药物分类舍弃《神农本草经》三品窠臼,而遵《本草纲目》按自然属性划分,体例以药物性味为先,次以主治、发明,内容广泛,旁征博引,参以个人体会。全书以《神农本草经》为主,引申发明,凡性味效用,诸家治法以及药用真伪优劣的鉴别,都明确而扼要地作了叙述,使“学人左右逢源,不逾炎黄绳墨”而“足以为上工”也。另外,尚有薛己的《本草约言》,汪昂的《本草备要》,徐灵胎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陈修园之《神农本草经读》,张志聪之《本草崇原》等,这些书也都各具特点,流传甚广。明清时期基础理论的研究仍以《内经》以来所形成的自发唯物论和朴素辩证法理论体系为基础,不断地总结医疗实践经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从不同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如明代的张景岳等十分强调命门在人体的重要作用,把命门看成是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动力,并受朱震亨相火论的影响,把命门、相火联系起来,在临床上对后世医学有相当影响。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对温热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探讨,以及对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创立等。关于人体解剖生理的认识:有些医家对脑的功能有新的记述。如李时珍有“脑为元神之府”,汪昂记有“人之记性在脑”,喻嘉言有“脑之上为天门,身中万神集会之所”等记述,对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临床各科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因此时医学十分注意临床观察,临床经验丰富。很多医家都非常重视辨证论治及四诊八纲,如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是这一时期重要的脉学著作,该书以歌诀形式叙述介绍了27种脉象,便于学习、理解、诵读和记忆,流传甚广。孙一奎在《赤水玄珠·凡例》中概括地指出:“凡证不拘大小轻重,俱有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八个字。苟能于此八个字认得真切,岂必无古方可循?”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强调以阴阳为总纲,以表里、虚实、寒热为六变。他使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了理、法、方、药的完整理论体系。内科医著明清时期很多。薛立斋的《内科摘要》一书,首开中医“内科”书名之先河。也正式明确中医内科的概念,使内科病证的诊治有了很大提高。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张景岳的《景岳全书》等。从学术理论方面,以温补学派的出现和争论为其特点。其主要倡导者有薛立斋、孙一奎、张景岳、李中梓等,主要观点是重视脾肾。薛立斋注重脾肾虚损证,重视肾中水火和脾胃的关系,因而脾肾并举,注重温补。温补派的中坚张景岳的《类经附翼》《景岳全书》,原宗朱震亨说,后转而尊崇张元素和李果,反对朱说,力倡“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极力主张温补肾阳在养生和临床上的重要性。李中梓则在薛立斋、张景岳的影响下,既重视脾胃,也重滋阴养阳。温补之说,成为明清时期临床医学发展上的一大特点。温病学派的兴起是明清时期医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叶天士的《温热论》,创温病卫气营血由表入里的传变规律,开卫气营血辨证论治法则。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乃继承叶氏温病学说,但提出了温病的传变为“三焦由上及下,由浅入深”之说,成为温病三焦辨证的起始。其他如王孟英的《温热经纬》等著作都丰富了温病学说。骨伤科、外科在明清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一时期外科闻名的医家和医学专著空前增多。如薛立斋的《外科枢要》,汪石山的《外科理例等,记述外科病证,论述外科证治,各有特点。骨伤科有王肯堂的《疡医证治准绳》,是继《普济方》之后对骨伤科方药诊治的进一步系统归纳。妇产科在明清时期发展很快,成就比较显著。如万密斋的《广嗣纪要》对影响生育的男女生殖器畸形、损伤,以及妊娠等做了记述。薛立斋在《保婴撮要》中强调妇科疾病之养正,记述有烧灼断脐法,以预防脐风;王肯堂的《女科证治准绳》收录和综合前人对妇产科的论述。武之望的《济阴纲目》列述了经、带、胎、产等项,纲目分明,选方实用。儿科在明清时期内容较前更加充实,专著明显增多。如万密斋的《全幼心鉴》《幼科发挥》《育婴秘诀》《广嗣纪要》《痘疹世医心法》等儿科专著,继承了钱乙之说,强调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特点,治疗重视调补脾胃,除药物外,还注意推拿等法。王肯堂的《幼科证治准绳》综合历代儿科知识,采集各家论述,对麻痘、热症等多种小儿疾病论述颇详,流传甚广。眼、耳鼻咽喉及口腔科在这一时期也有一定的进展。如王肯堂的《证治准绳》论述眼疾171症,详述证治,是对眼病知识的较好汇集。薛立斋的《口齿类要》记述口、齿、舌、唇、喉部的疾患,注重辨证治疗,简明扼要,介绍医方604首,为现存以口齿科为名的最早专书之一。气功及养生方面,在此期也较为重视,出现了不少有影响、有特色的养生学专著。如万密斋的《养生四要》。张景岳在《类经·摄生》中也阐发了《内经》的有关养生论述,对养神和养形做了精辟论述,富有唯物辩证精神。另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记述300例老年病的验案,强调颐养功夫,寒温调摄和戒烟酒等。清朝末年,西方医学开始传入中国,因此,西医学术对中医学术产生很大影响,在临床上中西医病名相对照,并以此指导临床诊治,中西医汇通学派形成。如其代表人物唐容川,立足中西医汇通,发扬祖国医学,精研中医理论,遵古而不泥古,建立了治疗血证的完整体系。综上所述,明清时期名医辈出,医学确有辉煌成就,在中医药学发展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就是我们编辑出版《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之目的所在。全书共收录了30位医家,集成30册医学全书,其中明代13位,清代17位。收录原则为成名于明清时期(1368~1911)的著名医家,其医学著作在两部以上(包括两部);每位医家医学全书的收书原则:医家的全部医学著作;医家对中医经典著作(《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注疏;其弟子或后人整理的医案。整理本着搞清版本源流、校注少而精,做到一文必求其确。整理重点在学术思想研究部分,力求通过学术思想研究达到继承发扬的目的。本书为新闻出版署“九五”重点图书之一,在论证和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马继兴、张灿王甲、李今庸、郭霭春、李经纬、余瀛鳌、史常永等审定委员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30位主编均为全国文献整理方面有名望的学科带头人,经过几年努力编撰而成。虽几经修改,但因种种原因,如此之宏篇巨著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指正。编著者1999年5月于北京

作者简介

  尤怡(? ~1749),字在泾,号拙吾,别号饲鹤山人,清代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清代医家。

图书目录

     总 目 录
    伤寒贯珠集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医学读书记
    静香楼医案
    尤在泾医学学术思想研究
    附:尤在泾医学研究论文题录
    目 录
   卷一 太阳篇上
    辨列太阳条例大意
    太阳正治法第一计三十三条
    太阳病脉证三条
    桂枝汤脉证七条
    桂枝汤方
    桂枝汤禁三条
    麻黄汤脉证七条
    麻黄汤方
    合病证治六条
    葛根汤方
    葛根加半夏汤方
    黄芩汤方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白虎汤方
    辨伤寒受病阴阳不同一条
    太阳病愈时日及欲解之候与
    传经之证六条
    太阳权变法第二计二十三条
    不可发汗例十条
    桂枝二越婢一汤脉证一条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麻黄各半汤脉证一条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大青龙汤脉证二条
    大青龙汤方
    小青龙汤脉证二条
    小青龙汤方
    十枣汤证治一条
    十枣汤方
    五苓散证治一条
    五苓散方
    表实里虚四逆汤先救里一条
    四逆汤方
    阳微先汗阴微先下随脉施治一条
    调胃承气汤方
    伤寒里虚法先补里二条
    小建中汤方
    炙甘草汤方
    结阴代阴脉法一条
    太阳斡旋法第三计三十一条
    服桂枝汤后证治六条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方
    桂枝汤去挂加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
    发汗后脉证治法十五条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桂枝甘草汤方
    真武汤方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发汗吐下解后病脉证治三条
    旋覆代赭石汤方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太阳传本证治七条
    茯苓甘草汤方
    桃核承气汤方
    抵当汤方
    抵当丸方
   卷二 太阳篇下
    太阳救逆法第四计六十三条
    论结胸脏结之异三条
    论结胸及痞之源一条
    论结胸证治十条
    大陷胸汤方
    大陷胸丸方
    小陷胸汤方
    文蛤散方
    三物白散方
    痞证七条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附子泻心汤方
    半夏泻心汤方
    生姜泻心汤方
    甘草泻心汤方
    懊忄农烦满证治六条
    栀子豉汤方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生姜豉汤方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干姜汤方
    下利脉证五条
    葛根黄连黄芩汤方
    桂枝人参汤方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下后诸变证治八条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误汗下及吐后诸变脉证十三条
    干姜附子汤方
    茯苓四逆汤方
    黄连汤方
    火逆十条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救逆汤方
    桂枝加桂汤方
    太阳类病法第五计三十三条
    温病一条
    风温一条
    痉病七条
    桂枝加葛根汤方
    湿病五条
    风湿四条
    桂枝附子汤方
    甘草附子汤方
    暍病三条
    霍乱十一条
    四逆加人参汤方
    理中丸方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饮证一条
    瓜蒂散方
   卷三 阳明篇上
    辨列阳明条例大意
    阳明正治法第一计四十九条
    阳明腑病证十二条
    调胃承气汤证四条
    小承气汤证二条
    小承气汤方
    大承气汤证九条
    大承气汤方
    白虎加人参汤证三条
    阳明经病脉因证治十一条
    阳明病风寒不同证治八条
    吴茱萸汤方
   卷四 阳明篇下
    阳明明辨法第二计二十四条
    表里虚实生死之辨九条
    猪苓汤方
    阳明可下不可下之辨十五条
    蜜煎导方
    猪胆汁方
    麻仁丸方
    阳明杂治法第三计九条
    发黄证治七条
    茵陈蒿汤方
    栀子柏皮汤方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蓄血证治二条
   卷五 少阳篇
    辨列少阳条例大意
    少阳正治法第一计十六条
    少阳证一条
    小柴胡汤证九条
    小柴胡汤方
    少阳汗吐下之禁二条
    辨少阳邪气进退之机四条
    少阳权变法第二计四条
    柴胡桂枝汤证一条
    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一条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加芒硝汤证一条
    柴胡加芒硝汤方
    大柴胡汤证一条
    大柴胡汤方
    少阳刺法第三计四条
    刺法四条
   卷六 太阴篇
    辨列太阴条例大意
    太阴诸法计十条
    太阴脏病脉证治六条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加大黄汤方
    太阴经病证治二条
    太阴经脏俱病一条
    太阴病愈期一条
   卷七 少阴篇
    论列少阴条例大意
    少阴诸法计四十五条
    少阴脉证四条
    少阴清法七条
    黄连阿胶汤方
    四逆散方
    猪肤汤方
    苦酒汤方
    甘草汤方
    桔梗汤方
    半夏散及汤方
    少阴下法三条
    少阴温法十五条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附子汤方
    通脉四逆汤方
    白通汤方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桃花汤方
    少阴生死法十二条
    少阴病禁四条
   卷八 厥阴篇
    辨列厥阴条例大意
    厥阴诸法计六十二条
    厥阴病脉证五条
    厥阴进退之机九条
    厥阴生死微甚之辨十五条
    厥阴清法五条
    白头翁汤方
    麻黄升麻汤方
    厥阴温法十条
    乌梅丸方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厥阴病禁二条
    简误九条
    差后诸病七条
    烧禈散方
    枳实栀子豉汤方
    牡蛎泽泻散方
    竹叶石膏汤方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