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马/列/毛/邓经典理论哲学教科书

哲学教科书

哲学教科书

定 价:¥19.00

作 者: 陆显禄,朱广学主编;常绍舜[等]撰稿
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新编成人高等法学系列教材
标 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2020622 出版时间: 2001-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0cm 页数: 424页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政法大学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哲学教材。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立足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点和主客观相统一的方法、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社会历史观点和方法、实践认识观点和方法、价值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凸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具体运用的科学价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与同类教材相比,在内容上更具有科学性,在结构上更具有新颖感。本书观点准确、内容精练、材料丰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反映了哲学课的改革精神和新要求,它有助于学生们很好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书既可以作为政法高等学校哲学教科书使用,也可以供其他非政法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作者简介

暂缺《哲学教科书》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节 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一、哲学是智慧之学
二、哲学与哲学家
三、哲学与时代精神
四、哲学反思与批判功能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一、哲学是理论化与系统化的世界观
二、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三、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的党性原则
四、哲学的阶段性和民族性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
六、哲学的历史发展
七、现时代文明的精华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核心问题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基础是实践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社会发展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法律科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法律科学关系的突出表现
二、政治法律工作者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观点和主客观相统一的方
第一节 物质与运动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四、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
第二节 时间和空间
一、时间和窨是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
二、时间和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三、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第三节 意识的本质和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
二、意识的本质
三、意识的作用
第四节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旧哲学对物质与意识关系问题的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
第五节 主客观相统一的学习方法
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方法
二、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与方法
第一节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第二节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第三节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第四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第五节 联系方法和发展方法
第三章 矛盾观点与矛盾方法
第一节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矛盾精髓理论
第四节 矛盾不平衡性原理
第五节 矛盾分析方法
第四章 量变质变观点和方法
第一节 质、量、度
第二节 量变和持变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第四节 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功能
第五章 肯定否定观点和方法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观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第三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第五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功能
第六章 唯物辩证法诸矛盾形式与方法论功能
第一节 原因结果观点和方法
第二节 必然性偶然性观点和方法
第三节 可能性现实性观点和方法
第四节 本质现象观点和方法
第五节 内容形式观点和方法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自然观与方法论
第一节 自然界发展的物质特性与矛盾规律
第二节 自然科学发展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节 自然科学发展的矛盾规律
第四节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
第五节 唯物辩证法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第八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及其发展
第二节 社会存在及其作用
第三节 社会意识及其作用
第四节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第五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
第九章 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与方法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理论地位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三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第四节 社会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
第五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特点
第六节 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
第十章 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第二节 国家学说
第三节 社会革命
第四节 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方法
第十一章 群众史观及其方法论功能
第一节 人发群众的历史作用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第四节 群众史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和认识方法
第一节 认识论及其历史发展
第二节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第三节 实践的特征和形式
第四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五节 在实践基础上认识的辩证发展
第六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认识方法
第十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和认识真理的方法
第一节 真理及客观真理
第二节 谬误及其与真理的辩证关系
第三节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
第四节 认识真理的方法
第十四章 价值观和价值分析方法
第一节 什么是价值
第二节 什么是价值认识
第三节 个人价值及其实现
主要哲学家通览
第一部分 中国哲学家
第二部分 西方哲学家
主要参考书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