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军事军事历史/纪实《战争论》诠释

《战争论》诠释

《战争论》诠释

定 价:¥68.00

作 者: 吴琼著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战争纪实

ISBN: 9787507511086 出版时间: 2001-01-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0cm 页数: 870页 字数: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克劳塞维茨(1780-1831)的《战争论》的军事科学的奠基作。这部世界军事名著实际上阐述了“统帅的艺术”。本书作者认为:克劳塞维茨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战争论》是唯物主义性质的军事哲学著作。本书结合西方军事思想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和现代战争问题,按照原著的内在联系,全面介绍、讲解和注释了《战争论》;再现了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及战争指导艺术的理论体系;分析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强调了在高科技战争的新形势下掌握军事科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性。本书是迄今为止国内外第一部系统、准确而深入地研究和客观评价《战争论》的重要军事学术著作。

作者简介

暂缺《《战争论》诠释》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石翠岭序
   朱德生序
   作者自序
   第一章 导论
   一、《战争论》的学术地位和研究价值
   二、克劳塞维茨的生平和《战争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1.早期的军事生涯和德国哲学革命
   2.普鲁士的军事改革运动和《战争论》的“胚胎”
   3.克劳塞维茨的资产阶级政治立场与丰富的拿破仑战争经验
   4.《战争论》的写作与出版
   三、全书“序言”、篇章结构、内容要点
   1.《战争论》的几篇“序言”
   2.全书的篇章结构及内容要点
   四、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题
   第一章 “论战争理论”
   一、《战争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对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重点的确定
   2.对组成战争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大小范畴的区分
   3.“军事艺术的区分”理论的片面性和严重失误
   二、对欧洲17、18世纪军事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机械唯物主义、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天才论的批判
   三、“军事活动的主要特点”及制定“作战理论的主要困难”
   1.“精神力量及其作用”
   2.“活的反应和由此产生的相互作用”
   3.“一切情况的不确实性”
   四、关于“军事艺术或军事科学”
   五、所谓“方法主义”
   1.对具有理论形态的战争指导规律的几种抽象范畴的论述:“法则”、“原则”、“规则”、“细则”和“守则”
   2.对非理论形态的战争指导规律的论述:关于“方法和方法主义”
   六、科学的战争理论必须具备的特性及建立方向
   1.经验性
   2.考察性
   3.整体性
   4.简单性
   七、战争“属于社会生活的领域”
   第三章 “论战争的性质”(上)
   一、战争的性质是“复杂而多变的”
   二、克劳塞维茨研究战争和战争性质的方法
   三、从解剖“搏斗”(战争的细胞形态)入手,首先概括地揭露战争“整体的性质”
   甲.“战争要素原有的暴烈性”(绝对战争学说)
   1.“暴力”是战争的特殊本质;而且在现实世界上,战争暴力的大小总是具体的
   2.“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是战争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在无“阻力”的条件下,这个规律会使战争达到“绝对战争”形态
   3.“战争要素原有的暴烈性”的神秘性质,以及克劳塞维茨战争理论的严重失误和理论糟粕
   乙.“在现实中的修正”——“[战争]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现实战争学说)
   1.战争不但具有“战争要素原有的暴烈性”,而且具有“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后者制约着前者
   2.战争的“政治目的”、“暴力手段”、“军事目标”的大小,都依附于产生战争的具体社会政治条件,尤其是“群众”条件
   丙.战争是一种“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但是,人类能够对战争实施一般的正确指导(“概然性的规律”学说)
   1.战争既是一种“概然性和偶然性”的军事活动,同时,又是一种具有必然性的“政治”活动
   2.战争的客观规律和人类指导战争的规律都具有“概然性”的本质特点
   3.人类能够对战争实施一般的正确指导
   四、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观:“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1.战争是“一个奇怪的三位一体”
   2.战争像“一条真正的变色龙。它的性质在每一具体情况下都或多或少有所变化”
   3.“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第四章 “论战争的性质”(下)
   一、战争的军事目标也是“多变”的
   二、战争的军事手段只有一种:“战斗”
   1.关于战斗的“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
   2.关于战斗的“手段”
   三、关于战争的军事本质:“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
   1.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对于“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之间的辩证关系,已经作出正确而完整的论述
   2.在“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的问题上,毛泽东基本上继承了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和思维路线
   3.毛泽东和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军事本质”问题所作出的重大理论贡献
   四、“在战争所能追求的[军事]目的中,消灭敌人军队永远是最高的目的”
   1.选择“消灭敌人军队”这种军事目标所带来的结果
   2.选择其他军事目标所带来的利弊得失和必要的条件
   第五章 “战略概论”、“战斗”、“军队”(上)
   一、克劳塞维茨的战略观
   1.战略是一种运用和部署“战斗”以达到“军事目标”、和“政治目的”的科学或艺术,是以拟制和实施战争计划为核心内容的系统工程
   2.只有符合战争为客观实际,并且达到了战争“胜利结局”的战略,才是正确的战略
   3.坚定不移地贯彻符合客观实际的战争计划,以及始终着眼于“战略的有效要素”’,是正确地实施战略的两个重要原则
   二、关于战略要素
   三、“精神要素贯穿在整个战争领域”
   甲.统帅的才能(“军事天才”)
   1.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谓的“军事天才”与“军事人才”是一个意思
   2.杰出的军人、指挥官在战争中应当具备多种特殊的素质和才能
   3.统帅的才能
   乙.军队的武德
   1.克劳塞维茨专门研究和考察“军队的武德”的原因
   2.“军队的武德”的内容、特点、价值、作用和来源
   3.克劳塞维茨关于“军队的武德”理论中的严重局限性和问题
   四、“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甲.空间上的兵力集中
   1.从当时欧洲的战争经验,看军队“数量上的优势”是最普遍的致胜因素
   2.在空间上实现“集中优势兵力”的一些策略手段
   乙.时间上的兵力集中
   1.“在战术上兵力可以逐次使用,而在战略上兵力却只能同时使用”
   2.“在战略上使用兵力越多越好,因此,必须同时使用现有一切可以使用的兵力”
   3.“在主力决战中全部兵力必须使用进去,把现有军队组成的任何预备队留在主力决战以后使用都是荒谬的”
   五、关于“现代战争的特点”
   1.现代战争与以往战争相比,在整体运动规律上出现了新变化和新特点
   2.现代战争在整体运动规律上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是由于现代战争在“政治”性质上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造成的
   3.现代战争在整体性质和整体运动规律上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要求统帅的战略观和战略指导艺术必须加以改变
   第六章 “战略概论”、“战斗”、“军队”(中)
   一、从战略上看战斗的本质内容和根本目的
   二、从战略上看战斗过程和战斗“胜利”
   1.关于“决定战斗的胜负时刻”
   2.关于“战斗过程”、“敌人退却过程”和战斗的“胜利”过程
   3.关于“战斗的持续时间”和“战斗是否需经双方同意”
   三、“必须永远把主力会战看作是战争的真正的重心”
   1.什么是主力会战
   2.主力会战在战争中的地位
   3.主力会战在战略上的地位
   4.主力会战的特点和统帅指挥主力会战的原则
   5.怎样正确地评估一次主力会战(尤其是战争中的第一次主力会战)对于整个战争的胜负所起到的作用
   四、“胜负的决定取决于总的情况”
   1.在主力会战中,决定战术上胜负的仅仅“取决于双方剩下的预备队的兵力对比”
   2.在主力会战中,会战双方斗争的焦点和实质内容是“兵力”
   3.在主力会战中,“胜负的决定取决于总的情况”
   4.在主力会战中,胜负的发展趋势是人们可以认识
   到的,然而,又是人力难以扭转的
   5.在主力会战中,战略上“胜利’”成果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由胜利一方的统帅决定的
   五、“战略上利用胜利的手段”——“追击”;“会战失败后的退却”
   1.“战略上利用胜利的手段”——“追击”
   2.“会战失败后的退却”
   第七章“战略概论”、“战斗”、“军队”(下)
   一、“兵力对比”、“兵种比例”对战争、战略的影响
   1.“兵力对比”对于制定战争计划和实施战略的影响
   2.“兵种比例”对作战特点产生的影响,以及相反,战争的特点对“兵种比例”产生的影响
   二、“行军”对于战争计划和战略的影响
   三、“军队的给养”给战争、战略造成的严重影响
   四、作战基地、交通线给战争、战略造成的影响
   第八章 “防御”、“进攻(草稿)”(上)
   一、“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
   1.“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形成的思想资料来源和现实生活根源
   2.“积极防御”作战的基本原理
   3.对“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中包含的客观真理性内容的系统论证
   二、“防御的手段”和“抵抗的方式”
   1.关于“防御”是战争发生过程的逻辑起点问题
   2.所谓“防御的手段”
   3.所谓“抵抗的方式”
   三、向本国腹地退却(“诱敌深入”)
   1.“向本国腹地退却”防御方式的优点和缺点
   2.“向本国腹地退却”的条件和有利于这种防御方式的条件
   3.实施“向本国腹地退却”的防御方式时,应该注意使用的几种斗争策略
   四、人民战争(“民众武装”)
   1.克劳塞维茨对待人民战争的基本态度
   2.人民战争在战略防御中能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产生这些影响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3.资产阶级正规军在战略防御中对待人民战争和人民武装的几个原则
   五、战区防御(局部战争的战略防御)
   1.关于防御战争的“军事目标”、“政治目的”和“战区防御”的重要性问题
   2.关于两种不同性质的战争、两种不同性质的“战区防御”,以及两种不同性质的“战区防御”原则、策略手段问题
   3.“战争的具体情况大多是处于中间状态的”,所以在战区防御中,“统帅首先应该正确地估计情况,并根据这个估计采取行动”
   第九章 “防御”、“进攻(草稿)”(下)
   一、“进攻是较弱的作战形式”
   1.关于“进攻行动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概念”问题
   2.关于“进攻从防御中所得到的是防御中最有害的因素”问题
   3.关于“进攻没有像防御的抵抗方式那样有不同的等级”问题
   二、战略进攻的目标和“进攻的顶点”
   1.关于战略进攻力量的大小和战略进攻的目标
   2.关于战略进攻力量的削弱和“进攻的顶点”
   3.关于“进攻的顶点”、“胜利的顶点”和失败的起点
   三、“寻求决战的战区进攻”和“不求决战的战区进攻”(局部战争中的两类战略进攻)
   1.“寻求决战的战区进攻”的战略原则和策略手段
   2.“不求决战的战区进攻”的战略原则和策略手段
   第十章 “战争计划(草稿)”
   一、战争计划“总括战争整体”,“将探讨战略的最本质的部分
   二、关于判断战争整体形态的方法(“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学说)
   1.必须从现实战争的整体性质出发,预测战争的整体形态特点;但是,又要“把战争的绝对形态提到首要的地位”
   2.人们对于战争抱有“绝对形态”的看法和“现实形态”的看法,都反映了战争自身具有的两个方面结构属性;但是,“绝对形态”应当成为人们观察和指导战争的“基本观点”
   3.在每次战争中,首先应该根据“政治”因素和“政治”关系产生的“概然性”来认识战争的特点和主要轮廓
   三、关于战争目的的大小和使用力量的多少
   1.“只有根据对各种关系的总的观察(包括了解当时的具体的特点),才能判断即将来临的战争、战争可以追求的目标和必要的手段”
   2.“当我们观察时代和环境形成的各个国家的总情况时,问题就具有一般的性质了,就比较适于进行抽象的研究了,在这里我们必须概略地看一看历史”
   3.“进行战争的人提出的[军事]目标和拥有的[暴力]手段,是根据他所处的具体情况确定的,同时又具有时代和一般情况的特性,最后,它们还要服从于从战争的[狭义的]性质中必然得出的一般的结论”
   四、关于“指导战争的最高观点”(“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学说)
   1.克劳塞维茨晚年时期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
   2.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学说
   3.克劳塞维茨由此得出的拥护和肯定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而反对在欧洲及德国复辟封建制度的政治结论
   五、“以打垮敌人为目的的战争”(全面战争)的战略原则
   1.“所有力量的集中打击”都必须指向敌人“整体所依赖的重心”
   2.“速战速决是进攻战的一个重要特点”
   3.“次要行动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在从属地位上”
   六、“有限目标”战争(局部战争)的战略原则
   1.关于确定实施进攻战还是防御战的战略决策原则
   2.实施“有限目标的进攻战”原则
   3.实施“有限目标的防御战”原则
   七、以“打垮”法国为目标的战争计划
   1.以“打垮”法国为目标的战争计划的基本内容
   2.战争计划被1870—1871年普法战争的实践所证实的经过
   附录
   一、〔德〕维尔纳.哈尔韦格:克劳塞维茨的哲学与理论
   二、克劳塞维茨年表
   后记
   内容索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