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辅教师用书大学心理学

大学心理学

大学心理学

定 价:¥12.00

作 者: 林正范主编;浙江省教育委员会组织编写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教材
标 签: 大学生

ISBN: 9787308022712 出版时间: 2000-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1cm 页数: 263页 字数:  

内容简介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特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较高,渐趋稳定,但尚未完全成熟。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学生自我意识由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有三个上升期,三个平稳期。上升幅度呈逐渐下降趋势,说明由儿童期向青年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越来越趋稳定。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这不仅从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得分和自我评价的得分高可以证明,而且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者之间的关系比较协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也证明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比较高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已成熟、完善。例如,在理想我和现实我、个体我和社会我等方面还存在着矛盾。(一)大学生自我认识的主要特点 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青年跨人大学的校门,一些十分紧迫的问题便摆在面前,这就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一个这样的人?我可能和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我的条件和前途如何?我一生已经做了些什么?还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的解答都涉及大学生的自我认识问题。大学生们总是十分感兴趣而又急迫地思考着这些问题,强烈地期待着一个满意的或比较满意的答案。自我认识的迫切性在少年期已有明显的表现。但是大学生自我认识更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具有更高的水平。他们往往主动地把自己与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作比较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他们往往主动地参照教材、报刊、杂志、文学作品中的学者、专家、政治家、英雄模范人物和优秀教师,力图将社会的期望内化为自我的品质,并对自己作出评价。 2.自我评价更客观个人的自我评价在多大程度上是客观的,是与个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特性是怎样变化的?由于认识对象的不同以及自我评价的方法的不同,很难检验自我评价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通常,可以用两种方法来检验自我评价的客观性。第一种方法是将个人自我认识中的抱负水平和活动的实际结果(如体育成绩、学习分数、测验得分、科研成果等)进行比较,考察两者之间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第二种方法是将个人的自我评价与他人(教师、家长、同学)对被考察对象的评价进行比较,考察两者之间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的相关都达到了显著水平。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丰富,理论思维的提高,以及抱负水平的稳定,他们评定自己和别人时克服了片面性,能辩证地从各个侧面来分析自己、描述自己。既看到个人的优点,也看到个人的不足,立足于抓主要矛盾;既寄希望于未来,也注意现实的具体状况,能综合过去、现在与未来评价自我。但大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亦存在着不平衡性,部分学生自我评价过高,也有的学生自我评价过低。 3.自我形象结构的变化大学生自我形象的认知比高中生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为:①大学生自我形象的丰富性。一般来说,大学生能从更多的角度、更多的层次对自己进行观察、想象、评价,确定自己的形象。②大学生自我形象的完整性。青少年都很重视自己的身体和外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外表的操心通常都会减少。青年大学生对自己的外表仍是相当重视的,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很重视“我”的另一些特征,如智力、才能、意志、性格、活动的成绩、交往能力等。这说明大学生的自我形象具有完整性。③大学生自我形象更具概括性。中学生对自我形象的描述往往是具体的,依据的是自己的局部特征,而大学生的概括能力显然要胜出一筹。同样是描述自己的身份,中学生常用“我是中学生”、“我是中国人”这样的语句,而大学生则喜欢用“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新时代的开拓者”等。④大学生自我形象更具稳定性。自我形象的稳定性,基本上同价值观的稳定性一样,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研究表明,成年人比青少年和儿童对自己形象的叙述更合乎情理。成年人的自我形象更少受偶然因素的影响,少年时期和青年前期的自我往往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属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的自我评价的稳定性仍不及成年人,有时也会因偶然的因素而发生急剧的变化。此外,形成自己形象的那些个性特征的稳定程度,在不同个体身上其表现也各不相同。 (二)大学生自我体验的主要特点 1.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大学生的自我体验比较敏感,凡涉及“我”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我”相关的事物也往往能诱发连锁反应。大学生尤为关注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与地位,关心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时别人无意间的一句问话会在他们的心头掀起轩然大波,他们会对此琢磨半天,回味半晌。有时他们还会由此及彼,引发一连串的联想。 2.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大学生的自我情感体验比较丰富。有肯定的和否定的体验(喜欢自己还是讨厌自己、满意自己还是不满意自己等),积极的和消极的体验(喜悦还是忧虑、趣味无穷还是乏味无聊等),以及紧张和轻松、敏感和迟钝等体验。在这些丰富的体验中,大学生自我体验的情绪、情感基调是积极的、健康的。在自我体验方面,男生比女生更有自信心,更富有活力,但容易急躁;女生则更热情,更迫切地要求取得成功,内心舒畅感更明显,但容易发愁。处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其自我体验仍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比如,在取得成绩时,容易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甚至骄傲自满,忘乎所以;而遇到挫折时,就容易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甚至自暴自弃,悲观失望。 3.大学生的自尊心明显增强多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尊心,表现为自尊的需要十分强烈,好胜、不甘落后,要求他人尊重。这是因为他们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逐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自我的真正含义、自己的“惟一性”和“独立性”。同时,独立性的发展使他们强烈需要肯定自己、保护自己、发展自己。另一方面,自尊的情感反应强烈。如果他们取得了成就,就会由衷地喜悦。如果发生了挫折,他们也会久久思索,难以平静。遇到真诚的赞扬、尊重,他们会更加激动而更愿积极向上。诚恳的善意的批评,会使他们倍感内疚;而不负责任的嘲笑、议论,或遭到忽视、误解或轻蔑,则极易使他们难以忍受,甚至愤怒和反抗。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少数大学生存在着自卑感,如不及时克服,一旦习惯化、巩固化以后,就会造成性格上的缺陷,严重的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后果。 ……

作者简介

暂缺《大学心理学》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第二节 大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三节 学习大学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 青年心理发展理论
第一节 近代西文青年心理发展理论
第二节 个体心理的发展
第三章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第一节 大学生的认识
第二节 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
第三节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第四章 大学生的个性心理
第一节 大学生的需要和动机
第二节 大学生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第五章 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第一节 学习理论简介
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第六章 影响大学生学习的因素
第一节 认识结构与迁移
第二节 学习中的动机因素
第三节 影响学习的其他因素
第七章 大学生学习的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测量与评价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学绩水平的测量与评价
第三节 大学生兴趣与变度的测量与评价
第八章 大学生的人际奖惩与群体心理
第一节 人际交征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类型和特点
第三节 大学生群体类型及其对学生个体行为的影响
第九章 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第一节 心理卫生概述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障碍及其原因
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卫生的途径与方法
第十章 大学教师的激励
第一节 行为过程的一般规律
第二节 激励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大学教师激励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
第一节 教师的职业心理与职业角色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素质
第三节 教师的威信与人际关系
第四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第十二章 大学校园文化心理
第一节 大学校园文化的一般特征
第二节 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心理因素
第三节 校园文化的心理功能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