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史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

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

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

定 价:¥26.80

作 者: 赵义山,李修生主编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丛编项: 专升本教材
标 签: 文学史 诗歌史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32529605 出版时间: 2001-01-01 包装: 简装
开本: 20cm 页数: 483页 字数:  

内容简介

  对于每一种体式的文学发展历史,我们要求的描述原则是:第一,文体变化与作家创作相结合。在对各体文学发展历史的描述上,以文体发展演变为经,以时代思潮和作家创作为纬,力争对每一文体的孕育产生、发展演变及体式特征做清晰的叙述,把对重要作家创作成就的介绍与文体的发展演变和时代思潮的变化紧密结合,力争将某一文体盛衰兴亡的历史过程、时代思潮的影响和作家创作的心路历程结合观照,以呈现中国各体文学发展变化的历史全貌。 第二,史的论述与作品选讲相结合。对每一种文体,在论述其发展演变、体式特征和作家创作时,适当征引一些经典性作品,把文体发展史的勾画、文体特征的揭示和作家创作的评述与作品的选讲有机结合。征引原作的比例,根据文体的不同,多少不等,一般要占到20%——30%的篇幅。尽管这样做比较费事,但可以避免游谈无根,做到“得鱼”而不“忘筌”。第三: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对作家作品及有关文学现象进行评价时,既尊重历史事实并顾及前人的阅读体验,尽量做到客观公允,又力求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写出以扎实材料作基础的新意,表现出学术个性。并注意吸收学界的研究成果。第四,对兼擅众体的作家,既避免遗漏,又力避重复。我们的处理原则是:如同一重要作家在同一卷中的各编中出现,则在其首次出现的一编中介绍其生平并论述其相关的创作,其后各编一般只着重论述其某方面的创作情况。此外,本书在每章的末尾列出了一些思考题,以便读者掌握该章的要点;在每编的末尾列出了主要参考文献,包括原著与理论著述,或重要的工具书、资料书等。这样做的用意,是为初学者提供一个阅读指南,为深入研究者提供一些帮助。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分体文学史(诗歌卷)》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
上篇 诗
 第一章 诗的产生到四言诗——原始歌谣和《诗经》
  第一节 诗的产生:原始歌谣及其他
   一、原始歌谣与劳动节奏
   二、诗与乐及舞的联体共生
  第二节 四言诗与《诗经》的类型和结构程式
   一、《诗经》的成书及其分类
   二、《诗经》的体式:四言诗
   三、《诗经》的结构程式:重章叠咏
  第三节 《诗经》的思想艺术造诣
   一、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第四节 四言诗的变迁和式微
   一、四言诗的变迁:石刻文、郊祀歌及其他
   二、五言诗的出现和四言诗的式微
 第二章 辞体、杂言诗及其他——《楚辞》与汉乐府
  第一节 从楚歌到辞体
   一、楚辞起源于楚声、楚歌
   二、楚辞的体制及辞赋之辨
  第二节 屈原与楚辞的思想艺术造诣
   一、哀怨起骚人:屈原的生平及创作
   二、与曰月争光的长诗:《离骚》
   三、情致缥缈的《九歌》与满怀孤愤的《九章》
   四、悲秋之祖:宋玉《九辩》及其他
  第三节 从杂言诗到五言诗
   一、古诗的体制:齐言诗与杂言诗
   二、从汉乐府看杂言诗的兴衰
  第四节 汉乐府及其思想艺术造诣
   一、乐府、乐府诗和《乐府诗集》
   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写实倾向
   三、悲剧性的《焦仲卿妻》和喜剧性的《陌上桑》
   四、体既轶荡,语复真率: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第三章 五七言古诗的壮大和新体诗运动——八代诗
  第一节 五言诗的崛起和“古诗十九首”
   一、五言诗的诞生及其体制的优长
   二、“古诗十九首”及其时代、作者
   三、两地相思与伤时失志:“十九首”的内容
   四、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十九首”的造诣
  第二节 五言诗的蓬勃发展:建安、正始、太康诗人
   一、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建安诗人
   二、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正始诗人
   三、繁文绮合,时见风力:太康诗人
  第三节 题材开拓和境界提升:陶渊明及六朝
 ……
 第四章 古近代诗体大备及创作繁荣——李白和初盛唐诗
 第五章 古近代诗的持续繁荣——杜甫和中晚唐诗
 第六章 古近体诗的另辟蹊径——宋诗
 第七章 古近体诗的回潮与新潮——元明清及近代诗
中编 词
 第一章 词的兴起及体式特征
 第二章 从民间走向文坛的唐五代词
 第三章 五音繁会的北宋词
 第四章 继续发展的(南)宋、金词
 第五章 走向衰落的元明词
 第六章 再造辉煌的清词
下篇
 第一章 散曲的形成及其体式特征
 第二章 元散曲的繁荣
 第三章 元散曲的鼎盛与衰落
 第四章 明代散曲的发展与演变
 第五章 清代散曲的衰落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