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定 价:¥30.00

作 者: 程光炜[等]主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
标 签: 文学史

ISBN: 9787300030340 出版时间: 2000-01-01 包装:
开本: 23cm 页数: 418 字数:  

内容简介

  前言本书作者主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等学校中文系,另外也邀请了一些其他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他们多在90年代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各自学术领域取得一定成绩;本书在广泛吸收本学科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编撰体例、文学史框架及对作家作品的认识、评价等方面,均有一些暂的变化,体现了新一代学人的学术视野和眼光。图片的介入,将会扩充文学史的叙事空间,并引起其书写方式的变化。根据各位编写者的研究领域及特长,我们做了如下分工:第一章、第二章:孙民乐(中国人民大学)第三章、第二十三章:郜元宝(复旦大学)第四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杨联芬(北京师范大学)第五章、第九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二章:孔庆东(北京大学)第六章、第十章、第十三章:吴晓东(北京大学)第七章、第八章、第二十章:刘勇(北京师范大学)第十五章、第二十一章:陈均(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六章:沈卫威(河南大学)第十七章:张泉(北京市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绪论、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十四章:王德领(中国人民大学)第二十五章:张光芒(山东师范大学)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由程光炜拟出全书大纲;吴晓东、孔庆东参加了对大纲的增删与修订工作。因吴晓东、郜元宝两人赴韩国讲学,全部书稿完成之后,先由程光炜、孔庆东和刘勇三人分别审稿。最后,由程光炜审定全部书稿。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现代文学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绪 论
第一节? 文学启蒙的意义? 
○启蒙的历史依据
○在传统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
○“现代化”内涵的扩大
第二节? 对启蒙的冷静反观? 
○周氏兄弟精神世界中充满矛盾的两条思路
○现代化主题的矛盾与张力
○题材的多样化选择
○文学形式的变革实践
第三节? 国家现代化及文学的新要求? 
○“国家”核心概念的频繁使用
○现代文学内部的变迁
○30年代中期后形成的三个审美空间
第四节? 现代化的中断与变异:中国现代文学前、后期的形成? 
○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分化”
○“中断”的关键因素: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矛盾的急剧变化
○观念的调整
○现代化问题的观察与追问
上? 编(1917-19376)
第一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第一节? “发生”的概念? 
○以不同的“形象”进入历史叙述
○两种叙述的深刻差异
○现代文学“发生”的诸多“条件”
第二节? 近代知识界的形成? 
○知识分子角色的转换
○近代报业的兴起
○学会的涌现
第三节? “白话”的兴起? 
○白话与近代以来的话语实践
○语文革新思路的广泛展开
○“拼音化”方案的推出
第四节? 近代诗文界的“革命”? 
○“诗界革命”的预期目标
○“新文体”的来源和多面影响
○“小说界革命”对思想启蒙和社会改良实践的凸现
第二章? 文学革命与白话文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 
○《新青年》的“青年形象”与各种新式知识者向它的迅速集结
○破坏与建设的两个思想维度
○对文学革命的不同解释及其交锋
第二节? 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
○理论建设的三个部分
○胡适对文学形式的探索
○周作人对思想革命的倡导和推进
第三节? 文学社团与创作倾向? 
○各种社团的涌起及其主张
○外来文学的影响
○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倾向
第四节? 早期白话文学创作? 
○诗歌:最初的实践领域
○小说的积极尝试
○各具特色的白话散文
○初期戏剧的艰难耕耘
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
第一节? 鲁迅出现的意义? 
○家庭、世事与“第一要著”
○以“立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思考
○现代文学的多种崭新形式
○奠定了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的优秀传统
○超越个体存在意义的“现代文学的灵魂”
第二节? 《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
○中国文学由此跨入“现代”
○探索农民灵魂世界的秘密
○知识分子形象的两种类型
○几种基本的叙事方式
○借历史小说审察传统思想在现代的命运
第三节? 《野草》和《朝花夕拾》? 
○他的“哲学”就在《野草》里面
○突破传统文学藩篱的现代性文本
○《朝花夕拾》的回忆视角
○老中国灰暗深邃背景烘托下舒缓明丽的抒情基调
第四节? 杂? 文? 
○“取今复古”的魏晋格调
○面对大众启蒙与守住自我的内心
○几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对现代中国文章形式的创造性综合
第四章? 多种小说形式的探索
第一节? 郁达夫与“自叙传”抒情小说? 
○孤独、贫困和性苦闷的男性形象
○几个重要的抒情特征
○30年代创作视角的变化
第二节? 浪漫抒情及创造社的小说? 
○浪漫小说的两个审美空间
○郭沫若
○倪贻德
○冯沅君
○庐隐
○张资平、叶灵风
第三节? 乡土小说的流脉? 
○对“五四”小说过分“西化”的一次反拨
○几个主要特征
○王鲁彦
○许饮文
○台静农
○蹇先艾
○彭家煌
○许杰等
第四节? “为人生”的小说? 
○“为人生”的概念
○叶绍钧
○王统照
○许地山
第五章? 现代散文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随感录”所开创的杂文? 
○产生的背景
○《新青年》等报刊的各家杂文
○“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的杂文
○在30年代的延伸发展
第二节? 周作人与美文的倡导? 
○概念的提出及其艺术特征
○周作人的实质影响
○俞平伯
○钟敬文
○废名等
第三节? 朱自清、冰心等人的散文? 
○另一类散文美的出现
○朱自清散文:“五四”时代的《春江花月夜》
○冰心
○何其芳
○李广田
○丽尼、陆蠡
第四节? 报告文学的兴起与演变? 
○性质与特征
○兴起背景和发展线索
○夏衍
○宋之的
○邹韬奋
○范长江
第六章? 新诗流派的多样化探寻
第一节? “凤凰之再生”--郭沫若和《女神》? 
○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
○富有想象力的情绪世界
○以“泛神论”为主体的思想和诗歌观念
○体现多样化的风格
第二节? 小诗派与湖畔诗人? 
○小诗体式出现的缘由
○外来的影响
○冰心对童心、爱、自然母题的建构
○宗白华
○“湖畔诗人”的冲击波
○诗人创作的主要线索
○汪静之等
第三节? “戴着脚镣跳舞”--新月派诗人的追求? 
○前后期的嬗变
○闻一多对格律诗理论的倡导和实践
○徐志摩:三位一体的人生和艺术世界
○朱湘
第四节? 冯至及其他诗人? 
○冯至创作的两个阶段
○“热烈”而“悲凉”的抒情格调
○臧克家对乡土题材的探求
第七章? 现代话剧的孕育与进展

第一节? 文明戏与爱美剧? 
○所受影响与渊源关系
○历史脉络和发展过程
第二节? 丁西林与早期独幕剧? 
○起步较晚的话剧创作
○丁西林
○欧阳予倩
第三节? 田汉、洪深与浪漫戏剧? 
○浪漫主义的写作倾向
○田汉
○洪深
第四节? 夏衍与戏剧民族化的努力? 
○创作视点的转移
○以现实生活为主调
○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
第八章? 曹禺:现代话剧艺术的高峰
第一节? 命运悲剧--《雷雨》? 
○作品的取材角度
○对“命运”问题的追问
○从人物性格和复杂关系中揭示悲剧内涵
○剧本风格的基本特色
第二节? 《日出》、《原野》及其他? 
○从家庭生活场景推进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对思想主题和艺术结构的调整
○“个性解放”问题的提出
○与农村题材浪潮的衔接和偏离
○对命运的无望抗争
○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第三节? 文明的挽歌--《北京人》? 
○传统家庭走向崩溃的趋势
○代际冲突与不同的人生轨迹
○独特的象征意象和表现手段
第四节? 曹禺的戏剧观及其影响? 
○对现代戏剧悲剧观念的辐射、渗透
○浓厚的诗化趋向
○剧中有“戏”与善于写“戏”
第九章? 时代激流中的左翼文学
第一节? 红色年代的先锋旗帜? 
○左翼文学的世界性背景
○左联的性质、任务、理论与追求的政治目标
○与“新月派”的话语摩擦
○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批判
○同“第三种人”的思想交锋
○论争的非学理性和意识形态倾向
第二节? 激昂的左翼诗歌? 
○作为革命文学前导的诗歌创作
○蒋光慈
○胡也频
○殷夫
○中国诗歌会诸诗人
第三节? 浪漫化的革命小说? 
○意义趋同的“革命”与“浪漫”
○“光赤”式的叙事模式
○洪灵菲、孟超、华汉等
○柔石、戴万平等
第四节? 转向写实的左翼小说? 
○写实趋势的出现
○从“自叙传”小说进入革命小说轨道的丁玲
○张天翼
○叶紫
○周文
○欧阳山、草明、葛琴、丘东平、罗淑等
第十章? 现代派文学思潮
第一节? 李金发与象征派诗人? 
○中国象征主义诗派的“催生”
○李金发与法国象征派诗歌
○特异的审美经验
○向新诗创作新的领域拓展
○穆木天
○王独清、冯乃超等
第二节? 戴望舒与现代派诗人? 
○以《现代》、《新诗》为主要阵地的诗人群
○都市的“漂泊者”和“寻梦者”
○取法于中外诗歌传统的审美趋向
○“雨巷诗人”戴望舒
○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
○林庚、曹葆华等
第三节? “新感觉派”小说的都市幻影? 
○从异域文学中汲取艺术灵感
○都市的体验与文本形式
○刘呐鸥、穆时英
○施蛰存
第四节? 现代话剧的先锋实验? 
○接受象征主义影响
○超现实幻觉和人的潜意识的揭示
○陶晶孙
○陈楚淮
第十一章? 茅盾与现代长篇小说
第一节? 茅盾多方面的艺术成就? 
○《小说月报》改版与“为人生”文学观的提出
○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
○在危难之中开始创作
第二节? 一个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大家? 
○长篇小说的成熟
○《蚀》三部曲和《子夜》的史诗特征
○散点透视”的聚焦方式和叙述结构
○仅仅写完第一部的《霜叶红似二月花》和《锻炼》
○在中、短篇小说领域的拓进
第三节? 茅盾影响下的社会剖析派? 
○社会剖析视角的出现和伸展
○吴组湘
○沙汀
○艾芜
第四节? 巴金:永远的诗人和他的三部曲? 
○早期小说的“革命”特征
○《家》:对封建大家庭的控诉与批判
○叙事在激情宣泄中进行
○叙述笔调渐趋冷静、客观的《春》、《秋》
第五节? 李 人:大河小说的探索者? 
○长篇小说的独特体式
○《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对清末民初社会的出色描述
○“风俗史”的面貌和叙事艺术
第十二章? 老舍与现代市民小说
第一节? 老舍与北京文化? 
○满汉融合的童年人格
○“北京味”:独特的小说观和文化史观
○反省者和批判者
第二节? 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 
○市民形象的几种类型
○祥子、虎妞性格悲剧的蕴涵
○市井生活的完整图画
第三节? 老舍小说的风格和影响? 
○打通现代艺术与读者大众之间的壁垒
○雅与俗的自然融合
○“京味”的小说形式和文学语言
○带着幽默倾向的审美特征
第十三章? 沈从文及京派小说家
第一节? “乡下人”与“城里人”? 
○“乡下”的经验与身份体认
○从沅水流域追索楚文化的源头
○湘西世界的自在性与自足性
○两类都市题材
○现代文明的审视者
○带有“自卑情结”的创作心理
○民族反思在抗战之后的继续延伸
第二节? 用诗构筑的生命牧歌? 
○《边城》的人类学意义
○在无奈命运下对各色人物的观照
○体现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的一面
○神话题材中的原始性内容与浪漫气质的呈现
○“文体家”的叙事艺术
○作品所显示的诗意特征
第三节? 京派文化与京派作家? 
○“京海”对峙和冲突与30年代中国社会的重要主题
○深含着传统文化底蕴的“学院背景”
○文体中普遍带有的抒情性
○萧乾
○芦焚
○林徽因等
第四节? 废名的田园小说? 
○特殊的风味和意境
○《桥》中小说世界的双重意义
○连贯的诗化小说的历史线索
○中国古典诗文影响的具体呈现
○玄想小说的一种类型
第十四章? 礼拜六派的通俗小说
第一节? 雅俗格局的演变? 
○通俗小说的历史沿革
○与新文学小说的复杂关系
○民族国家话语和市民话语的消长互动
第二节? 一枝独秀的民初五年? 
○1912年至1917年:独居文坛中心的通俗小说
○言情小说家群体
○徐枕亚
○李定夷
○包天笑
○周瘦鹃
○天虚我生
○社会小说家群体
○李涵秋、孙玉生
○历史小说领域
○杨尘因、叶小凤
○小说与现代新闻、出版、印刷业的联姻
第三节? 面向现代观念的调整? 
○在新文学的压力下被迫调整审美趣味
○由哀情主调向多种旋律的转变
○与新文学的有限交锋
○描写“中国社会”的艺术气魄对新文学社会剖析小说的渗透与影响
○演变中的创作
○毕倚虹、江红蕉
○张恨水
○武侠小说的恢复生机和逐步类型化
○平江不肖生
○赵焕亭、姚民哀
○程小青等
第四节? 与新文学比翼齐飞? 
○在“文艺大众化”旗帜下的某种“合流”迹象
○主题的现代性在30年代的呈现
○“南向北赵”的影响仍在延续
○武侠小说后期的“五大家”
○抗战条件下的现代通俗小说
下? 编(19377-1949)
第十五章? 战争时代文学的走势和选择
第一节? 战争背景下的文学思潮及论争? 
○现代化进程的断裂与值得注意的文学思潮动向
○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突出与紧张化
○几次重要的论争
○在不同区域的渗透及纵横交错的历史线头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基本格局? 
○分裂成三个有意味的思想空间
○有差异的审美选择和走向
○国民性的缺失与重新认识
○怎样看待“五四”新文学的思想资源
○民间化与政治化的合流及向当代文学领域的涌动
第十六章? 东北流亡作家与流亡文学
第一节? 流亡作家的文学轨迹? 
○几个分期和提供的文学经验
○变动的内在原因及其线索
○缺失和问题
○特殊的观察视角及审美特性
第二节? 东北的生命力的张扬? 
○强调创作主体对力的追求
○在地域环境中形成的生命意识
○满族征战传统对文化心理结构的影响
○“土匪”形象的重新阐释及其转化
第三节? 东北的历史文化的剖析和批判? 
○爱国精神、批判视角和社会形态的交错综合
○对“怀乡文学”的认识和省思
○反抗的农民形象及精神缺陷
○“看客”文化现象的描述与观察
第十七章? 张爱玲、钱锺书及各沦陷区作家的创作
第一节? “蛰居时期”一代作家的特殊心态? 
○在“言与不言”之间寻找出路
○师陀
○袁犀
○梅娘
○关永吉
第二节? 张爱玲的现代“传奇”? 
○“低气压”时代的“传奇”小说和“流言”散文
○对现代人性价值观的叩问
○化俗为雅的叙说方式
○苏青
○施济美
第三节? 钱钟书的“围城”? 
○“写在人生边上”的创作策略
○对都市人生的反讽与审视
○《围城》的寓言意义
○对主流叙事的巧妙调整
第四节? 台港文学的基本线索? 
○历史回顾
○演进的三个阶段
○“五四”文学的潜在影响
○爱国、乡土题材的显现
○起步稍迟的本地化文学
○大陆寓居作家的创作
第十八章? 艾青与七月诗派
第一节? 艾青诗歌的发展? 
○从“叛逆者”到“吹号者”的心路历程
○造一座农妇命运的塑像
○对新诗更高起点的综合
第二节? 土地的歌者? 
○从“土地”意象中发掘忧患的美
○具有动荡时代特征的人物群像及其类型
○对“五四”人的主题的主动回应
第三节? 艾青诗学的意义? 
○把新诗推进到新的阶段
○主要诗歌意象及形式的张力
○“散文化”的实验
○艾青式的“生命诗学”
第四节? 田间和七月派诗人? 
○田间诗作在抗战前后的变化
○七月派诗人的思想特色
○胡风理论和艾青诗歌的影响
○两个基本的诗学命题
○绿原、阿垅等
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一节? 大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诗? 
○矛盾与追求
○“师长辈”和“学生辈”诗人共存的特殊现象
○打开西方现代诗歌大门的燕卜荪
○两重危机的反应:结社、写诗热悄然兴起
○推出新诗现代化的主题
第二节? 穆旦:新诗现代性的冲突与整合? 
○“雪莱式的抒情”
○艺术观念的“现代性”转变
○“现代哈孟雷特”式的自我分析与人格分裂
○穆旦诗歌的几个特征
○现代主义诗歌在他身上所显示的成熟
第三节? 联大时期的诗学与创作? 
○简单的历史回溯
○命题的酝酿、准备与提出
○冯至诗作和“中年人”的情调
○接受里尔克、奥登影响与回到自己
○与联大学生诗风接近的几位青年诗人
○结束或开始
第二十章? 国统区的历史剧和讽刺喜剧
第一节? 《屈原》及历史剧创作? 
○历史剧运动诞生的社会环境
○《屈原》呈现的意义
○阳翰笙
○阿英
○历史剧创作的两种倾向
第二节? 讽刺喜剧的潮流? 
○“喜剧”时代的产物
○陈白尘
○吴祖光等
第二十一章? 国统区的长篇小说创作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的基本面貌? 
○主题的变异与分歧
○讽刺暴露和体验追忆的两大创作潮流
○感受方式和审美格调的变化
○两个焦点:知识分子和人民性
○反思小说中的“家庭”模式
第二节? 老作家的创作? 
○对凝重和复杂的中年写作风格的展示
○观察的深入与悲剧气韵
○茅盾
○巴金
○老舍
○沈从文
第三节? 路翎和七月派小说? 
○40年代文坛的“异类”
○《财主底儿女们》等对知识分子问题的继续探索
○七月派小说:直逼主体精神的创伤
○丘东平
○曹白等
○另一支创作潜流
第四节? 风彩各异的新生代? 
○由茅盾、胡风推出的一批新人
○王西彦
○严文井
○郁茹
○于逢、黄谷柳、穗青、汪曾祺
第二十二章? 都市通俗文学的新局面
第一节? 走向新文学的张恨水? 
○通俗小说理论的新视野
○得到新文学的承认
○“国难”视角中的三类题材
○通俗小说的改良之路
第二节? 后期浪漫派:现代化的通俗小说? 
○雅俗之间的新类型
○徐
○无名氏
○作家创作与世俗读者群的形成
第三节? 武侠小说的繁荣? 
○新文学空间的转移与武侠小说的再度勃兴
○白羽
○郑证因、王度庐、朱贞木、还珠楼主
○陈慎言、予且、秦瘦鸥
○侦探小说的本土化努力
○滑稽小说对社会意义的深化
○几大类型构成的新格局
第四节? 其他类型的深化? 
○社会言情类小说
○秦瘦鸥与《秋海棠》
○侦探小说
○滑稽小说
第二十三章? 赵树理: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
第一节? “文艺大众化”的继续与进展? 
○来源与前提
○对“五四”以来文学格局的突破
○《讲话》在小说界的成功实践
第二节? 变化的意义? 
○赵树理式的道德热情
○干预生活与政治认同的深层矛盾
○农民立场的单向叙述者
○知识分子叙述身份的让位与退场
第二十四章? 戏剧、诗歌:从控诉到颂歌
第一节? 发展概况和文学风貌? 
○走向民间的戏剧
○秧歌、新歌剧的活跃与话剧的困难进展
○民歌加入叙事诗的创作
○解放区诗歌变化的几个特点
第二节? 民族歌剧和《白毛女》? 
○进程中的提示
○《白毛女》革命性的象征意义
○剧本修改与政治功能的加强
○歌剧系统和舞剧系统
○潜伏着另一种民间话语
第三节? 叙事诗的勃兴:《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 
○中国新诗的“歌谣化”背景
○《王贵与李香香》叙事的意识形态化及其他
○《漳河水》:从单线叙述到多线叙述的结构形式
○预示着一个新的诗歌秩序的到来
第二十五章? 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第一节? 孙犁:追求诗意的抒写者? 
○对流行格局的有条件突破
○营造诗意化的境界
○对日常生活中人性美的揭示
○战争的庄严与个人趣味之间的艺术策略
第二节? “土改史诗”和“新英雄传奇”:长篇小说的新视野? 
○写作身份的变异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翻身农民”的现代演义
○《暴风骤雨》:阶级对立的崭新叙事
○“典型化”形象塑造的审美功利性
○马烽、西戎
○孙厥、袁静
第三节? 其他作家的创作? 
○“歌颂”主潮的涌现
○刘白羽、康濯等
○追踪时代前进步伐的报告文学
○“见闻”、“剪影”式的叙事抒情散文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