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考试其他类职称考试生产与运作管理(第二版)

生产与运作管理(第二版)

生产与运作管理(第二版)

定 价:¥31.00

作 者: 刘丽文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21世纪清华MBA系列教材
标 签: 应用管理理论

ISBN: 9787302054788 出版时间: 2002-06-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3cm 页数: 375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清华MBA系列教材之一。生产与运作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科学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也是近年来新思想、新理论大量涌现的一个分支。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较全面地反映了这一学科的新进展,井采用了一种全新的体系,从以下三个层次的决策问题展开:生产运作战略决策、生产运作系统设计决策,以及生产运作系统运行决策。在每一层次的问题中,既给出了基本的决策思路,又描述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全书加强了非制造业企业运作管理部分,突出了信息技术在生产与运作管理中的应用,加人了全球生产与运作的内容,介绍了一些新型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第二版中,根据该学科的最新发展进行了增删和修改,新增了关于生产运作流程设计、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等三章。本书既注重理论与方法的系统介绍,同时也穿插了一些应用事例。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图、表以加强读者的直观理解。本书适合做工商管理硕士(MBA)教材,同时可用做其他管理类专业和企业培训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各类企业管理实务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暂缺《生产与运作管理(第二版)》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前言Ⅲ
序言Ⅴ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概念1
一、 生产与运作活动1
二、 生产与运作概念的发展过程2
三、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两大对象3
四、 服务运作管理的特殊性3
第二节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范围和内容6
一、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目标和基本问题6
二、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职能范围和决策内容8
三、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集成性10
第三节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作用和意义11
一、 生产运作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环节11
二、 生产运作是企业经营的基本职能之一11
三、 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12
第四节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特征12
一、 生产与运作管理学的发展过程12
二、 现代企业所处的环境特征14
三、 现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新特征15
思考题16第二章生产运作战略17
第一节生产运作战略的基本概念17
一、 什么是生产运作战略17
二、 生产运作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18
三、 生产运作战略制定的影响因素18
第二节产品战略决策19
一、 产品战略决策的含义19
二、 新产品选择20
三、 产品组合决策21
四、 生产进出策略24
第三节产品与服务竞争策略25
一、 竞争策略的意义25
二、 如何确立竞争重点25
三、 竞争重点的转移和改变27
四、 服务竞争策略的特殊性28
第四节生产运作组织方式28
一、 制造业生产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29
二、 服务业运作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31
三、 生产运作组织方式的选择32
第五节纵向集成与供应链结构34
一、 向前集成和向后集成35
二、 纵向集成的利弊35
三、 零部件自制、外购与分包36
四、 虚拟集成38
思考题38第三章产品设计和生产运作流程选择设计40
第一节产品设计40
一、 产品设计流程概述40
二、 产品设计的新方法——并行工程41
三、 产品设计与制造工艺设计的结合——DFM43
四、 产品设计中需要考虑的新问题——DFE45
五、 产品设计与服务设计的同时重视46
第二节生产运作流程的选择设计46
一、 生产运作流程的基本概念47
二、 生产运作流程的选择设计48
三、 生产运作流程的构成要素48
四、 流程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几个重要问题50
第三节生产运作流程的具体设计52
一、 流程的节拍、瓶颈与空闲时间53
二、 流程的生产能力及其平衡54
三、 生产周期56
四、 生产批量与作业交换时间57
第四节生产运作流程的分析与改进58
一、 流程分析改进的基本步骤58
二、 流程图的运用59
三、 流程分析和改进的其他工具62
第五节业务流程重构(BPR)64
一、 什么是BPR64
二、 BPR的出发点——对劳动分工论的反思64
三、 BPR的具体方法65
四、 信息技术在BPR中的重要作用67
五、 从业务流程重构到企业重构68
思考题68第四章生产运作技术的选择与管理70
第一节生产运作技术的选择决策70
一、 技术的含义和分类70
二、 技术选择的三个方面71
三、 生产运作技术选择的要点之一——如何看待自动化72
四、 技术选择中的新技术评价和人的因素问题74
第二节制造业中的新技术选择与管理75
一、 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特点75
二、 制造业中的新技术——AMT76
三、 技术与管理的集成79
第三节服务业中的新技术选择与管理81
一、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和特点81
二、 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81
三、 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在流通领域的应用83
四、 如何发挥新技术的威力——技术与管理革新的结合84
思考题86第五章生产运作能力87
第一节基本概念87
一、 生产运作能力的定义87
二、 生产运作能力的度量87
三、 生产运作能力的重要性89
第二节能力计划89
一、 能力的利用率89
二、 规模经济原理在能力计划中的运用90
三、 能力扩大的时间与规模90
四、 设施的小型化、 集中化91
五、 能力计划决策与其他决策之间的关系92
第三节能力计划的决策方法93
一、 未来能力需求的估计方法93
二、 能力计划的决策步骤94
三、 能力计划的辅助决策工具——决策树96
第四节学习曲线98
一、 学习效应98
二、 学习曲线的建立100
三、 学习率的确定101
思考题102第六章工作设计与工作研究103
第一节工作设计103
一、 历史的回顾——泰勒的管理思想及其方法103
二、 工作专业化104
三、 工作设计中的社会技术理论(sociotechnical theory)105
四、 工作设计中的行为理论106
五、 团队工作方式110
第二节工作标准113
一、 什么是工作标准113
二、 工作标准的作用113
三、 使用工作标准的利弊114
四、 工作标准与报酬制度114
第三节作业测定115
一、 时间研究116
二、 标准要素法120
三、 PTS法121
四、 样本法123
五、 自动化对作业测定的影响126
第四节工作研究127
一、 工作研究概述127
二、 工作研究的步骤127
三、 流程图分析129
四、 人机联合分析131
思考题135第七章设施选址136
第一节设施选址的基本问题和影响因素136
一、 设施选址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性136
二、 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137
三、 影响因素之间的权衡与取舍139
第二节企业生产运作全球化的趋势及其对设施选址的影响140
一、 企业生产运作全球化的趋势140
二、 促使企业生产运作全球化的原因141
三、 生产运作全球化对设施选址的影响142
四、 生产运作全球化趋势在中国的体现143
第三节单一设施选址144
一、 单一设施选址的不同情况144
二、 单一设施选址的一般步骤与方法144
三、 单一设施选址的方法之一——负荷距离法145
四、 单一设施选址的方法之二——选址度量法148
第四节设施网络中的新址选择150
一、 两种不同的设施网络150
二、 选择分析要点150
三、 选择方法之一——运输表法151
四、 设施选址的几类不同方法153
思考题155第八章设施布置156
第一节基本问题与基本分类156
一、 基本问题156
二、 影响企业经济活动单元构成的因素157
三、 设施布置的基本类型及其选择158
四、 设施类型选择中的其他影响因素160
第二节工艺对象专业化和产品对象专业化的布置方法160
一、 工艺对象专业化布置的基本方法161
二、 工艺对象专业化布置的其他方法164
三、 产品对象专业化的布置方法165
第三节混合布置的布置方法165
一、 一人多机165
二、 成组技术166
第四节非制造业的设施布置167
一、 仓库布置168
二、 办公室布置169
思考题171第九章供应链管理172
第一节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172
一、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172
二、 供应链管理思想的产生背景173
三、 供应链管理的本质——跨企业的集成管理174
四、 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对象——三种“流”174
第二节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之一——采购管理175
一、 采购管理的意义175
二、 采购管理的主要内容176
三、 物料采购管理策略177
四、 供应商管理模式179
第三节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策略之二——配送管理181
一、 流通配送环节的设定——集中型与分散型配送系统182
二、 牛鞭效应185
三、 减小牛鞭效应的对策与措施187
第四节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190
一、 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190
二、 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如何增大收入191
三、 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如何降低成本193
思考题194第十章库存管理195
第一节库存管理的基本问题195
一、 库存的基本概念195
二、 库存的不同类型195
三、 库存利弊分析197
第二节库存管理的基本策略199
一、 库存管理的衡量指标199
二、 库存的放置位置200
三、 降低库存的基本策略202
四、 ABC分类法的应用203
第三节独立需求的库存管理204
一、 独立需求的特点204
二、 独立需求库存的控制机制204
三、 经济订货批量(EOQ)模型205
四、 EOQ模型的应用意义208
第四节两种不同的独立需求库存控制系统209
一、 定量控制系统(Q系统)209
二、 定期控制系统(P系统)213
三、 Q系统与P系统的比较215
第五节独立需求库存管理中的其他问题217
一、 混合系统217
二、 数量折扣218
三、 库存记录的保持220
思考题221第十一章综合计划与主生产计划222
第一节计划管理概论222
一、 企业的不同计划及其相互关系222
二、 三种生产计划224
第二节综合计划的制定226
一、 所需主要信息和来源226
二、 综合计划的主要目标及其相悖关系分析227
三、 两种基本的决策思路228
四、 两种制定策略229
五、 综合计划的制定程序230
六、 制定综合计划的优化方法232
第三节主生产计划的制定238
一、 主生产计划的制定程序及其约束条件238
二、 制定主生产计划的基本模型239
三、 粗生产能力计划243
四、 主生产计划制定中的技巧问题246
思考题248第十二章MRP、MRPⅡ与ERP249
第一节MRP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模型249
一、 独立需求库存理论在解决相关需求问题上的局限性249
二、 MRP的基本原理和关键信息要素252
三、 MRP的基本计算模型254
第二节MRP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258
一、 MRP的输入信息259
二、 MRP的生成259
三、 MRP的输出结果261
第三节制造资源计划(MRPⅡ)262
一、 从MRP到MRPⅡ262
二、 MRPⅡ的特点264
三、 MRPⅡ的集成管理模式266
第四节从MRPⅡ到ERP267
一、 MRPⅡ系统的实施环境267
二、 从MRPⅡ到ERP268
三、 MRPⅡ/ERP模式的应用条件269
四、 MRPⅡ/ERP在中国270
思考题271第十三章作业排序273
第一节作业排序的基本概念273
一、 作业计划与排序273
二、 作业排序问题的分类273
三、 作业排序的任务和目标274
第二节制造业中的生产作业排序275
一、 甘特图275
二、 作业排序方案的评价标准276
三、 优先调度规则277
四、 局部与整体优先规则及其事例278
五、 作业排序中的两种不同约束环境283
第三节服务业中的服务作业排序283
一、 服务作业排序与生产作业排序的主要区别283
二、 服务作业排序方法之一——安排顾客需求284
三、 服务作业排序方法之二——安排服务人员285
思考题288第十四章项目管理289
第一节项目管理的基本特点289
一、 项目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289
二、 项目管理的特点290
三、 项目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291
第二节项目计划292
一、 项目管理的两种不同方法——传统管理方法与系统管理方法292
二、 项目计划的特点和主要内容293
三、 项目进度计划方法295
四、 项目成本估算296
第三节项目控制298
一、 项目控制的一般方法299
二、 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项目管理信息和控制系统300
三、 WBS在项目控制中的应用302
第四节项目管理组织304
一、 矩阵组织305
二、 矩阵组织的基本原则305
三、 矩阵组织的优劣分析306
第五节网络计划技术307
一、 网络计划技术概述307
二、 网络图的组成及绘制规则308
三、 网络的时间计算310
四、 网络计划的调整与优化314
思考题317第十五章质量管理319
第一节质量与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319
一、 质量的含义319
二、 生产者与用户对质量的不同定义320
三、 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322
四、 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322
第二节质量成本324
一、 质量成本的定义与构成324
二、 质量成本的一般分析325
三、 内部缺陷成本326
四、 外部缺陷成本329
第三节质量管理方法330
一、 质量管理的两大类方法330
二、 常用的质量管理统计方法——“QC七种工具”331
三、 PDCA循环335
第四节全面质量管理337
一、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337
二、 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338
三、 全过程的质量管理341
四、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342
第五节ISO 9000与全面质量管理342
一、 ISO 9000的由来343
二、 ISO 9000的内容构成343
三、 质量体系认证345
四、 ISO 9000与TQM的关系346
思考题347第十六章新型生产经营方式349
第一节生产方式的演变过程349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