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

定 价:¥16.50

作 者: 孙绍振著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文学评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11038404 出版时间: 2001-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0cm 页数: 302页 字数:  

内容简介

  从激情澎湃的诗人到深刻睿智的学者,从当初宏观体系的建构(“新的美学原则”、“变异论”、“错位说”等)到今天微观部件的磨洗(“如是说”、“挑剔文坛”等),孙绍振的每一步都在创造。《挑剔文坛》便是其十多年来执着于建构理论大厦之余的一些“微雕”。书分二辑:“挑剔文坛”和“文苑探幽”。无论是“挑剔”还是“探幽”,无不体现着作者对艺术奥秘的深刻体悟,无不呈示着作者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正是基于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才使得作者敢于挑战权威、挑剔文坛。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鲁迅评为“多智而近妖”。而孙绍振先生没有囿于鲁说,而是实实在在地分析了罗贯中“状诸葛多智”的原由:“在军事三角之中,作者又安排了一个心理三角……心理上胜负的重要性不但常常放在军事的胜负之上,而且常常放在生命之上……诸葛亮的超人智慧是情节和人物发展的一个动因。”这种分析深刻而独到,为罗贯中的艺术创造力做了辩护。从鲁迅到当今正红的作家再回溯到古代经典的作家作品,他都发出了他“于不疑处有疑”的声音。在这里,没有尖酸刻薄的嘲弄,没有居高临下的戏谑,没有“扮酷”,有的依然是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比如对《白鹿原》的品评,在当时众口一词的“史诗”、“杰作”的声浪当中,孙绍振依然清醒地指出了其“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混淆”并指出了陈忠实在最基本的语言功夫上的“蹩脚”甚或“拙劣”。什么是技术,什么是艺术,什么是非艺术,在孙绍振的意识当中是非常清晰的,是不容易被瞒过的。因为,他花毕生精力探求的正是艺术的奥秘。最能体现他“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的案例莫过于他为余秋雨所做的辩护。在冷眼旁观了一场又一场闹剧之后,在京沪两地的重量级批评家一再沉默之后,在细读了余秋雨每一篇散文之后,他一连写了三篇文章,指出了余秋雨在散文艺术上所做出的突破性的贡献。为余秋雨,更是为中国当代散文,发出了他做为一个批评家应该发出的真诚的声音。尤其是在“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当口,这种声音尤为可贵。倘不是孙绍振的“夫子自道”,对其批评的方法还真得费一番功夫才能归纳、提纯和抽象出来。现在好了,孙绍振在《挑剔文坛·自序》中“金针度人”,亮出了他在打磨这些“微雕”时所使用的方法。比起各种“主义”、“学说”来,孙绍振的这些方法似乎并不时髦、新潮,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这些方法的态度,他没有照抄照搬生吞活剥,更没有玩弄一些概念游戏,而是结合我国经典的文学作品去解读,去检验。比如《徐志摩的诗和现代作家的包办婚姻》就是运用“证明和证伪”法的结合论证了“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利弊,得出了“世界上没有什么十全十美的事,包办婚姻之弊早已为人类所痛切地加以批判;而自由恋爱走向极端,又可能导致光有自由没有恋爱”的结论。最值得称道的是带有孙氏独创色彩的“还原法”,他运用这种方法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白居易的《长恨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得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提出了欣赏艺术的基本要求:变被动为主动,不但要善于从艺术的感觉、逻辑中还原出科学的理性的感觉,而且还要看出这种感觉和逻辑表现出的人类情感的价值。应当强调的是,这里的“挑剔文坛”中的“挑剔”不是“吹毛求疵”,而是作者凭着其本身坚实的理论素养、深厚的艺术修养、丰富的审美经验对一向被视为“经典”的艺术作品本身所暴露出的“破绽”的“指瑕”,其目的不是故作惊人之论的“哗众取宠”,而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真正知音对并不完善的艺术品所做的修正。其根本动因依然是对艺术创造力的深刻同情。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的文坛和批评界,缺少的是“公平”、“宽容”、“通达”,少有真的声音。动不动就“酷评”一气,似乎不“酷”就不“深刻”。有人说20世纪是“文学批评终结”的世纪,有这样一批“批评家”,不要说文学批评会终结,文学创作也没指望。因为一旦一个“千里马”出现就会有成群的“伯乐”们蜂拥而上,不是“捧杀”就是“骂杀”。批评的灵魂是“热情”,有“热情”则批评的灵魂在,无“热情”则批评的灵魂亡。我们的文坛却是一个近乎“零度”的文坛,有些评论无论看起来是多么“热情洋溢”都无法掩饰住其骨子里的阴冷。什么时候,我们的批评家们对艺术创作真正充满了理解和同情,对艺术家真正充满了景仰和尊崇,什么时候我们的文学批评就会兴盛。

作者简介

  孙绍振,男,无党派人士,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大学、华侨大学中文系教师,1972年调入福建师大中文系。1990年至1995年,先后到德国、美国、香港等多所大学讲学。现为福建师大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福建省政协常委(1996年起)、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外文论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写作协会名誉会长、福建师大文艺创作美学研究所所长。获曾宪梓奖金二等奖,学术及创作成果多次获省社科一、二等奖、《人民日报》等全国性报刊和全国性学会一、二等奖。出版学术著作20多部,散文创作集3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理论研究》等国内重要刊物、香港报刊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他短评、杂文、散文、小说、诗歌数百篇。在文学评论界、文艺学、写作学、当代文学研究、阅读理论研究、口语交际理论研究等领域以及语文教育界均有重要影响,为国内著名文学评论家、文艺理论专家和幽默演讲家。研究成果:学术专著有《文学创作论》,1996年,春风文艺出版社,60万字;《论变异》,1997年,花城文艺出版社,20万字;《美的结构》,199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25万字;《孙绍振如是说》,1994年,香港三联书店,25万字;《幽默学全书》,1998年,海峡文艺出版社,40万字;《未来的文化空间》(主编),199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30万字;《高等写作学》(写作主体论部分,2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怎样写小说》,1992年,海峡文艺出版社,10万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探险》,199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28万字;《审美价值与情感逻辑》,2000年,华中师大出版社,30万字;《挑剔文坛》,2001年,福建人民出版社,22万字;《幽默逻辑揭秘》,1998年,福建人民出版社,28万字;《基础写作概论》(议论文部分,8万字),福建人民出版社。论文:1995年以来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相关论文近90篇,其中,关于语文教改的重要论文有:《全国统一高考体制必须废除》,美国纽约《中外论坛》、广东《粤海风》1999.5;《质疑英语四级全国统考体制》,广东《中外论坛》2001.1;《基础教育改革的宪法》,福建《素质教育博览》(教师版)2001.5;《学生上课打瞌睡,教师怎么办》,《海峡都市报》2001.5.29;《论建构写作学独立的学科体系》,《福建论坛》1995.6;《新编中学语文课本批判》,《粤海风》2001.2;《论演讲稿的写作》,《写作》1998、6,上海《交际与口才》1997.4;《演讲现场的双向交流问题》(上),《演讲与口才》1993.5;《演讲现场的双向交流问题》(下),《演讲与口才》1993.6;《论雄辩》,《福建师大学报》1995.4;《改革力度很大,编写水平滞后-评新编中学语文课本》,《北京文学》2001.3。

图书目录

自序——关于本书所使用的艺术分析方法
第一辑 挑剔文坛
反抗盲目的权威崇拜
鲁迅研究中的两种病态
鲁迅不理解诸葛亮
鲁迅是否忽视了《三国演义》的奇才决定论?
周作人的散文大师称号是否名副其实?
在德国读《汇校本》
戴望舒为什么不是浪漫主义者?
徐志摩的诗和现代作家的包办婚姻
丁玲为什么对沈从文那么刻薄?
陈寅恪的学术悲剧
何其芳未尽其才
钱钟书不成熟的短篇小说
《围城》的顾运与幸运
《围城》是男性沙文主义的代表作吗?
《围城》为何未列入经典?
钱钟书的幽默缺乏宽容
挑战文坛权威——从《十途有批判书》谈起
《废都》:灵魂对肉体的败北
《废都》应把两个女人合并为一个
《白鹿原》的艺术破产
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混淆——再评《白鹿原》
评改一段《白鹿原》——三评《白鹿原》
性欲成为情节关键的模式
刘心武太过一本正经了
关于朦胧诗的一段历史公案
顾城真正的死因是什么?
顾城杀妻、自杀的心理学分析
顾城的死和文人的堕落
影视强奸文学以后
关于夏志清对鲁迅和张爱玲的评价
张爱玲:大节有亏艺术不朽
纪弦的形象将因历史而转变
三毛作品中蹩脚的对话
谈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的诗
经典小说的败笔
曹雪芹的美学局限
……
第二辑 文苑探幽
附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