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哲学知识读物哲人之路

哲人之路

哲人之路

定 价:¥35.00

作 者: 邢贲思著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哲学知识读物

ISBN: 9787213024900 出版时间: 2002-12-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1cm 页数: 510 字数:  

内容简介

  邢贲思,1930年1月出生,浙江嵊州市人。毕业于外国语学院,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读硕士学位。曾在哲学研究所长期工作,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哲学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委员、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还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编委会常务副主任。1950年进入北外学习俄语,1952年毕业留校教理论课,1957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深造,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多年,任哲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任中央党校副校长,1994年任《求是》杂志主编。现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期刊协会会长、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主要著作有:《欧洲哲学史上的人道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和启蒙》、《哲学与时代》、《在思想战线上》等。1998年出版了四卷本《邢贲思文集》,2002年出版了《刑贲思自选集》。<

作者简介

  .TOP目录 “哲人之路”(代序)第一篇中国哲学中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易经》和《易传》儒家和“新儒家”孔子所说的“礼”和“仁”道家和道教庄子和庄学浅议《天问》和《天对》何物“谶”、“纬”王充哲学的批判锋芒嵇康死,《广陵散》绝魏晋清谈和“才性之学”“言'“意”之辩范缜的勇气和骨气《谏迎佛骨表》和韩愈的儒家立场禅宗和佛教的改革禅宗对“心学”的影响王安石的“新政”和“新学”沈括和《梦溪笔谈》“程门立雪”经世致用之学文天祥和《正气歌》王学要旨王艮和泰州学派不为名教所羁的何心隐“狂儒”李贽黄宗羲和(明夷待访录)方以智和”合二而一”论船山哲学管窥崇尚实学的颜李学派戴震哲学的战斗精神章学诚论“史德”开一代风气的龚自珍“中体西用”说杰出的农民思想家洪秀全西学传播的先驱严复从维新派到保皇党悲剧英雄谭嗣同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小论蔡元培告别“客帝”思想的章太炎梁启超的《新民说》…… TOP书摘书摘 在《论衡》中,王充不仅批判了“天人感应”说、“谶纬”说、鬼神迷信,锋芒所及,还扫到了孔孟学说。《论衡》中的《问孔》、《刺孟》、《知实》、《实知》等篇,其批判儒学的尖锐程度,不但并世所无,即使后来也并不多见。难怪王充被儒学的卫道者视为异端。王充说:“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世之学者不能知也。”他认为既然孔子的观点前后有矛盾,那么,“苟有不晓解之间,迫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之说,何逆于理?”《问孔》篇通过对《论语》中记述的孔子言行的分析,揭露了孔子人格上的虚伪。特别是对孔子见南子那一段的剖析,可说是精彩绝伦。孔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因为南子是当时卫灵公的夫人,有淫乱之名。孔子对子路说:“我所为鄙陋者,天厌杀我。”王充就此展开评论说,如果你没有干卑鄙的事,何必向子路发誓,既然发誓,为什么要说“天厌杀我”,即天塌下来压死我,你完全可以说雷打死我,水溺死我,火烧死我,墙壁倒下来压死我,你就不怕子路不信吗?如果子路说:“夫子惟命未当死,天安得厌杀之乎”,你又怎样解释?孔子这种对天发誓的行径,实在不像圣人,“与俗人解嫌引天祝诅,何以异乎?”这种批评虽对圣人是大不敬,但却一针见血。在《刺盂》篇中,王充对孟子也有讥刺。孟子的学生彭更问孟子:“你带着几十辆车子,几百个随从,从这国吃到那国(传食于诸侯),这样做合适吗厂孟子回答说:“如果不符合道,别人的一筐饭也不能吃,如果合乎道,即使像舜从尧那里接受天下,也不算过分。”孟子以是否合乎道来为其行为辩护,这是站不住脚的。什么是道,什么是合乎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孟子的行为是否合乎道,连他的弟子彭更也有怀疑,否则他也不会那样发问。孟子把自己的行为说成合乎道,以致铺张浪费,受人巨额馈赠都视为理所当然,王充反问道,你这样的说法怎么能够给别人作鉴戒呢?……书摘1 魏晋清谈和“才性之学”年前阅读有关书籍,对魏晋时期的思想颇有兴趣。魏晋思想的一个特点足反对儒学,特别是反对从董仲舒到《白虎通》所神化厂的儒学。汉末的农民起义一方面摧毁了东汉卜朝,另一方面对于儒学也是沉重的打击。所谓“旧居之庙(孔庙)毁而不修,褒成之后,继而莫绝,阙里不闻讲颂之卢;四时不睹蒸尝之位”。这是魏晋反儒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们是应当1看到,这也是道家思想同儒家思想长期斗争的一个结果。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长期处于思想上的统治地位,其他各家包括道家受到排斥。但道家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作为儒家的反对派,它在某些方面还有所发展。两汉之际的扬雄、桓谭、王充、仲长统等,在反对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时,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道家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道家的思想为魏晋时期的许多知识分子所接受。他们反对儒学正统,尊奉黄老,崇尚无为,从清谈开始,逐步发展成为一门以阐发黄老之学为要旨而又没有根本放弃儒家名教的调和儒道思想的学问,这就是魏晋玄学。本文的目的不在论述魏晋玄学,而只是想对魏晋清谈作一些分析。当时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远离时务的空谈风气,是因为一批知识分子对时势极度失望,因而在生活上放浪形骸、玩世不恭,在思想上避实就虚、“谈尚玄远”。清谈之风始于东汉末年,钱穆谓:“东汉之季,士厌于经生章句之学,荟萃京师,渐开游谈之风。”当时这种清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品题人物,即对人物进行所谓“月旦评”,后来由对具体人物的品评,发展到了对人物才性高下标准的讨论,使这种品评逐渐向抽象化、理论化过渡,并形成了一门“才性之学”。所谓“才”是指人的才能,而“性”大体是指人的内在品质。晋人袁准在所著《才性论》中说:“性言期质,才名其用。”“才性之学”的代表人物有刘劭、钟会、傅嘏、王广、李丰等。其中刘劭的影响较大,因为他著有《人物志》一书,此书可谓“才性之学”的代表作。刘劭是三国魏人,约生于汉灵帝建宁年间,卒于魏正始年间,曾著有《律明论》、《法论》、《乐论》等著作,但已佚失,现仅存《人物志》一书。南北朝时凉儒林祭酒刘晒为之作注,宋代人阮逸刻为书并广泛流传。汤用彤在《魏晋玄学论稿》中,谈到《人物志》时说:“吾人读此书,于当世思想之内容,学问之变迁,颇可知其崖略,亦可贵矣。”刘劭才智出众,据《魏志.刘劭传》,夏侯惠曾向明帝推荐刘劭说:“臣数听其清谈,览其笃论,渐渍历年,服膺弥久。”钱穆认为,“清谈”一词始见于此。刘劭在《人物志》中对评论人物的才性的原则和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是把才性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提到哲学层面上加以讨论的为数不多的思想家之一。他认为人禀阴阳以立性,由于每人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各有不同的才性。他强调对人物的品评重在把握人的内在精神,他继承汉末以来重视综核名实的传统,认为观察人物不仅要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所谓“必待居上,然后识一之”。他根据人的才性高下,把人物分成五等;圣人、德行(比圣人稍差一等)、偏材(有一方面特长)、依似(表面上有一方面特长,而实际并无)和间杂(无恒的人)。他认为圣人代表最高的人格。圣人以“中庸”为其德,“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咸而不碱,淡而不醇,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变化无方,以达为茚”。刘劭以道家的无名思想解释儒家的中庸之道,表现出了儒道合流的倾向。刘劭提出的品评人物的原则和标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致发展为“四本才性”的讨论。所谓“四本”即是指“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的四种说法。史传尚书傅嘏论同,中书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所谓“四本”,其实只是“二本”,即一为同、合,一为异、离。前者认为才性不能相分,后者认为才性可以不一致。“四本才性”的讨论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的分野:曹操认为才性可以不统一,所以属于曹魏集团的李丰、王广主张“才性异”、“才性离”;而司马氏以名教为标榜,打着“以孝治天下”的旗号,要求天下之才要服务于此,所以属于司马氏集团的傅嘏、钟会大肆宣传“才性同”、“才性合”。撇开其政治背景,应当说,“才性同”、“才性合”的说法比较恰当。不但品评人物,而且使用人才,难道不应当把品质和才能结合起来吗?至于站在不同立场,对内在品质有不同的解释,那是另一个问题。以“才性之学”为内容的清谈,终于逐渐发展成为魏晋玄学,它标志着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言”“意”之辩“言”和“意”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言”指语言表达,“意”指所要表达的意思。早在先秦时,关于“言”和“意”的关系,就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言”可达“意”,如说“执所言而意得见”(《墨子·经说上》);而有的则认为“言”不能达“意”,如说“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道》)。也还有一些人则采取折中调和态度,如《易传·系辞》的作者,一方面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另一方面又说“圣人立象以尽意”,意思是说,孔子在《易经》中设立卦象,是为了补言之不足。《易经》的作者并非孔子,关于这一点,很多学者已指出,《易传》托言孔子作《易经》,只是一种流传的说法,所以“圣人立象以尽意”云云,前提就成了问题。“言”“意”之辩的真正展开,是在魏晋,而且成了魏晋玄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汤用彤在《魏晋玄学论稿》中,对“言”“意”之辩在魏晋玄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如下分析:“夫玄学者,谓玄远之学。学贵玄远,则略于具体事物而究心抽象原理。论天道则不拘于构成质料(cosmology),而进探本体存在(ontology)。论人事则轻忽有形之粗迹,而专期神理之妙用。夫具体之迹象,可道者也,有言有名者也。抽象之本体,4无名绝言而以意会者也。迹象本体之分,由于言意之辨。依言意之辨,普遍推之,而使之为一切论理之准量,则实为玄学家所发现之新眼光新方法。”魏晋时期,在“言”“意”关系问题上,可分三派:第一派主张“言尽意”,认为语言文字能够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这一派的代表是西晋的欧阳建,他提出“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名不辨”的观点。第二派主张“言不尽意”,代表人物有魏晋之际的钟会、傅嘏,而以张韩(汤用彤疑为翰)尤甚,他主张“用意于言,不如留意于不言”,甚至提出“不用舌论”。第三派主张“得意忘言”,其代表是魏晋最有影响的玄学家王弼。汤用彤认为,魏晋玄学中关于天道、人事的一切议论,“悉以得意忘言为权衡,玄学系统的建立,也有赖于此”。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对王弼的玄学思想和“得意忘言”的观点作一简析。……TOP 其它信息 装帧:平装页数:496 版次:1版开本:32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目录

“哲人之路”(代序)
第一篇 中国哲学
中国古代的神话和传说
《易经》和《易传》
儒家和“新儒家”
孔子所说的“礼”和“仁”
道家和道教
庄子和庄学的浅议
《天问》和《天对》
何物“谶”、“纬”
王充哲学的批判锋芒
嵇康死,《广陵散》绝
魏晋清谈和“才性之学”
“言”“意”之辩
范缜的勇气和骨气
《谏迎佛骨表》和韩愈的儒家立场
禅宗对“心学”的影响
王安石的“新政”和“新学”
沈括和《梦溪笔谈》
“程门立雪”
经世致用之学
文天祥和《正气歌》
王学要旨
王艮和泰州学派
不为名教所羁的何心隐
“狂儒”李贽
黄宗羲和《明夷待访录》
方以智和“合二而一”论
船山哲学管窥
崇尚实学的颜李学派
戴震哲学的战斗精神
章学诚论“史德”
开一代风气的龚自珍
“中体西用”说
杰出的农民思想家洪秀全
西学传播的先驱严复
从维新派到保皇党
悲剧英雄谭嗣同
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小论蔡元培
告别“客帝”思想的章太炎
梁启超的《新民说》
王国维的“叔本华情结”
新旧文化的一场大激战
“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
李达和唯物史观研究
冯定的《平凡的真理》
华岗的最后著作
《大众哲学》和哲学的大众化
第二篇 外国哲学
第三篇 艺术、文化及其他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