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辅大学教辅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

定 价:¥31.00

作 者: 石学敏主编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丛编项: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标 签: 按摩疗法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0895463 出版时间: 1996-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6cm 页数: 334 字数:  

内容简介

  本教材是根据新制定的教学大纲编写的。针灸推拿学是由针灸学和推拿学构成的,两个学科均属非药物疗法,有很多内在联系,故合并在一起。本教材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针灸推拿的基础,介绍经络、腧穴及推拿的常用穴,根据对目前几部代表性针灸著作的统计分析,发现大约有100个左右的腧穴最为常用,所以将经穴分成常用与备用两部分,以期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够掌握最常用、最主要的内容。而常用经穴的按语一条,对腧穴的作用机制以扼要提示,又是其他相关教材之未及。第二部分为针灸手法与推拿手法,扼要介绍临床常用内容。第三部分为治疗,在叙述病因、病机、辨证之后,分别介绍针灸和推拿两种治疗方法。古代医学家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目前的针灸推拿临床与科研又在不断地发展,因此在编写本教材时特别注意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结合,使之既不失教材所必备的规范性,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又能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尤其是作为高等院校的教材,将两种治疗合并于一体,尚属首次。

作者简介

暂缺《针灸推拿学》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上篇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一、“针感”等传导的观察
    二、腧穴疗效的总结
    三、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四、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第二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二、奇经八脉
    1.分布概况
    2.生理功能
    3.腧穴
    三、十五络脉
    四、十二经别
    五、十二经筋
    六、十二皮部
    七、经络的根结、标本与气街、四海
    1.根结与标本
    2.气街与四海
    第三节 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1.内属脏腑、外络肢体
    2.运行气血、濡养全身
    3.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二、经络的临床应用
    1.诊断方面
    2.治疗方面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
    一、经穴
    二、经外穴
    三、阿是穴
    第二节 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第三节 特定穴的意义
    一、五输穴
    二、原穴、络穴
    三、俞穴、募穴
    四、八会穴
    五、郄穴
    六、下合穴
    七、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三、指寸定位法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四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
    1.循行
    2.联系脏腑器官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二)经穴
    1.常用经穴
    中府 尺泽 孔最
    列缺 太渊 鱼际
    少商
    2.备用经穴
    云门 天府 侠白
    经渠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
    1.循行
    2.联系脏腑器官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二)经穴(20穴)
    1.常用经穴
    商阳 合谷 偏历
    手三里 曲池 肩髃
    2.备用经穴
    二间 三间 阳溪
    温溜 下廉 上廉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巨骨 天鼎 扶突
    口禾髎 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
    1.循行
    2.联系脏腑器官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二)经穴(45穴)
    1.常用经穴
    承泣 地仓 颊车
    下关 头维 梁门
    天枢 归来 梁丘
    足三里 上巨虚 下巨虚
    丰隆 内庭
    2.备用经穴
    四白 巨髎 大迎
    人迎 水突 气舍
    缺盆 气户 库房
    屋翳 膺窗 乳中
    乳根 不容 承满
    关门 太乙 滑肉门
    外陵 大巨 水道
    气冲 髀关 伏兔
    阴市 犊鼻 条口
    解溪 冲阳 陷谷
    厉兑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
    1.循行
    2.联系脏腑器官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二)经穴(21穴)
    1.常用经穴
    隐白 太白 公孙
    三阴交 阴陵泉 血海
    2.备用经穴
    大都 商丘 漏谷
    地机 箕门 冲门
    府舍 腹结 大横
    腹哀 食窦 天溪
    胸乡 周荣 大包
    五、手少阴心经
    (一)经脉
    1.循行
    2.联系脏腑器官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二)经穴(9穴)
    1.常用经穴
    通里 阴郄 神门
    2.备用经穴
    极泉 青灵 少海
    灵道 少府 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一)经脉
    1.循行
    2.联系脏腑器官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二)经穴(19穴)
    1.常用经穴
    少泽 后溪 天宗
    听宫
    2.备用经穴
    前谷 腕骨 阳谷
    养老 支正 小海
    肩贞 臑俞 秉风
    曲垣 肩外俞 肩中俞
    天窗 天容 颧髎
    七、足太阳膀胱经
    (一)经脉
    1.循行
    2.联系脏腑器官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二)经穴(67穴)
    1.常用经穴
    睛明 攒竹 天柱
    肺俞 心俞 肝俞
    脾俞 胃俞 肾俞
    大肠俞 膀胱俞 次髎
    委中 膏盲 秩边
    承山 昆仑 申脉
    至阴
    2.备用经穴
    眉冲 曲差 五处
    承光 通天 络却
    玉枕 大杼 风门
    厥阴俞 督俞 膈俞
    胆俞 三焦俞 气海俞
    关元俞 小肠俞 中膂俞
    白环俞 上髎 中髎
    下髎 会阳 承扶
    殷门 浮郄 委阳
    附分 魄户 神堂
    譩譆 隔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盲门 志室 胞肓
    合阳 承筋 飞扬
    跗阳 仆参 金门
    京骨 束骨 足通谷
    八、足少阴肾经
    (一)经脉
    1.循行
    2.联系脏腑器官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二)经穴(27穴)
    1.常用经穴
    涌泉 太溪 照海
    复溜
    2.备用经穴
    然谷 大钟 水泉
    交信 筑宾 阴谷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腹通谷 幽门 步廊
    神封 灵墟 神藏
    或中 俞府
    九、手厥阴心包经
    (一)经脉
    1.循行
    2.联系脏腑器官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二)经穴(9穴)
    1.常用经穴
    曲泽 间使 内关
    劳宫
    2.备用经穴
    天池 天泉 郄门
    大陵 中冲
    十、手少阳三焦经
    (一)经脉
    1.循行
    2.联系脏腑器官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二)经穴(23穴)
    1.常用经穴
    中渚 外关 支沟
    肩髎 翳风 耳门
    丝竹空
    2.备用经穴
    关冲 液门 阳池
    会宗 三阳络 四渎
    天井 清冷渊 消泺
    臑会 天髎 天牖
    緳脉 颅息 角孙
    耳和髎
    十一、足少阳胆经
    (一)经脉
    1.循行
    2.联系脏腑器官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二)经穴(44穴)
    1.常用经穴
    瞳子髎 听会 阳白
    风池 肩井 环跳
    风市 阳陵泉 光明
    悬钟 足临泣
    2.备用经穴
    上关 颔厌 悬颅
    悬厘 曲发 率谷
    天冲 浮白 头窍阴
    完骨 本神 头临泣
    目窗 正营 承灵
    脑空 渊液 辄筋
    日月 京门 带脉
    五枢 维道 居髎
    中渎 膝阳关 阳交
    外丘 阳辅 丘墟
    地五会 侠溪 足窍阴
    十二、足厥阴肝经
    (一)经脉
    1.循行
    2.联系脏腑器官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二)经穴(14穴)
    1.常用经穴
    大敦 行间 太冲
    期门
    2.备用经穴
    中封 蠢沟 中都
    膝关 曲泉 阴包
    足五里 阴廉 急脉
    章门
    十三、任脉
    (一)经脉
    1.循行
    2.联系脏腑器官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二)经穴(24穴)
    1.常用经穴
    中极 关元 气海
    神阙 中脘 膻中
    天突 廉泉
    2.备用经穴
    会阴 曲骨 石门
    阴交 水分 下脘
    建里 上脘 巨阙
    鸠尾 中庭 玉堂
    紫宫 华盖 璇玑
    承浆
    十四、督脉
    (一)经脉
    1.循行
    2.联系脏腑器官
    3.脏腑经络病候举要
    (二)经穴(28穴)
    1.常用经穴
    长强 腰阳关 命门
    至阳 身柱 大椎
    哑门 风府 百会
    水沟
    2.备用经穴
    腰俞 悬枢 脊中
    中枢 筋缩 灵台
    神道 陶道 脑户
    强间 后顶 前顶
    囟会 上星 神庭
    素髎 兑端 龈交
    第二节 经外穴
    一、头颈部穴(15穴)
    四神聪 当阳 印堂
    鱼腰 太阳 耳尖
    球后 上迎香 内迎香
    聚泉 海泉 金津
    玉液 翳明 颈百劳
    二、胸腹部穴(1穴)
    子宫
    三、背部穴(9穴)
    定喘 夹脊 胃脘下俞
    痞根 下极俞 腰宜
    腰眼 十七椎 腰奇
    四、上肢穴(11穴)
    肘尖 二白 中泉
    中魁 大骨空 小骨空
    腰痛点 外劳宫 八邪
    四缝 十宣
    五、下肢穴(12穴)
    髋骨 鹤顶 百虫窝
    内膝眼 膝眼 胆囊
    阑尾 内踝尖 外踝尖
    八风 独阴 气喘
   第四章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第一节 头面部穴位
    天门 坎宫 牙关
    囟门 山根 耳后高骨
    天柱骨
    第二节 躯干部穴位
    乳旁 胁肋 腹
    脐 肚角 脊柱
    七节骨 龟尾
    第三节 四肢部穴位
    脾经 肝经 心经
    肺经 肾经 大肠
    小肠 肾顶 肾纹
    四横纹 小横纹 掌小横纹
    胃经 板门 内劳宫
    内八卦 小天心
    运水人土,运土人水 总筋
    大横纹 老龙 端正
    五指节 二扇门 上马
    外劳宫 威灵 精宁
    一窝风 膊阳池 三关
    天河水 六腑 箕门
    百虫 涌泉
    中篇 针灸与推拿手法
   第一章 刺灸方法
    第一节 毫针刺法
    一、针具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二)毫针的修理和保藏
    二、针刺前准备
    (一)针刺前练习
    1.纸垫练针法
    2.棉团练针法
    (二)选择针具
    (三)选择体位
    1.仰卧位
    2.侧卧位
    3.伏卧位
    4.仰靠坐位
    5.俯伏坐位
    6.侧伏坐位
    (四)消毒
    三、操作方法
    (一)进针法
    1.双手进针法
    2.单手进针法
    3.针管进针法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1.针刺的角度
    2.针刺的深度
    (三)行针与得气
    1.行针
    2.得气
    (四)针刺补泻
    1.机体的功能状态
    2.腧穴特性
    3.补泻手法
    (五)留针与出针
    1.留针
    2.出针
    四、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1.晕针
    2.滞针
    3.弯针
    4.折针
    5.出血与血肿
    6.气胸
    五、针刺注意事项
    第二节 灸法(附:拔罐法)
    一、常用灸法
    (一)艾炷灸
    1.直接灸
    2.间接灸
    (二)艾条灸
    1.温和灸
    2.雀啄灸
    (三)温针灸
    二、适应范围
    三、注意事项
    〔附〕拔罐法
    (一)罐的种类
    1.竹罐
    2.陶罐
    3.玻璃罐
    (二)拔罐方法
    1.火罐法
    2.水煮法
    (三)起罐法
    (四)适应范围
    (五)注意事项
    第三节 其他针法
    一、三棱针
    (一)操作方法
    1.腧穴点刺法
    2.刺络法
    3.散刺法
    4.挑刺法
    (二)适应范围
    (三)注意事项
    二、皮肤针
    (一)操作方法
    1.持针法
    2.叩刺方法
    3.叩刺强度
    4.叩刺部位
    (二)适应范围
    (三)注意事项
    三、电针
    (一)电针器的选择
    (二)操作方法
    1.配穴处方
    2.电针方法
    3.电流的刺激强度
    (三)脉冲电流的作用和电针的适应症
    1.脉冲电流的作用
    2.电针的适应症
    (四)注意事项
    第四节 头针、耳针
    一、头针
    (一)刺激区的部位和主治
    1.运动区
    2.感觉区
    3.舞蹈震颤控制区
    4.晕听区
    5.语言二区
    6.语言三区
    7.运用区
    8.足运感区
    9.视区
    10.平衡区
    11.胃区
    12.胸腔区
    13.生殖区
    (二)操作方法
    1.选穴
    2.体位
    3.进针
    4.运针
    5.出针
    6.疗程
    (三)适应范围
    (四)注意事项
    二、耳针
    (一)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二)耳廓表面解剖
    (三)耳穴的分布规律
    (四)耳穴的命名、定位和主治
    1.耳轮脚部(1穴)
    2.耳轮部(12穴)
    3.耳舟部(6穴)
    4.对耳轮部(14穴)
    5.三角窝(5穴)
    6.耳屏部(6穴)
    7.对耳屏部(6穴)
    8.耳甲部(21穴)
    9.耳垂部(10穴)
    10.耳背部(9穴)
    (五)耳针的适应范围
    (六)耳针的临床应用
    1.选穴原则
    2.操作方法
    3.注意事项
   第二章 推拿手法
    第一节 摆动类手法
    一、一指禅推法
    〔附〕缠法
    二、拇指禅推法
    三、滚法
    四、滚法
    五、揉法
    第二节 摩擦类手法
    一、摩法
    二、擦法
    三、推法
    〔附〕扫散法
    四、搓法
    五、抹法
    第三节 挤压类手法
    一、按法
    二、捏法
    〔附〕捏脊法
    三、拿法
    四、掐法
    五、踩跷法
    第四节 振动类手法
    一、抖法
    二、牵抖法
    三、振法(颤法、振荡法)
    第五节 叩击类手法
    一、拍法
    二、击法
    三、弹法
    第六节 运动关节类手法
    一、摇法
    二、背法
    三、扳法
    四、拔伸法
    第七节 小儿推拿手法
    一、单式操作手法
    (一)推法
    (二)揉法
    (三)按法
    (四)摩法
    (五)掐法
    (六)捏法
    (七)运法
    二、复式操作手法
    (一)水底捞月法
    (二)黄蜂入洞法
    (三)打马过天河法
    (四)飞经走气法
    (五)按弦搓摩法
    第八节 推拿手法练习
    一、沙袋上练习
    二、人体上练习
    (一)头面部
    1.一指禅推法
    2.拿五经
    3.扫散法
    4.掌抹法
    (二)项背部
    1.一指禅推法
    2.直推桥弓穴
    3.滚法
    4.拿法
    5.按法
    6.摇法
    7扳法
    (三)胸腹部
    1.一指禅推法
    2.分推法
    3.擦法
    4.搓法
    5.摩法
    6.搓摩法
    7.揉法
    8.按法
    (四)肩及上肢部
    1.一指禅推法
    2.滚法
    3.按法
    4.拿法
    5.捻法
    6.摇法
    7.搓法
    8.抖法
    9.擦法
    (五)腰及下肢部
    1.滚法
    2.擦法
    3.按法
    4.摇法
    5.扳法
    下篇 常见病证治疗
    总 论
   第一章 针灸治疗总论
    一、针灸治疗准则
    (一)补法
    (二)泻法
    (三)平补平泻
    二、针灸补泻与八纲辨证
    (一)阴阳
    (二)表里
    (三)寒热
    (四)虚实
    三、针灸处方规律与配穴方法
    (一)选穴方法
    1.近部选穴
    2.远部选穴
    3.随证选穴
    (二)配穴方法
    1.本经配穴法
    2.表里经配穴法
    3.上下配穴法
    4.前后配穴法
    5.左右配穴法
    6.远近配穴法
    7.辨证配穴法
    〔附〕针灸类别与补泻符号
    四、特定穴的应用
    (一)五输穴的应用
    1.五输穴主治病之用法
    2.补母泻子法的应用
    (二)原穴、络穴的应用
    (三)俞穴、募穴的应用
    1.俞、募穴的单独使用
    2.俞、募穴的配伍使用
    (四)八脉交会穴的应用
    1.单独应用
    2.配伍应用
    (五)八会穴的应用
    (六)郄穴的应用
    (七)下合穴的应用
    (八)交会穴的应用
   第二章 推拿治疗总论
    第一节 推拿作用原理
    一、推拿对伤筋的治疗原理
    1.舒筋通络
    2.活血散瘀
    3.理筋整复
    二、推拿对脏腑及其脏腑相连属组织
   器官疾病的治疗原理
    1.腹部与脏腑的关系
    2.腹部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关系
    3.腹部与背部的关系
    4.腹部与脾胃的关系
    第二节 推拿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一、推拿的治疗原则
    1.治病求本
    2.扶正祛邪
    3.调整阴阳
    4.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二、推拿基本治法
    1.温法
    2.补法
    3.通法
    4.泻法
    5.汗法
    6.和法
    7.散法
    8.清法
    第三节 有关推拿操作的基本知识
    一、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1.适应(病)症
    2.禁忌症
    3.注意事项
    二、推拿的体位和介质
    1.推拿的体位
    2.推拿的介质
    〔附〕热敷
    第四节 推拿常用检查诊断方法
    一、头面部
    1.望诊
    2.触诊
    二、胸腹部
    1.望诊
    2.触诊
    三、脊柱部
    1.望诊
    2.触诊
    3.特殊检查
    四、上肢部
    (一)肩部
    1.望诊
    2.触诊
    3.特殊检查
    (二)肘部
    1.望诊
    2.触诊
    3.特殊检查
    (三)掌腕指部
    1.望诊
    2.触诊
    3.特殊检查
    五、下肢部
    (一)髋部
    1.望诊
    2.触诊
    3.特殊检查
    (二)膝部
    1.望诊
    2.触诊
    3.特殊检查
    (三)踝部
    1.望诊
    2.触诊
    3.特殊检查
    各 论
   第一章 内科病证
    第一节 中风
    第二节 感冒
    第三节 咳嗽
    第四节 哮喘
    第五节 胃痛
    第六节 呢逆
    第七节 呕吐
    第八节 泄泻
    第九节 便秘
    第十节 痢疾
    第十一节 癃闭
    第十二节 淋证
    第十三节 遗精
    第十四节 阳痿
    第十五节 不寐
    第十六节 心悸
    第十节节 癫狂
    第十八节 痫证
    第十九节 眩晕
    第二十节 头痛
    第二十一节 腰痛
    第二十二节 胁痛
    第二十三节 腹痛
    第二十四节 痹证
    第二十五节 痿证
    第二十六节 面瘫
    第二十七节 高热
    第一十八节 抽搐
    第二十九节 晕厥
   第二章 儿科 妇科病证
    第一节 婴儿腹泻
    第二节 疳积
    第三节 小儿发执
    第四节 百日咳
    第五节 小儿惊风
    第六节 小儿遗尿
    第七节 小儿麻痹后遗证
    第八节 小儿肌性斜颈
    第九节 月经不调
    第十节 痛经
    第十一节 经闭
    第十二节 带下病
    第十三节 胎位不正
    第十四节 子宫脱垂
    第十五节 乳少
   第三章 骨伤科病证
    第一节 扭伤
    第二节 漏肩风
    第三节 颈椎病
    第四节 落枕
    第五节 腰椎间盘突出症
   第四章 五官、外科及其他病证
    第一节 目赤肿痛
    第二节 近视
    第三节 牙痛
    第四节 耳鸣 耳聋
    第五节 风疹
    第六节 痄腮
    第七节 乳痈
    第八节 腱鞘囊肿
    第九节 咽喉肿痛
    第十节 瘰疬
    第十一节 瘿气
    第十二节 疝气
   附篇
    一.针灸推拿原理的实验研究
    (一)针灸原理的实验研究
    1.针灸的镇痛作用
    2.针灸对机体的调整作用
    3. 针灸的免疫防御作用
    (二)推拿原理的实验研究
    1.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2.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3.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4.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5.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6.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7推拿的镇痛作用
    二、自我推拿法
    三、歌赋
    1.针灸歌赋
    2.推拿歌赋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