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辅大学教辅中医学基础(修订版供专科中医学专业用)

中医学基础(修订版供专科中医学专业用)

中医学基础(修订版供专科中医学专业用)

定 价:¥22.00

作 者: 张珍玉主编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丛编项: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标 签: 中医医学基础

ISBN: 9787800892240 出版时间: 1993-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6cm 页数: 265 字数:  

内容简介

  《高等医药院校专科教材:中医学基础(供专科中医学专业用)(修订版)》具体修订内容有绪论部分:修订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为两部分,明确四大经典内容,突出《黄帝内经》是四大经典之首,突出中医学理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删除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八物辩证观部分;明确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概念;增补人与社会环境体观、人对环境适应能力观的内容。阴阳五行部分;明晰阴阳的概念特点:明确阴阳对立的概念;明确五行的概念及事物属性五行归类的方法。藏象部分;明确藏学说、心藏神的概念;保持各章节中有关“神”的相关内容的一致性。诊法部分;明确便秘的概念。辨证部分;删除表证里证治法内容。防治原则部分:明确治则的概念等。

作者简介

暂缺《中医学基础(修订版供专科中医学专业用)》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辩证观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唯物观
    1.对宇宙认识的唯物观
    2.精、气是人体生命本源的物质观
    3.形神关系的唯物观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辩证观
    1.人体结构和生理的辩证观
    2.发病学上的辩证观
    3.诊断学上的辩证观
    4.治疗上的辩证观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1人与自然界的整体观
    2.人体自身的整体观
    (二)辩证论治
    1.辨证
    2.论治
    四、《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阴阳五行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
    (二)阴阳互根
    (三)阴阳消长
    (四)阴阳转化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的转化与格拒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确立治疗原则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1.确立治疗原则
    2.归纳药物的性能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五行的特性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1.五行的生克
    2.五行的乘侮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
    2.相克关系的传变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控制疾病的传变
    2.确定治疗原则与方法
   第三章 藏象
    第一节 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一、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一)心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2.心的生理特性
    〔附〕心包络
    (二)肺
    1.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肺的生理特性
    (三)脾
    1.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2.脾的生理特性
    (四)肝
    1.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肝的生理特性
    (五)肾
    1.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2.肾的生理特性
    〔附〕命门
    二、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一)六腑的生理功能
    1.胆
    2胃
    3.小肠
    4.大肠
    5.膀胱
    6.三焦
    (二)六腑共同的生理特性
    1.泻而不藏
    2.以通降为用
    三、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一)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
    1.脑
    2.髓
    3.骨
    4.脉
    5.女子胞
    〔附〕精室
    (二)奇恒之腑共同的生理特性
    第二节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联系
    一 脏腑之间的联系
    (一)五脏之间的联系
    1心与肺
    2心与脾
    3心与肝
    4.心与肾
    5.肺与脾
    6.肺与肝
    7.肺与肾
    8.脾与肝
    9.脾与肾
    10.肝与肾
    (二)六腑之间的联系
    1.化水谷的配合关系
    2.行津液的紧密配合
    (三)奇恒之腑之间的联系
    (四)五脏与六腑之间的联系
    1.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与大肠为表里
    3脾与胃为表里
    4.肝与胆为表里
    5.肾与膀胱为表里
    (五)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联系
    1.脑与五脏
    2.女子胞与五脏
    3.髓、骨、脉与五脏
    二、五脏与身形的联系
    (一)肝与身形的联系
    1.肝主筋,其华在爪
    2.肝开窍于目,其液为泪
    3肝,其应在胁
    (二)心与身形的联系
    1.心主脉,其华在面
    2.舌乃心之苗,汗为心之液
    3.心,其应在“虚里”
    (三)脾与身形的联系
    1.脾主肌肉、四肢,其华在唇
    2.脾开窍于口,其液为涎
    3.脾,其应在大腹
    (四)肺与身形的联系
    1.肺主皮,其华在毛
    2.肺开窍于鼻,其液为涕
    3.肺,其应在胸膺
    (五)肾与身形的联系
    1.肾主骨,其华在发
    2.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其液为唾
    3.肾,其应在腰
    三、五脏与自然界的联系
    (一)五脏与五时相应
    1.五脏生理与五时相应
    2.五脏病理与五时相关
    (二)五味归五脏,各有宜忌
    1.五味各归其所喜之脏
    2五脏各有其所宜之味
    3.五味偏嗜致伤五脏
   第四章 精神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
    一、精的基本概念
    二、精的生成
    三、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精是人体生命的基础
    (二)精是人体正气之本
    第二节 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三、神的内容及其生理作用
    (一)神
    (二)魂
    (三)魄
    (四)意 志 思 虑 智
    1.意、志
    2.思、虑、智
    第三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二、气的生成
    三、气的生理功能
    (一)推动作用
    (二)温煦作用
    (三)防御作用
    (四)固摄作用
    (五)气化作用
    (六)联系调节作用
    四、气的运动
    五、气的分类与分布
    (一)元气
    1.组成与分布
    2.主要生理功能
    (二)宗气
    1.组成与分布
    2.主要生理功能
    (三)营气
    1组成与分布
    2.主要生理功能
    (四)卫气
    1.组成与分布
    2.主要生理功能
    第四节 血
    一、血的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功能
    四、血的循行
    第五节 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和濡养作用
    (二)参与血液生成,调节血液浓度
    (三)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
    第六节 精神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神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二)血为气之母
    三、气和津液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
    (二)气能行(化)津
    (三)气能摄津
    (四)津能载气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
    (一)津血同源
    (二)津血互化
   第五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络的概念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命名原则和名称
    (一)命名原则
    (二)十二经脉名称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流注次序
    (一)走向与交接规律
    (二)分布规律
    (三)表里关系
    (四)流注次序
    三、循行部位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的含义
    二、奇经的主要作用
    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的循行部位及功能
    (一)督脉
    1.循行部位
    2.基本功能
    (二)任脉
    1.循行部位
    2.基本功能
    (三)冲脉
    1.循行部位
    2.基本功能
    (四)带脉
    1.循行部位
    2.基本功能
    第四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系联络作用
    1.脏腑同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2.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
    4.经脉与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运行气血的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对病理变化的阐释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指导疾病的诊断
    2.指导临床治疗
   第六章 病因
    第一节 六淫、疠气
    一、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一)六淫的概念
    (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三)六淫致病的各自特点
    1.风
    2.寒
    3.暑
    4.湿
    5.燥
    6.火(热)
    二、疠气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一)疠气的概念
    (二)疠气的形成
    (三)疠气的致病特点
    1.发病急骤,病情险恶
    2传染性强,病状相似
    3.一气一病
    第二节 七情、饮食、劳逸损伤
    一、七情内伤
    (一)七情内伤的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1.直接伤及内脏
    2.影响脏腑气机
    3.影响病情变化
    二、饮食损伤
    (一)饥饱失常
    1.过饥
    2.过饱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1.偏嗜寒热
    2.偏嗜五味
    三、劳逸损伤
    (一)过劳
    1.劳力过度
    2.劳神过度
    3.房劳过度
    (二)过逸
    第三节 痰饮、瘀血
    一、痰饮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
    点
    (一)痰饮的概念
    (二)痰饮的形成
    (三)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血运行
    2.影响水液代谢
    3.易于蒙蔽心神
    4.致病面广,变幻多端
    二、瘀血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
    (一)瘀血的概念
    (二)瘀血的形成
    1.血出致瘀
    2.气滞致瘀
    3.因虚致瘀
    4.血寒致瘀
    5.血热致瘀
    (三)瘀血的致病特点
    1.易于阻滞气机
    2.影响血脉运行
    3.影响新血生成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第四节 寄生虫 外伤
    一、寄生虫
    (一)寄生虫的概念
    (二)寄生虫致病的主要因素
    (三)常见寄生虫的致病特点
    1.蛔虫
    2.绦虫
    3.蛲虫
    4.钩虫
    二、外伤
    (一)外伤的概念及范围
    (二)常见外伤的致病特点
    1.外力损伤
    2.烧烫伤
    3.冻伤
    4.虫兽所伤
   第七章 病机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正、邪与发病
    (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
    (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
    (三)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
    1.正胜邪却则不病
    2邪胜正负则发病
    二、内外环境与发病
    (一)外环境与发病
    1.气候变化
    2.地域特点
    3.生活、工作条件
    (二)内环境与发病
    1.体质特点
    2.精神状态
    三、疾病的复发
    (一)复发的特点
    (二)复发的因素
    1.食复
    2.劳复
    3.药复
    4.复感外邪致复
    5.其它因素致复
    6.自复
    第二节 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一)虚实病机
    (二)虚实变化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一)正胜邪退
    (二)邪胜正衰
    (三)正虚邪恋
    (四)邪去正虚
    第三节 阴阳失调
    一、阴阳偏盛
    (一)阳偏盛
    (二)阴偏盛
    二、阴阳偏衰
    (一)阳偏衰
    (二)阴偏衰
    三、阴阳互损
    (一)阴损及阳
    (二)阳损及阴
    四、阴阳格拒
    (一)阴盛格阳
    (二)阳盛格阴
    五、阴阳亡失
    (一)亡阳
    (二)亡阴
    第四节 气血失常
    一、气的失常
    (一)气虚
    (二)气机失调
    1.气滞
    2.气逆
    3.气陷
    4.气闭
    5.气脱
    二、血的失常
    (一)血虚
    (二)血液运行失常
    1.血瘀
    2.血行迫疾
    3.出血
    三、气血关系失调
    (一)气滞血瘀
    (二)气血两虚
    (三)气不摄血
    (四)气随血脱
    (五)血随气逆
    第五节 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
    二、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一)津停气阻
    (二)气随津脱
    (三)津血两伤
    (四)津亏血瘀
    (五)血瘀水停
    第六节 内生“五邪”
    一、风气内动
    (一)肝阳化风
    (二)热极生风
    (三)阴虚风动
    (四)血虚生风
    二、寒从中生
    三、湿浊内生
    四、津伤化燥
    五、火热内生
   第八章 诊法
    第一节 望诊
    一、望神
    (一)得神
    (二)失神
    (三)假神
    (四)神乱
    二、望面色
    (一)常色
    1.主色
    2.客色
    (二)病色
    1.赤色主热
    2.青色主寒,主痛,主瘀,主惊风
    3.黑色主寒,主痛,主瘀血,主肾虚,主水饮
    4.黄色主虚,主湿
    5.白色主虚寒,主失血,主液脱
    三、望形态
    (一)望形体
    (二)望动态
    四、望头颈、五官、二阴和皮肤
    (一)头部
    1.头的形态
    2.面部诊察
    3.发的形色
    (二)颈项
    (三)目
    1诊眼神
    2.察目色
    3.诊目形
    4.察目态
    (四)耳
    1.耳之色泽
    2.耳之形态
    3.耳内病变
    (五)鼻
    1.鼻之色泽
    2.鼻之形态
    (六)口
    1.唇色
    2.形态
    3.口腔粘膜
    (七)齿、龈
    1.齿
    2.齿龈
    (八)咽喉
    1.形色
    2.脓液
    (九)二阴
    (十)皮肤
    1.痘
    2.疹
    3.斑
    4.白痥
    5.痈、疽、疔、疖
    五、望小儿食指络脉
    (一)食指络脉诊察方法
    (二)食指络脉诊察意义
    六、望分泌排泄物
    (一)痰、涎、涕
    1.痰
    2.涎
    3.涕
    (二)呕吐物
    七、望舌
    (一)舌与脏腑的关系
    (二)舌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1.诊舌方法
    2.注意事项
    (三)舌诊的内容
    1.诊舌质
    2.诊舌苔
    (四)舌质和舌苔综合诊察的重要性
    (五)舌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正气强弱
    2.分辨病邪性质
    3.区别病位浅深
    4.推断病势进退
    5.判断病情预后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一)语声
    1.语声改变
    2.言语错乱
    (二)呼吸
    1.气微与气粗
    2.喘与哮
    3.短气、少气、叹息
    (三)咳嗽
    (四)呕吐
    (五)呃逆与嗳气
    二、嗅气味
    (一)体气
    1.口鼻之气
    2.汗、身之气
    (二)分泌排泄物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诊的重要意义
    二、问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问诊方法
    1.围绕主诉,有的放矢
    2.四诊结合,辨问合参
    (二)问诊注意事项
    1.专心谨慎,认真负责
    2.待人以诚,谦恭和蔼
    3.语言通俗,忌用术语
    4.尊重陈述,避免套问
    三、问诊的主要内容
    (一)问寒热
    1.恶寒发热
    2.寒热往来
    3.但寒不热
    4.但热不寒
    (二)问汗
    1.有汗无汗
    2.特殊汗出
    3.局部汗出
    (三)问头身
    1.问头部
    2.问身躯
    (四)问胸胁脘腹
    1.胸部
    2.胁部
    3.胃脘部
    4.腹部
    (五)问耳目
    1.耳
    2.目
    (六)问饮食与口味
    1.口渴与饮水
    2.食欲与食量
    3.口味异常
    (七)问睡眠
    1.失眠
    2.嗜睡
    (八)问二便
    1.大便
    2.小便
    (九)问妇女
    1.月经
    2带下
    3.妊娠
    4.产后
    (十)问小儿
    1.出生前后情况
    2.预防接种史
    3.传染病接触史
    4.易致小儿患病的原因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诊脉的部位
    1.三部九候法
    2.三部相参法
    3.独取寸口法
    (三)诊脉方法和注意事项
    1.诊脉方法
    2.注意事项
    (四)平脉
    1.平脉特征
    2.生理性变异
    (五)病脉
    1.浮脉类
    2.沉脉类
    3.迟脉类
    4.数脉类
    5.虚脉类
    6.实脉类
    (六)诊妇女脉
    1.诊月经脉
    2.诊妊娠脉
    3.诊临产脉
    (七)诊小儿脉
    (八)相兼脉与主病
    〔附〕脉诊注意独异
    (九)脉症顺逆与从舍
    (十)脉诊的临床意义
    1.判断病位浅深及所属脏腑
    2判断阴阳盛衰及病性寒热
    (六)厥阴病
    二、六经病的传变规律
    (一)合病与并病
    (二)传经
    1.循经传
    2.表里传
    (三)直中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及内容
    (一)卫分证
    (二)气分证
    (三)营分证
    (四)血分证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
    第六节 三焦辨证
    一、三焦辨证的概念及内容
    (一)上焦湿热
    (二)中焦湿热
    (三)下焦湿热
    二、三焦证候的传变规律
   第十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防
    一、未病先防
    (一)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刀
    1.健全先天,优生优育
    2.重视后天,全面调理
    (二)防止病邪的侵害
    1.顺应四时,避邪防病
    2.使用药物,祛邪防病
    二、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二)根据疾病传变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
    第二节 治则
    一、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1.正治
    2.反治
    (二)治标与治本
    1.标本的含义
    2.标本治则的临床运用
    二、扶正与祛邪
    (一)扶正与祛邪的概念及关系
    (二)扶正与祛邪的运用
    1.扶正
    2.祛邪
    3.先扶正后祛邪
    4.先祛邪后扶正
    5.扶正与祛邪同用
    三、调整阴阳
    (一)损其偏盛
    (二)补其偏衰
    1.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2.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3.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4阴阳双补
    四、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一)因时制宜
    (二)因地制宜
    (三)因人制宜
    1.年龄
    2.性别
    3.体质
    4职业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