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诗歌词曲赋中国近/现/当代作品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

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

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

定 价:¥19.00

作 者: 杜晓勤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丛编项: 日晷文库 中国文学史研究系列
标 签: 百科全书

ISBN: 9787506009089 出版时间: 1997-07-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0cm 页数: 317 字数:  

内容简介

  和传统的唐诗研究著作相比,该书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意识。这种意识首先表现为能从当时的''''历史―文化''''趋向中,来考察诗歌体式、风格的流变,作家群体的形成,创作传统的承继和变革。而这种考察又不像过去仅仅把社会概况作为外部附加物硬是贴在作家作品身上,而是找出''''历史―文化''''发展的趋向与文学发展趋向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一种''''相关性''''。因而该书''''通论''''部分先抽绎出''''士庶力量之消长''''、''''地域文化之整合''''这两条中近古文化转型过程中最重要的线索,分别对初盛唐诗歌中所走过的文化历程进行回顾,从而揭示出盛唐诗歌所蕴含的文化精神的历史渊源。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做''''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时,不满足于借用史学界、文化学者的已有成果,而是自己沉潜到原始材料中去,对论题所涉及到的史学界并未注意到或未能完全解决的历史问题作更深入的探讨,所以该书虽然是诗歌史研究著作,但作者对''''隋初文化格局及隋高祖的文化政策''''、''''隋炀帝在南北文化交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隋唐之际的河汾文化精神的形成''''、龙朔初载庶族寒士势力在朝廷的兴起等问题的阐述,也都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为了更好地对初盛唐诗歌的艺术演变过程及盛唐诗歌高峰到来的前因进行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该书作者在打通南北朝诗歌与初盛唐诗歌之间艺术关联的基础上,发掘出这一段诗歌艺术发展史中的一些尚未被人注意但又比较重要的环节。如作者较深入地探讨了龙朔初载''''文场变体''''的文学史?庖澹衔砭醋诘?''''颂体诗''''和''''上官体''''都属于王勃、杨炯等人批判的范围,但他们作品表现出来的''''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风格,实际上是庶族文士刚刚兴起时必然的人格特征,后来''''初唐四杰''''之所以能对此加以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不但''''尚文''''而且''''重儒'''',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龙朔文士群体人格特征、艺术精神上的双重缺陷。(第212页)再如,作者在考察武后、中宗朝宫廷诗歌时,指出武后、中宗朝宫廷诗人''''对气势、气象的自觉追求,与四杰诗文中的''''雄伯''''、''''宏博''''美恰相呼应,共同构成了盛唐气象、盛唐之音的前奏曲''''。(第259页)另外,作者认为,要真正认清初盛唐诗歌艺术的渊源,不能满足于在进入初盛唐诗歌研究之前对前代诗歌艺术发展的概况作些简单的交代,而应该对齐梁、周隋诗歌本身也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正因为作者对初盛唐诗歌艺术发展的近源本身有自己的研究,所以该书对初盛唐诗歌艺术发展环节的一些认识,也就很有新意。如,作者在''''正论''''第四章''''合而未融的隋代诗坛与南北文化的交汇''''中曾揭示出周隋之际卢思道、薛道衡、孙万寿等人''''对初盛唐诗歌形成最突出也最为人所忽视的贡献,还是他们对建安诗风的自觉踵武''''(第126页),作者在后来论述王绩诗歌的艺术渊源、初唐四杰和盛唐北方诗人高适、岑参、杜甫等人诗中的凛凛风骨时,也特意强调了自卢思道、薛道衡远绍建安余绪,经王绩、四杰加以发扬,到张说贬相州时的进一步弘扬,最后衍为盛唐北地诗人普遍具有的以''''风骨''''相尚、''''意气相高''''的盛唐诗歌精神,这一链条状的长时段诗歌史发展环节。初盛唐诗歌的艺术进程,盛唐诗歌艺术精神的形成,都与隋唐之际发生的中近古文化转型息息相关。本书上编从士庶力量之消长、地域文化之整合两个角度,对初盛唐诗歌发生、发展的文化渊源,作了动态的,历时的考察;下编则结合南北朝诗歌向初盛唐诗歌嬗变的轨迹,分阶段、多层次地探讨了中近古文化转型对诗歌艺术转型至深且巨的影响。全书既有细密的史料考计、独特的文本分析,又有高屋建瓴的宏观把握,为进一步认识初盛唐诗歌的发生机制,深刻理解盛唐诗歌的文化精神,提供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作者简介

暂缺《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绪论
通论 初盛唐诗歌精神溯源
第一章 渊源之一:干庶力量这消长及诗人心态之变化
一 士族意识为主的齐梁时期
二 北朝大族的庶族化与诗中的济世意识
三 士庶力量对比开始转化的隋唐之际
四 龙朔年间庶族寒士的崛起及其人格缺陷
五 武后朝初期中下层寒士的人格自觉和艺术反拨
六 武周、中宗朝寒士阶层的全面兴起与其人格发展
七 开元天宝间庶族寒士人格的完善与个性的自由发挥
第二章 渊源之二:地域文化之整合及盛唐之音的形成
一 南北朝后期三大地域文化的并存与交互影响
二 隋代三大地域文化的交汇与诗风之变
三 因隋之旧的唐初文化格局与诗坛风尚
四 武后之擢拔微族与各地域寒士之并进
五 开元天宝中各地域文化之整合与盛唐文化精神
第三章 南朝诗歌艺术精神与士族文化
一 南朝士族政治辨
二 寒人柄用与南朝寒人的文化质素
三 南朝诗人多士族
四 齐梁诗歌的文化内蕴
五 入北诗人对南朝文化的反思及其诗风之变
第四章 合而未融的隋代诗坛与南北文化的交汇
一 隋初文化格局及隋高祖的文化政策
二 鼎足而三的诗人群体及其艺术精神
三 隋炀帝在南北文化交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章 唐初宫廷诗风与士风之关系
一 唐太宗对南朝文化艺术之态度
二 关陇诗人学南之风
三 魏徽等人诗歌革新失败原因
第六章 王绩诗歌与河汾文化精神
一 山东士子经世致用的文化传习
二 王绩的隐与仕
三 王绩与魏晋风度
四 王绩诗歌艺术精神
第七章 龙朔初载诗风新变与新进文士的人格缺陷
第八章 初唐四杰与儒道思想
第九章 陈子昂的人格精神和诗歌创作
第十章 武后、中宗朝宫廷诗风对盛唐诗歌的先导意义
第十一章 开元前期诗风之因革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媒体评论】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