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艺术摄影艺术中国传统民居图说

中国传统民居图说

中国传统民居图说

定 价:¥99.00

作 者: 单德启编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传统民居图说丛书
标 签: 暂缺

ISBN: 9787302028673 出版时间: 1998-01-01 包装: 软精
开本: 26cm 页数: 153 字数: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中国传统民居图说·徽州篇》分四辑:第一辑《水乡宏村》记录了有800多年历史的、位于安徽省南部黟县山区的村落。该村背山面水、引水入宅;400余年前就具有完整的水系。第二辑《桃源西递》描给出也坐落在黟县的一处布局完整、历史悠久、乡土建筑文化非常丰富的村落,该村空间亲切宜人,宅院花窗、盆景、砖雕、绿化极为精致。第三辑《徽州时空》选辑了歙县等地村镇建筑的精品,如牌坊群、如水街水口、如渔梁坝等。第四辑《黄山云谷》则集中介绍了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创作的、位于黄山风景区海拔830余米的园林民居式旅游宾馆;它以与景观环境的和谐以及与徽州地方传统民居风格的协调而著名。整篇图说有精练的文字介绍,共约300幅作者亲自拍摄和选择的彩照。后记:编后小记“平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李白句),借用古人的话来形容我对徽州的挚爱,或许比自己编几句要更准确一些。这也是我编著《中国传统民居图说》系列之首选择《徽州篇》的主要出发点。记得1980年岁首,大约是日历年初四,我从故乡芜湖乘长途车第一次到徽州屯溪,由于人们都在家过年,车上只有三四个人。过宣城到绩溪,再歙县,一路颠颠晃晃,已似梦非梦了。徽州的第一个朋友,是后来担任过屯溪市长的周广扬先生,在他家第一次品尝了绝对正宗的毛峰茶,是周先生从床底下一只锡筒里取出来的;当时,口袋里装着粮票,骑着周先生借给我的一辆自行车,背着装有120黑白卷的公家相机,拿着一本速写册,挨村挨镇写写画画。后来到歙县,与当的还叫“古典园林建筑队”里的饶小万,冒着鹅毛大雪,从呈坎到潜口到棠樾、唐模、郑村,一路走了两天。最后一站是黟县,宏村的老乡汪兆良陪着我,顺着水圳走遍了家家户户。一位老乡正娶媳妇,拉着我们就坐在贺喜的乡亲中吃酒,碱火腿、炒冬笋、炖子鸡、烧香菇,还有臭鲑鱼、毛豆腐……这一餐至今难忘的乡土喜酒,就像徽州那山光水色、粉墙青瓦、砖雕盆景、街巷绣楼一样,那么浓情,那么纯真。这之后近廿年来,由于教学、科研、设计创作和外事接待,像宏村、西递、卢村、棠樾这些地方,记不清去过了多少次,只知道照相机就更新换代了四次。《徽州篇》脱稿了,紧接着《桂北篇》业已完成,这以后还有若干篇。此时似乎不宜有再多的话,让读者去评说,然而还有两层意思不能不说:其一:我为什么一直迟迟不愿出民居的书?忙,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是我感到自己对传统民居看得还不够。好多次有人问我,我也自问:“民居”是什么?是历史、是地理?是建筑、是技术?是景、是情?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但它是“美”,这毫无疑问。也禁不住追问:是形态美、空间美?是环境美、生活美?是构思美、细节美?也都是又都不是。我这里不是故弄玄虚,是真心话。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美在于发现。我,发现了什么?“看得不够”,其实是“发现”得不够,不敢动手而已。话又说回来,你什么时候看得够啊!这不,勉为其难了,抛砖引玉吧,让大家都来看,都来发现。其二:现在忙乎着编写这套《图说》还有一个出发点,就是有一点“针对性”。“民居”这几年“热”了起来,不仅出了不少书,还盖了不少“民俗度假村”,仁者贝仁,智者见智也。但我一不同意他“民居”说成是老房子的遗象,好像是一个讨人嫌的耄耋垂危者,没有生气;二不同意不少人把它打扮成穿金戴银的新娘子,招摇过市地去赚钱卖乖。我想让自己的亲眼目睹和自己拍摄的这些画面,来说明这“老房子”还很有值得今人汗颜的生命基因;同时也还那种被经济利润驱使“化妆”得不成样子的凡人真面目。是否如愿,也是一厢。感谢鼓励、支持我的老师和同学们,以及在拍摄、编写过程中给以各咱帮助的安徽省建设厅、黄山市的徽州朋友、老乡。特别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同仁,在出书难、出学术类书籍更难的今天,能给《中国传统民居图说》以一席之地。出版社的曹淑贞、冯世敏等同志也为之费了不少心力,从分编分集、构思构成,到一字一句斟酌,一幅一组推敲,使得我自己也不好意思偷懒马虎了。最后要感谢广大读者,如果这本《徽州篇》能给你们一点什么,就是作者最大的满足了。单德启1998年2月于清华园本书前言代序乡土民居和“野性思维”——关于“中国民居”学术研究的思考单德启中国传统乡土民居,其发生、发展、更替,其选址、布局、构成和营建,走的差不多都是“野路子”。试看:——徽州民居集落为了“负阴抱阳”,傍山丘则依山势,沿河溪则顺河道;有平地则聚之,无平地则散之。无“法”有法,因地制宜,其路数不可不谓之“野”。西南干栏木楼寨,濒水者其寨门或与风雨桥合一,依山者或与路亭合一;亦有进寨大路与村寨集落高差甚大,则由木楼下登阶“钻”入寨内。有机随“机”,亦不可不谓之“野”。再说乡土民居的建筑材料,山之木、原之土、滩之石、田之卓,就地取材、因材施工、为我所用,“土”掉了渣,“野”到了家。侗寨的风雨桥或鼓楼,亭廊杂交,亭塔杂交,轴线随意,小大由之,无“法”无天,也可谓之“野”!——广东开平侨乡的碉楼民居,其顶或为希腊柱式,或为中国攒尖,或凹之列柱券柱,或凸之筒楼,无一雷同,居然“野”到“洋货”也拿来就用,就连在马头墙上、屋脊上仅仅装饰一些“西洋景”的闽南侨乡民居.也叹之莫及。这种种“野路子”,异军突起,遍及华夏;不受制于“官式”,不墨守成规,体现着一种“野性思维”。这种“野性思维”既充分利用乡土条件“自由”发挥,又面对种种自然地理、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而加以突破,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创造性的思维。本人多年涉猎乡土,受其熏陶或受其驱使,居然在民居科研中也自觉不自觉地走了许多“野路子”例如:——“民居”等于“住宅”吗?“民居”研究就是单体住宅研究吗?道路、水圳、绿化、小品、寨门、井台、祠堂、牌坊都不属于“民居”吗?按照某些学术见解或成果导引,答案应当是肯定的。而我们感到把现代建筑学的分类规则套到乡土民居中去不大对头,因而进行以集落为主的民居研究——当众多学者、艺术家、旅游者包括我们自己对乡土民居赞不绝口之时.我们却不止一时一地发现了在一旁的当地乡民怨懑的眼光,他们难以忍受那些日益拥挤、破旧和不卫生、不安全的居住环境。因而我们不赞成要求国家大范围保护民居,我们主张少量保护、大量改造,并实践起来“改”它们。——我们并没有拿着设计好的要改造乡土民居的图纸,去找县长乡长;我们找了当地乡民,找到当地的民房改建公司,探索“群众参与、以日更新、自力更生”的改建路子,以保证“可操作性”。——当众多村镇建设试点在富裕的发达地区推行时(据说有百多个点都在人烟收入超过千元的村镇),融水这个少数民族贫困县、整垛这个人均收入仅200多元的特贫村,被我们选作第一个试验改建点。①——我们不仅仅是查志书、拍照片,还逐户调查人口、收入、木楼日料折价、出工报酬等等。是经济、生态、人口、社会种种因素在调整着我们“构图”、“构思”的价值取向,在改造着我们职业建筑学人的“自我”,从而“逼迫”着我们从“文化人”的所谓“文明思维”、“理性思维”迈向“野性思维”日本东京大学原广司教授设计了不少现代建筑,但他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到原始乡土集落中寻找“野路子”,进行着“周边”(乡土)向“中心”(现代)“反击”的实践。其追寻的,其实也是“野性思维”。获得国际建协金奖的埃及建筑师哈桑用埃及当地技术泥模作学校、住房、公共建筑,取之于乡土,用之于贫民,滚一身泥巴,显然也属于“野性思维”突破了“文明思维”的一个范例。“野性思维”在学术上的提出,是法国人列维·斯特劳斯,他的专著《野性的思维》主要研究“未开化”人的“具体性”与“整体性”思维特点,并申明这种思维与文明人抽象性思维不是“原始”与“现代”、或“初级”与“高级”之分,而是人类历史上始终存在着的互补的相互渗透的两种思维方式。列维的倾向显然是对“文明”遗忘了“野性”而不满。在本人看来,中国的儒、道互补实际上也反映了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互补。《易》曰:“大象无形”,可以说是“野”性思维的精粹表达。《论语·雍也》还有这么一段话:“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里的“质”,我理解就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而“文”则是各种修饰、条理和包装,人为地加工和分析。至于“野”,《子路》“野哉由也”解释属相当准确和丰蕴。遗憾的是,人类现代文明的高速发达,这种文野互补产生了极大的倾斜。社会的进步、技术的高度发展、经济的飞速增长使许多事物模糊了本质,“分解”的越益“科学”,掩盖或造成了“综合”的越益“不科学”。西方不少学者呼唤这种“野性”的、即“具体性”的或“整体性”的思维,盖出于此。难怪列维在其论著之首引用了巴尔扎克的一段话:“世上只有野蛮人、农夫和外乡人才会彻底地把自己的事情考虑周洋;而且,当他们的思维接触到事实的领域时,你们就看到了完整的事物。”四乡土民居的“野性思维”,缘于它在内容上不像现代城市或现代建筑那样“分解”得那么细密;同时,在制约因素上经济和技术水平、生态资源、功能需要、社会文化等等也都非常直接;也缘于操作上它是集投资者、营建音、使用者和维修者于一体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或没有开发商、建筑公司的建筑,因而其价值观、思维方式并没有被肢解。本人在课题研究中提出的中国民居最最宝贵之处,并不在于它的表象层次甚至结构层次,而是其背后的精神层次——即整体思维的思想方法和综合功利的价值观。实际上这是我们多年学习民居、为民居研究所作的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体验。如果要对这种“野性思维”作进一步的解释,是不是可以认为:——它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综合的;——它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和跨越时空的;——它不是单向的、而是互动的即互为因果的。民居的基本理论研究就是综合研究、比较研究、辩证研究,把民居还原到它本来的面目中加以研究;不能按学积来分解,不能按研究者或感兴趣的人的职业(例如建筑师、承包商、旅游者、艺术家、文物保护人员、民俗学家、政府官员等等,甚至于建筑学者中的建筑史学者、村镇规划学者、建筑设计人员、建筑材料或建筑技术研究人员等等)来分解。例如,深圳民俗文化村中的“民居”实际上已经不是本来意义上的民居了,它只不过是穿了“民居”衣服的现代旅游建筑,是从事旅游开发职业的人们最感兴趣的们值取向所决定的,就像戴着京剧脑谱跳迪斯科,不是京剧而是迪斯积了。五一种成熟的模式、完美的模式,往往封闭了人们的思维,乃至走向反面;一种轻车熟路的操作方式,可能是学术研究走向死胡同的方式;一种片面的价值观,尽管得来容易却往往贻害全局。而“山穷水尽”并不一定就是误导,很可能是“柳暗花明”的前奏。研究中国民居,并非回归到那种种业已成为历史的模式,甚至主要并不在于一种乡土建筑文化的保护;瞩本人看来,中国传统乡土民居所体现的“野性思维”,它的敢于突破、敢于创造而又非常实在的精神,对于今天或未来,对于避免这种“热”、那种“热”,对于一会儿风行这咱口号、一会儿风行那种流派,实在是太重要了。本人对乡土民居、对“野性思维”其实是一知半解。不过,如果“全知全觉”了,我肯定也“蠢”了“傻”了。用开放性的“野性思维”面对事物的生生不息,恐怕“一知半解”是一种经常性状态。

作者简介

  单德启,1937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1960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建筑学专业(本科六年制)。曾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设计教研室主任、建筑学院副院长。现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单德启教授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及理论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设计创作。他主持人《人与居住环境——中国民居》主要成果“苗寨改建”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并作为“全球最佳范例”之一参加联合国人居二秘书处在阿联酋迪拜市的“中国专场”交流。单德启作为主要设计人曾先后完成了黄山“云谷山庄”、“玉屏楼”改建、“绍兴八字桥水街保护与更新规划”等多项工程项目。“云谷山庄”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设计创作奖、国家旅游局形象标志评选“环境与艺术”综合奖。主要学术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民居和乡土建筑研究,风景旅游建筑。

图书目录

     目录
   乡土民居和“野性思维”
   一关于“中国民居”学术研究的思考(代序)
   水乡宏村——中国传统民居图说之一
    鸟瞰宏村
    柳翠南湖
    水拍月沼
    宅临水圳
    院缀明镜
    巷列重门
   桃源西递——中国传统民居图说之二
    文溢西递
    史沉牌坊
    情系绣楼
    景藏宅园
    墨泼村落
    金粉祠堂
   徽州时空——中国传统民居图说之三
    速写黟城
    精雕卢村
    耕读碧山
    潇洒塔川
    水系唐模
    石屹棠樾
    民俗渔梁
    儒雅斗山
    千姿里巷
    百态城坊
   黄山云谷——中国传统民居图说之四
    幽野云谷
    淡雅山庄
    溪园涉趣
    楼阁停云
    黛瓦粉墙
    透槅花窗
    编后小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