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文化评述差异:一位中国大使眼中的东西方思维

差异:一位中国大使眼中的东西方思维

差异:一位中国大使眼中的东西方思维

定 价:¥14.00

作 者: 卢秋田著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丛编项:
标 签: 中国哲学

ISBN: 9787542617538 出版时间: 2003-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1cm 页数: 167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事外交工作已经整整38年,其中有28年的时间是在欧洲的荷兰、卢森保、罗马尼亚和德国常驻。因此,欧洲在作者的外交生涯和心路历程中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那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它的辉煌和灾难交替的过去,它的传统与现代互融的今天,它的秀丽山川,它的风土人情,都给作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其中最难忘的则是欧洲的人民和他们迥异的思维方式。在欧洲漫长的外交生涯使作者有机会接触到欧洲的政界、经济界和文化界的众多社会名流和许许多多欧洲的普通百姓,所到的不同国度里,人民的价值观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因此,印象中欧洲既具多样性,又是统一的。同时,也正是在与欧洲人民的交往中,深深体会到,相识容易相知难。其实相识和相知也包含着一个人生的经验问题。经验对于外交官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但它既不能遗传也不能自发产生,它来自实践,来自学习;令人遗憾的是,当你年轻时缺乏经验,当你有了一定经验时,你已不再年轻。

作者简介

  卢秋田生于浙江绍兴,童年受到古越文化影响。长在上海,毕业于向明中学,刚度过建校百年华诞。学习在北京,外交学院毕业,学习德语专业和国际法。工作在欧洲,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后派往驻外使馆工作,在欧洲先后28年,2年在拉美,在国外工作共30年。自1963年起,先后在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工作14年,在北海之滨度过人生最美好的青年时期。1986年担任中国驻卢森堡常驻代办。1988年任中国驻卢森堡大使。1993年任中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公使。1995年任中国驻罗马尼亚特使全权大使。1997年任中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2001年底回国,现为全国政协委员。

图书目录

序言
相逢未必真相知。其实相识和相知也包含着一个人生的经验问题。令人遗憾的是,当你年轻时缺乏经验,当你有了一定经验时,你已不再年轻。
1.万里长城与机械士柏林墙
万里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目的是防御外敌入侵。经过历史朝的修筑,成为全长6,000多公里的世界最长的防御墙,有人称它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析林墙作为西方最长的墙,全长不地过160多公里,历史也仅有28年,然而,它的构筑和拆除却都有反映时代的意义……
2.一样米养百样人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那么,不同的米养出的人就更会千差万别了。若从此点来理解,则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之大也就不足为怪了。
3.遭遇荷兰“红宝书”
在“文化大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不,我收到了一本荷兰人寄来的“红定 ”,书名是《与中国人做生意的秘密》。书中行诫与中国做生意的人说……
4.一个荷兰妇女的困惑
一位荷兰的妇女无论如何搞不明白,同她结婚十四年,感情算得上和美的中国丈夫,不但常偷偷地把老家的孩子。亲戚弄来荷兰,还在临终前把几乎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十几年未曾见面的远在中国山村的闪妻……
5.临终前要求修理绞刑架的德国人
半个世纪前,蒋梦麟先生写道:“在我看起来,德国是个遍地是望远镜、显徵镜和试验管的国家。她发明日新月异,突飞猛进,(但)他们透过望远镜或显徵镜看人,目光焦点不是太远就是太近,因而无法了解到人类行为和情感。……”
6.国歌与二泉映月
国马尼亚人天性乐观开朗。在独一无二的“快乐公墓”,每块墓碑上都刻有死者生前一段有趣的故事或最喜爱的最幽默的一句话
7.可以不可以
拿早餐换饮料?不可以。又吃早餐又点饮料?可以。买我的西红柿?不卖。送你几个?可以。看来绝对是令人匪夷所思,然而德国人做起来却是那么斩钉截铁,那么不容置疑……
8.严谨的德国人
比如法国人在房间丢了样东西,他可能会四处张望,随便翻翻就作罢。换了德国人,他可能设一个坐标,然后一块块地进行“地毯式”排查。
9.90分钟与108分钟
90 分钟与108分钟不过是18分钟之差,在有些人看来,这根本不值得一提。然而我亲身经历的与德国人的艰苦谈判,让我对时间有了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
10.告诉你我的毛病在哪
我们常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有些德国人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一定自曝其丑。你以为这样的“傻冒”行为是愚不可及吗?
11.得理不让人的德国人
德国人办事认真,讲秩序,作风严谨,但了养成了得理不让人的习惯。你有理而不去争,不是被视为放弃应有的权利,就是被当作软弱,或干脆被看成是无理,反正不会被认为是谦虚。
12.“现代白求恩”
一对德国夫妇收养一个中国的残疾女婴,并倾其力为其治病,他们为了什么呢?
13.人的本性是否是自私的
有位西方人士告诉我:60%互助友爱,40%利己主义,才称得上完整而合理的人性。没有个人的奋斗,没有爱人之心,没有利益协调与合作,社会就会陷于混乱,最终也不可能进步。
14.欧洲人的中国印象
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大致可分为几种:一是中国是有着悠久文化的国度,很敬佩;二是中国很遥远,给人的感觉很神秘;三是中国比他们落后,虽然这些年有所进步。而大部分“中国通”们会告诫那些同中国人打交道的外国人要有十分的耐心,否则将一事无成……
15.中国人对礼品真的不感兴趣吗
中外双方互赠礼品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老外迫不急待地打开礼品,仔细欣赏,啧啧称赞,然后连声道谢。而中方通常的做法:谢过之后将礼品原封不动地带回去。这颇使老外百思不得其解,难道中国人对我们的礼品不感兴趣?
16.握手为何握出了反感
握手是东西方通行的一种礼仪,初次见面,为表达友谊,大家握一握手,既亲切又大方。但我个人也亲眼看到,握手的一方对另一方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17.养孩子与“坐月子”
我们笃信“棍棒之下出孝子”,因此对孩子严加管教,西方人以为这是“侵犯人权”我们认为体现对产妇关爱的“坐月子”,西方人认为是“不讲卫生”,怎么办?
18.首相夫人为何中断访问
幼儿园门口齐刷刷地站着两队小朋友,表情严肃,整齐划一地挥舞手中五颜六色的塑料花,异口同声地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孰不知,这种情景在有些外宾看来,都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19.欧洲最怕听中国人说哪两个字
“客随主便”是中国人待人接物时有礼貌我、有涵养和有文明的一种表现。作为客人应当听从主人的安排,不要使主人感到为难,更不应提出主人难以做到 要求,这是对主人的尊重。可是,在欧洲人看来,“客随主便”却是令人十分困惑的思维方式。
20.换了你会怎么想
中国人习惯于从“大处着眼”,深谋远虑,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安思危”,为了整体的利溢、长远的利益可以放弃眼前的享受。西方人想问题则是先想个人的,眼前的,强调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然后才会考虑社会的,长远的。 
21.在德国谈人权
西方人重视个体性,特别爱讲人权。当然,人权问题主要还是政治观点问题,其次才是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问题。我在德国工作期间,就碰到过几次讲人权的场合......
22.50法郎与5000法郎
一位卢森堡的商业巨子花费每人5000法郎在最高级的酒店请我吃饭,然而我在他开的书店中买份50法郎的报纸,他却请我照付不误。50法郎与5000法郎,使我对“生意是生意,友谊是友谊”这句话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23.一鸟在手胜于十鸟在飞
1980年底,荷兰首相范.阿哈特访华,表示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业已建立的中荷友好关系。但时隔不久,他却做出了售台两艘潜艇的决定,理由是这两艘潜艇可以解决荷兰600多造船工人三年就业机会,中国大陆的市场前景虽然十分广阔,但“十鸟在飞不如一鸟在手”。
24.牛排与方便面
国内很多访团在结束访问时,总会很礼貌地感谢当地接待方:“你们的国家很美丽,你们的人民很友好,你们的接待很周到。”但他们很奇怪:这么多中国客人万里迢迢从东方来到西方,为什么都是这么几句话呢?难道 没有任何一点不同的感觉?
25.请帖虽小见精神
在众多的德国产品中,“奔驰”无疑是国人最为耳熟能详的品牌,它甚至成了某些人身份地位与完美质的象征。在许多MBA教程中,它也被作为成功案例反复引证。我本人与它的一次“亲密接触”,也许能从一个侧面诠释它的精神。
26.保险公司与安全带
一位朋友曾半开玩笑地说:“现在的银行和商家都是嫌贫爱富,只有我们做保险的才会雪中送炭。”我在德国安联公司的见闻则感到,他们似乎不仅仅是在雪中送炭,而且,还以德国式的严谨与认真,研究怎样让客户的天空不飘雪......
27.祝英台与伊丽莎白
中国的男孩子都知道,如果他追求的一个女孩对他说:“你是个好人,但......”,那他就八成戏了;如果女孩说:“讨厌”,边说还边噘着小嘴,转过头,只用眼角的余光偷偷瞟着他,说明这女孩是喜欢上他了;如果女孩子又说:“你真坏”,同时还用右手食指狠狠地点他的额头一下,毫无疑问,这个女孩是爱上他了。
28.“人民友好使者”——阿道夫.弗郎克
卢森堡-中国友好协会主席阿道夫.弗郎克先生把中国看作是他的第二故乡,曾率团访华近60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被誉为“中卢人民友谊大厦的最受人尊敬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他的遗愿是百年之后葬在中国……
29.神秘酒店和茜茜公主
虽说西方人比较直率和外露,但有时他们也会守口如瓶,让你如堕五里雾中,不知他们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有一次,我稀里糊涂地住进了一家神秘的酒店:楼梯嘎吱作响,走廊里摆着口“棺材”,鈅匙足有尺把长,电话是手摇式的,害得我一夜没睡好,事后才知这间酒店不同寻常……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