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经济财政、金融财政税收国际收支结构研究:理论模式、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现实的分析

国际收支结构研究:理论模式、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现实的分析

国际收支结构研究:理论模式、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现实的分析

定 价:¥18.00

作 者: 杨柳勇著
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丛编项: 金融博士论丛 第五辑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4930354 出版时间: 2003-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1cm 页数: 222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系“金融博士论丛”(第五辑)之一,本书从国际收支研究的新角度:国际收支结构入手,对一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形成、其持续性、有效性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从而回答了国际收支逆差和顺差长期持续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着重对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状况、特点、成因及后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下阶段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作者简介

  杨柳勇,男,1964年生,浙江桐乡人。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为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今后几年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政策”等项目,出版《中国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用外资研究》等著作,在《世界经济》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和“农业经济”。

图书目录


摘要
0引言
1国际收支结构的理论阐述
1.1国际收支的基本分析
1.1.1国际收支数据的重要性
1.1.2国际收支统计的最新框架
1.1.3国际收支不同账户之间可能的平衡关系
1.1.4国际收支账户与国民账户的联系
1.2国际收支结构的层次性
1.2.1国际收支流量结构
1.2.2国际收支差额(平衡)结构
1.2.3小结
1.3国内已有的研究概况
1.4国外关于国际收支发展阶段的研究
1.4.1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的四阶段论
1.4.2世界银行的一个实证研究
1.4.3邓宁“直接投资发展阶段”论
1.5国际收支结构理论模式的简单分析
2国际收支结构的现实模式
2.1各国国际收支结构总体状况
2.2国际收支结构的国别比较
2.2.1流量结构的比较
2.2.2差额平衡结构的比较
3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分析
3.11982—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简要分析
3.1.1国际收支总体流量及其结构
3.1.2国际收支次级账户的流量及其结构
3.1.3国际收支差额平衡结构
3.2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模型分析
3.2.1出口模型
3.2.2进口模型
3.2.3贸易收支差额模型
3.2.4投资收益借方模型
3.2.5经常账户差额模型
3.2.6外商直接投资模型
3.2.7证券投资差额模型
3.2.8其他投资差额模型
3.2.9外汇储备模型
3.2.10国际收支结构模型分析小结
3.3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阶段性及其特征
3.3.1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阶段性
3.3.2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特征
3.3.3199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差额平衡结构持续性的表现
3.4小结: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为何能出现超前的结构形式
4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趋势预测与分析
4.1中国国际收支主要账户流量及其平衡关系的持续性分析
4.1.1货物收支顺差与服务收支逆差的平衡关系
4.1.2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与投资收益流出(逆差)平衡关系的持续性
4.1.3投资收益差额的可持续性
4.1.4“双顺差”结构的持续性及有效性问题
4.1.5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账户的可能变化
4.2中国国际收支主要账户流量及差额的模型预测
4.2.1贸易差额回归模型预测
4.2.2收益账户借方额预测
4.2.3经常账户差额的预测
4.2.4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预测
4.3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趋势总结
5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政策
5.1国际收支结构政策的提出
5.1.1国际收支结构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联系与区别
5.1.2超前或延迟国际收支结构的政策
5.2国际收支结构政策与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关系
5.2.1国际收支调节政策
5.2.2国际收支结构政策与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关系
5.3对下一阶段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政策的建议
5.3.1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政策的主要目标
5.3.2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政策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后记
图录
图0-1国际收支研究的两条线索
图1-1一种标准的国际收支结构模式(萨缪尔森四阶段模式)
图1-2一种标准的国际收支次级结构模式(邓宁四阶段模式)
图2-1样本国家经常账户流量占国际收支总流量比例的变化(1970—1999年)
图2-2样本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与经常账户差额的关系
图3-1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与金融账户贷方流量占总流量的比重(1982—2000年)
图3-2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货物和服务账户.金融账户贷方流量(1982—2000年)
图3-3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金融账户及总的借方流量(1982—2000年)
图3-4中国储备资产的来源(1982—2000年)
图3-5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周期性和“双顺差”结构的形成(1982—2000年)
图3-6中国国际收支总差额的持续性及其来源(1982—2000年)
图3-7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货物和服务账户差额的持续性(1992—2000年)
图3-8中国国际收支金融账户差额与收益账户差额的关系(1992—2000年)
图3-9中国国际收支直接投资差额.净误差与遗漏及储备资产变动的关系(1992—2000年)
图4-1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与投资收益逆差的关系(1982—2000年)
图4-2中国利用外资形式的变化(1984—2000年)
图4-3外资收益率和中国国外资产收益率的变动趋势
图4-4中国国际收支收益账户贷方和借方的变动趋势
图4-5中国经常账户及包括误差与遗漏的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的变动趋势
表录
表1-1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账户组成
表1-2主要的国际收支流量结构举例
表1-3国际收支一级账户的差额平衡结构特性
表2-1不同类型经济经常账户差额占GDP的比重
表2-2全球经常账户差额(1992—1999年)
表2-3按收入分组的不同类型国家国际收支交易及差额状况
表2-4样本国家经常账户流量占国际收支总流量的比例
表2-5样本国家货物和服务出口占GDP的比率
表2-6样本国家货物和服务进口占GDP的比率
表2-7样本国家的FDI流量及相对规模
表2-8样本国家的FDI存量及相对规模
表2-9样本国家经常账户差额占GDP的比率
表2-10西方七国1970年以来的国际收支概览
表2-11发达经济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差额表2-12发达经济的金融账户差额(1995—1997年三年平均数)
表2-13西方七国的国际收支结构模式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表2-14西方七国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差异
表2-15新兴工业化样本国家的人均GNP与GNP增长率
表2-16新兴工业化样本国家1970年以来的国际收支概览
表2-17新加坡与韩国的FDI相对规模比较
表2-18韩国的外债规模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比较
表2-191982—1983年外债危机时拉美三国的债务情况
表2-20拉美三国与东南亚三国利用外资结构的比较
表2-21金融危机前一年危机国家经常账户赤字与外债状况
表2-22东南亚三国和拉美三国投资率与国内储蓄率的差异
表3-1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与金融账户流量构成(1982—2000年)
表3-2中国GDP增长率.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与出口之间的关系
表3-3中国利用外资概况(1979—2000年实际利用额)
表3-4中国国际收支金融账户贷方额和收益账户借方额(1982—2000年)
表3-5中国的国际证券投资流动(1990—2000年)
表3-6中国国际收支一级账户差额及总差额的变化(1982—2000年)
表3-7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的来源
表3-8出口模型原始数据表
表3-95个自变量的出口模型模拟结果
表3-103个自变量(检验显著)的出口模型模拟结果
表3-11进口模型原始数据表
表3-125个自变量的进口模型模拟结果
表3-133个自变量(检验显著)进口模型的模拟结果
表3-14贸易差额模型的原始数据
表3-156个自变量的贸易差额模型
表3-164个自变量(检验显著)的贸易差额模型模拟结果
表3-17投资收益借方模型原始数据
表3-184个自变量的投资收益借方额模型模拟结果
表3-193个自变量(检验显著)的投资收益借方额模型模拟结果
表3-20经常账户的预期效应
表3-218个样本国家的经常账户模型模拟结果
表3-22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回归模型之一的原始数据
表3-23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回归模型之一的模拟结果
表3-24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回归模型之二的原始数据
表3-25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回归模型之二的模拟结果
表3-26东道国利用FDI的决定因素
表3-27FDI贷方流量模型原始数据
表3-285个自变量的FDI贷方流量模型模拟结果
表3-294个自变量(检验显著)的FDI贷方流量模型模拟结果
表3-30FDI模型原始数据
表3-31证券投资差额模型的原始数据
表3-325个自变量的证券投资差额模型模拟结果
表3-333个自变量(检验显著)的证券投资差额模型模拟结果
表3-34其他投资账户差额模型原始数据
表3-35外汇储备模型原始数据
表3-36国际收支结构分析回归模型一览表
表3-37中国国际收支流量和差额平衡结构的阶段性
表3-38两个阶段的中国国际收支差额的比较
表3-391992—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金融账户流量的两阶段比较
表3-40中国总投资率与国内储蓄率的差异及国内投资效率(1992—2000年)
表3-41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误差与遗漏”项的规模(1992—2000年)
表3-42中国与日本.德国.新加坡的国际收支结构比较
表4-1世界货物进出口值及亚太地区和中国占世界的份额
表4-21999年中国商业服务贸易地位
表4-3外商直接投资在三大产业中的构成
表4-4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贡献(1986—1999年)
表4-5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差额(1986—1999年)
表4-6中国国外资产收益率估计(1992—2000年)
表4-7外资收益率估计(1992—1999年)
表4-8中国国际收支投资收益账户的变化(1997—2000年)
表4-9金融危机严重的亚洲国家经常账户差额占GDP的比率
表4-10稳定状态下可持续经常账户赤字情况
表4-118个变量的投资模型原始数据
表4-12投资模型的模拟结果及其检验
表4-131990—1998年投入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净融资金额
表4-14中国利用国际融资的结构(1990—2000年)
表4-15中国国际收支其他投资账户的变化(1997—2000年)
表5-1国际收支结构政策与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比较
附表11982—200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账户差额及贷方.借方额)
附表21982—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附表31993—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服务账户的组成(按IMF标准分类)
附表41993—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收益账户的组成(按IMF标准分类)
附表51993—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金融账户的组成(按IMF标准分类)
附表62000年样本国家国际收支简单分析表(西方七国)
附表72000年样本国家国际收支简单分析表(亚洲六国)
附表82000年样本国家国际收支简单分析表(拉美三国)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