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计算机网络(高级)

计算机网络(高级)

计算机网络(高级)

定 价:¥34.00

作 者: 胡道元主编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指定用书
标 签: 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

ISBN: 9787302035749 出版时间: 1999-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6cm 页数: 372 字数: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水平考试的指定用书。全书包括数据通信、局域网与广域网、Inter-net与Intranet三部分。数据通信部分讲述:数据通信模型与传输、数据调制与编码、多路复用技术、数据交换技术、以及数据链路控制协议。局域网与广域网部分讲述:局域网体系结构及协议、高速局域网、网络互连、网络性能评价、广域网与高速广域网、通信体系结构与协议、网络计算环境,以及网络管理技术。Internet与Intranet部分讲述:协议分层与IP协议、用户数据报与可靠数据传输协议、路由选择算法与协议、Internet地址和域名系统、企业网络计算、Intranet与新经济、Internet与Intranet信息服务、信息系统安全、网络安全技术,以及DCE安全技术。本书也适用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与数据通信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教科书或参考书,也可用于从事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和应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

作者简介

暂缺《计算机网络(高级)》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篇 数据通信
   第1章 数据通信与传输
    1.1 数据通信模型
    1.2 传输概念
    1.2.1 时域概念
    1.2.2 频域概念
    1.2.3 数据率和频带的关系
    1.3 模拟数据传输和数字数据传输
    1.4 传输损害
    1.4.1 传输损害分类
    1.4.2 信噪比
   第2章 数据调制与编码
    2.1 调制与编码原理
    2.2 模拟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
    2.3 数字数据的模拟信号调制
    2.4 数字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2.5 模拟数据的数字信号编码
   第3章 多路复用
    3.1 多路复用技术
    3.2 频分多路复用
    3.2.1 频分多路复用技术
    3.2.2 FDM的其他应用
    3.3 时分多路复用
    3.3.1 时分多路复用技术
    3.3.2 隔位扫描技术
    3.3.3 隔字符扫描技术
    3.3.4 数字信号分级
    3.3.5 T1多路复用器
    3.3.6 SONET/SDH
    3.4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
   第4章 数据交换
    4.1 线路交换技术
    4.1.1 空分交换
    4.1.2 时分交换
    4.2 分组交换技术
    4.2.1 分组交换的原理
    4.2.2 分组交换技术
    4.2.3 外部的和内部的操作
    4.3 帧中继交换
    4.3.1 帧中继原理
    4.3.2 帧中继的应用
    4.4 信元交换技术
    4.4.1 异步转移模式(ATM)基本原理
    4.4.2 ATM交换和控制
   第5章 数据链路控制
    5.1 流控技术
    5.1.1 停等流控
    5.1.2 滑动窗口流控
    5.2 差错检测
    5.2.1 奇偶校验
    5.2.2 循环冗余检错(CRC)
    5.3 差错控制
    5.3.1 停一等ARQ
    5.3.2 GO-Back-NARQ
    5.3.3 Selective-RejectARQ
    5.4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
    5.4.1 基本特征
    5.4.2 帧结构
    5.4.3 HDLC操作
    5.5 其他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5.5.1 LAPB
    5.5.2 LAPD
    5.5.3 逻辑链路控制(LLC)
    5.5.4 帧中继
    5.5.5 异步传输模式(ATM)
    第二篇 局域网与广域网
   第6章 局域网体系结构及协议
    6.1 LAN参考模型
    6.2 逻辑链路控制协议
    6.2.1 网络层/LLC子层界面服务规范
    6.2.2 LLC子层/MAC子层界面服务规范
    6.2.3 LLC协议数据单元结构PDU
    6.2.4 LLC协议的型和类
    6.2.5 LLC协议的元素
    6.3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6.3.1 MAC服务规范
    6.3.2 介质访问控制的帧结构
    6.3.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6.3.4 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的形式描述
    6.3.5 介质访问控制子层和邻近层的接口
    6.4 标记环介质访问控制协议
    6.4.1 MAC服务规范
    6.4.2 介质访问控制帧结构
    6.4.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6.4.4 MAC有限状态机
   第7章 网络性能评价
    7.1 建模和性能评价
    7.1.1 两种基本方法
    7.1.2 局域网特性
    7.1.3 单服务器队列
    7.1.4 排队网络模型
    7.1.5 建模基本结果
    7.2 LAN的性能评价
    7.2.1 基本参量
    7.2.2 传播延迟和数据率的效应
    7.2.3 吞吐率特性
    7.2.4 最大数据率的计算
    7.2.5 延迟特性
    7.2.6 延迟吞吐率特性
   第8章 高速局域网
    8.1 发展高速局域网的驱动因素
    8.2 FDDI网
    8.2.1 数据编码
    8.2.2 时钟偏移
    8.2.3 可靠性
    8.2.4 FDDI帧格式
    8.2.5 容量分配
    8.3 基于交换技术的网络
    8.3.1 交换网结构
    8.3.2 全双工以太网
    8.3.3 多媒体
    8.4 千兆位以太网
    8.4.1 千兆位以太网规程和标准
    8.4.2 交换式LAN结构的千兆位以太网
    8.5 ATM局域网
    8.6 无线局域网
    8.6.1 IEEE802.11体系结构
    8.6.2 物理介质规范
    8.6.3 介质访问控制
    8.6.4 分布协调功能(DCF)
    8.6.5 点协调功能(PCF)
   第9章 网络互连
    9.1 网络互连的要求和结构方案
    9.1.1 网络互连的要求
    9.1.2 结构方案
    9.2 网桥
    9.2.1 局域网互连的需要
    9.2.2 桥的工作原理
    9.2.3 路径选择算法
    9.2.4 性能评价
    9.3 X.75协议
    9.4 网间协议IP
    9.4.1 IP操作
    9.4.2 网间协议一IP
    9.5 协议转换
    9.6 IEEE802互联网规范
    9.6.1 单个局部网络
    9.6.2 两个局部网络互连
    9.6.3 局部网络和远程网络互连
    9.6.4 两个局部网通过远程网互连
   第10章 广域网
    10.1 计算机交换分机(CBX)
    10.1.1 CBX的发展
    10.1.2 CBX的结构
    10.2 ISDN交换系统
    10.2.1 1SDN协议参考模型
    10.2.2 ISDN交换系统
    10.3 X.25分组交换网
    10.3.1 X.25分层协议
    10.3.2 虚电路服务
    10.3.3 分组格式
   第11章 高速广域网
    11.1 发展高速广域网的驱动因素
    11.2 帧中继网
    11.2.1 帧中继协议结构
    11.2.2 帧中继呼叫控制
    11.2.3 用户数据传输
    11.2.4 网络功能
    11.3 ATM网
    11.3.1 ATM协议参考模型图
    11.3.2 ATM层
    11.3.3 ATM物理层
    11.3.4 ATM适配层
    11.4 ATMlAAN仿真
    11.4.1 ATMLAN仿真原理
    11.4.2 协议结构
    11.4.3 仿真LAN
   第12章 通信体系结构与协议
    12.1 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
    12.1.1 协议和体系结构
    12.1.2 开放系统互连OSI模型
    12.2 传送层服务及协议
    12.2.1 ISO传送层标准
    12.2.2 传送层服务
    12.2.3 协议格式
    12.2.4 协议机制
    12.3 会话层服务及协议
    12.3.1 会话层服务
    12.3.2 会话层协议
    12.4 表示层服务与协议
    12.4.1 表示层功能
    12.4.2 表示层服务
    12.4.3 表示层协议
    12.5 应用层服务及协议
    12.5.1 应用层模型
    12.5.2 公共应用服务元素(CASE)
    12.5.3 特定应用服务元素(SASE)
   第13章 网络计算环境
    13.1 网络计算模式的发展
    13.1.1 以大型机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13.1.2 以服务器为中心的计算模式
    13.1.3 小型化和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出现
    13.2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
    13.2.1 客户机的特点
    13.2.2 服务器的特点
    13.2.3 客户机/服务器计算模式的特点
    13.3 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的中间件
    13.3.1 中间件产生的背景
    13.3.2 中间件的功能与作用
    13.4 客户机/服务器类型
    13.5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与选择
    13.5.1 网络操作系统的发展方向
    13.5.2 选择网络操作系统的准则
    13.5.3 服务器操作系统的选择
    13.6 分布计算环境(DCE)
    13.6.1 DCE的定义
    13.6.2 DCE的特征
   第14章 网络管理技术
    14.1 网络管理解决方案
    14.1.1 网络管理功能
    14.1.2 网络管理模式与管理体系
    14.1.3 网络管理的标准
    14.2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14.2.1 SNMP网络管理模型
    14.2.2 抽象语法表示(ASN.1)
    14.2.3 管理信息结构(SMI)
    14.2.4 常用管理信息库(MIBⅡ)
    14.2.5 SNMP协议数据模式与工作模式
    14.3 网络管理系统
    14.3.1 HP的OpenView
    14.3.2 IBM的NetView
    14.3.3 Sun的SunNetManager
    14.3.4 Cabletron的SPECTRUM
    14.4 网络管理和维护
    14.4.1 VLAN管理
    14.4.2 WAN接人管理
    14.4.3 网络故障诊断和排除
    14.4.4 网络管理工具
    第三篇 Internet与Intranet
   第15章 协议分层与IP
    15.1 TCp/IP的分层
    15.1.1 TCp/IP分层模型
    15.1.2 TCP/IP分层工作原理
    15.1.3 TCP/IP模型的分界线
    15.1.4 复用和分解
    15.2 1P协议
    15.2.1 Internet体系结构
    15.2.2 IP数据报
    15.2.3 IP数据报选项
    15.3 IP数据报的路由选择
    15.3.1 IP数据报的直接传送和间接传送
    15.3.2 IP路由选择表与算法
    15.4 差错与控制报文协议(ICMP)
    15.4.1 ICMP机制
    15.4.2 ICMP报文格式
   第16章 用户数据报与可靠数据传输协议
    16.1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16.1.1 UDP协议功能
    16.1.2 UDP报文格式
    16.1.3 UDP的协议分层与封装
    16.1.4 UDP的复用、分解与端口
    16.2 可靠的数据流传输
    16.2.1 可靠数据流传输服务特性
    16.2.2 可靠数据流传输服务的实现
    16.3 传输控制协议(TCp)
    16.3.1 TCP功能
    16.3.2 TCP报文格式
    16.3.3 TCP的操作
    16.4 基于套接字的进程之间通信
    16.4.1 客户/服务器模式的通信
    16.4.2 进程通信基本概念
    16.4.3 进程通信的系统调用和库程序
   第17章 路由选择算法与协议
    17.1 核心路由器体系结构
    17.2 路由选择算法
    17.2.1 距离矢量路由选择
    17.2.2 链路状态路由选择
    17.3 自治系统
    17.4 内部网关协议
    17.4.1 路由选择信息协议(RIP)
    17.4.2 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OSPF
    17.5 外部网关协议
    17.5.1 外部网关协议(EGp)
    17.5.2 边界网关协议(BGP)
   第18章 Internet地址和域名系统
    18.1 Internet地址
    18.1.1 Internet地址结构
    18.1.2 Internet地址映射
    18.2 Internet域名系统
    18.2.1 域名系统原理
    18.2.2 域名的分级
    18.2.3 Internet域名
    18.2.4 域名和地址的映射
    18.3 Internet地址空间的扩展
    18.3.1 IP的更新
    18.3.2 IPv6数据报格式
    18.3.3 IPv6地址空间
   第19章 企业网络计算
    19.1 企业网络计算的背景和挑战
    19.2 企业网络计算的组成和特性
    19.2.1 企业网络计算的组成
    19.2.2 企业网络计算的特性
    19.3 开放系统
    19.3.1 开放系统定义
    19.3.2 驱动开放系统发展的基本要素
    19.3.3 开放系统标准
    19.4 企业网络开放系统集成技术
    19.4.1 FRAMEWORK应用开发和运行环境
    19.4.2 信息系统与网络计算
    19.4.3 开放系统对用户策略的影响
    19.5 开放系统环境应用可移植框架
    19.6 向企业网络计算环境过渡
   第20章 Intranet与新经济
    20.1 智能联网年代的核心——信息基础设施
    20.1.1 信息基础设施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
    20.1.2 信息产业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产业
    20.1.3 电子信息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牌
    20.1.4 什么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20.1.5 Nll的基本组成
    20.1.6 Nll的层次结构
    20.2 智能联网年代的技术革命
    20.2.1 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
    20.2.2 从传统的半导体到微处理器
    20.2.3 从主机系统结构到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20.2.4 网络容量从窄频到宽频
    20.2.5 访问设备从笨设备到信息设备
    20.2.6 从单媒体到多媒体
    20.2.7 从专用系统到开放系统
    20.2.8 从无智能网络到智能网络
    20.2.9 从手工式的软件开发到面向目标的计算
    20.2.10 从GUI到MUI,MUD和MOo
    20.3 智能联网年代形成的新经济主要特征
    20.3.1 新经济主要特征
    20.3.2 数字化经济的强大生命力
    20.3.3 网络化经济的新模式
    20.4 Intranet的形成
    20.5 Intranet的建立
    20.5.1 Intranet建立的两种模式
    20.5.2 建立Intranet
   第21章 Internet与Intranet信息服务
    21.1 环球信息网WWW(又称万维网)
    21.1.1 环球信息网(WWW)的特点
    21.1.2 环球信息网的基本概念
    21.2 动态Web文档与CGI技术
    21.2.1 Web文档的三种基本形式
    21.2.2 动态文档的实现
    21.2.3 通用网关接口(GGI)
    21.3 活动Web文档和Java技术
    21.3.1 活动文档技术
    21.3.2 Java技术
    21.4 Gopher服务
    21.4.1 Gopher服务
    21.4.2 Gopher协议
    21.4.3 Gopher协议支持的服务
    21.5 WAIS(广域信息服务)
    21.5.1 WAIS系统基本概念
    21.5.2 FreeWAIS系统
   第22章 信息系统安全
    22.1 安全服务及安全机制
    22.1.1 ISO/OSI的安全服务及安全机制
    22.1.2 Intranet网络安全需求
    22.2 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结构
    22.3 信息系统安全评估准则
    22.4 密码学基本原理
    22.5 评估增长的安全操作代价
   第23章 网络安全技术
    23.1 网络安全层次模型
    23.2 防火墙技术
    23.3 IP层安全性
    23.4 传输层安全性
    23.5 应用层的安全性
    23.6 WWW应用安全技术
   第24章 DCE安全技术
    24.1 DCE安全服务概述
    24.2 IDCE安全模型
    24.3 DCE安全服务器组成
    24.4 凭据(ticket)和身份认证标记(authenticator)
    24.5 安全RPC
    24.6 访问控制列表(ACL)
    24.7 基于DCE的WebST技术
    24.7.1 WebST的客户机和服务器模型
    24.7.2 应用服务器
    24.7.3 WebST网关和代理服务器
    24.7.4 WebSTRPC和防火墙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