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古代史先秦史

先秦史

先秦史

定 价:¥30.00

作 者: 翦伯赞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北大名家名著文丛
标 签: 先秦时代

ISBN: 9787301005224 出版时间: 1999-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0cm 页数: 355 字数:  

内容简介

  序这本书,上起开天辟地,下迄殷周之世,其所论述的范围,是秦以前的中国古史。秦以前的古史资料,早已随着时代之悠迈而消逝。在春秋时代,孔子欲研究夏殷制度,已感文献之不足征。西汉初,司马迁著《史记》,亦谓“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所以司马氏于“三代”,于“五帝”,于“神农以前”,皆曰“尚矣”,曰“吾不知已”,曰“靡得而记云”。几千年来,秦以前的古史,只不过是飘浮于神话与传说中之一些扑朔迷离的阴影而已。历代学者,对于这一段古史的论著,也只是传神书怪,捕风捉影,因误正误,以讹传讹,浸至荒诞不经,极奇离诡谲之大观。秦以前的古史之走向科学的阶段,不过是最近二十年左右之事。其所以能致此者,一方面,固然是新的科学,如地质学、古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等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中国史学自身发展之必然的归结。所谓中国史学自身的发展,即由盲目的信古而进到疑古,更由消极的疑古,而进到积极的考古。前者就是所谓辨伪学而后者便是所谓金石学、考古学。中国的辨伪之学,自汉唐以来,即已肇始其端绪,迄于两宋而流风益煽。降至清乾嘉以后,则此种学问,大为昌明。其间学者辈出,如汉之郑玄、何休,唐之刘知几、柳宗元,宋之欧阳修、郑樵,明之宋濂、胡应麟,清之顾亭林、姚际恒、阎若璩、万斯同、崔述以至康有为等,他们都感到“经既苟且,史又荒唐”,于是不仅对于百家不雅驯之言,加以批判;即对于圣经贤传,亦予以辨证。窍其幽隐,发其讹误,分其瑕瑜,定其真伪。“一分真伪而古书去其半,一分瑕瑜而列朝书又去其八九”。(张之洞《輶轩语》)自此以后,中国文献上的古史资料,便获得一些订正。中国的金石之学,几乎与辨伪之学是平行的发展。自汉唐以来,中国古代器物,即间有发现。《说文》序云:“郡国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是也。不过在当时因罕见古物,偶有所得,辄引为神瑞之象征。若有能辨其文者世惊为奇。古代的器物之开始当作学问而研究,始于北宋。当时,高原古冡,颇有发现,古代器物,出土渐多,始不以古器为神瑞而或以玩赏加之。在当时虽不必如阮元所云“士大夫家有其器,人识其文。”但据《籀史》所载,宋代著录金文之书,多至三十余家,而南渡以后诸家之书,尚不在内。是知宋代金石学的发展,亦可谓盛极一时。当时学者如欧阳修、吕大临、赵明诚、黄伯思、董逌、王俅、薛尚功、张纶、李诚之辈,或搜罗古器,征求墨本;或摹写形制,考订名物;或训释铭文,辨证经史,其用力甚大,创获亦多。至于文字训释方面,虽亦有穿凿纰缪可讥之处,但宋人对于金石学,实有凿空之功。金石学在宋代,虽涂术已启,而流派未宏;其辉煌之发展,则亦在清乾嘉以后。在清代古物之出土者,已数十倍于宋代,而学者如王昶、钱大听、毕沅、翁方纲、陆心源、孙星衍、阮元、李宗瀚、瞿中溶、吴荣光、吴式芬、陈介祺、吴大澂、端方等接踵辈出,其所著述,不下四百种之多。于是金石学遂蔚为大观。降至清末,古物出土者更多,如洹阴之甲骨,齐燕之陶器,敦煌之简牍,巴蜀齐鲁之封泥,皆发现于近数十年间,于是金石学的范围,遂日益扩大。晚近王国维对于金石学则已开始科学的研究。继王国维之后,郭沫若又有更多的发挥。于是向之以为神瑞象征之古器,遂一变而为科学的瑰宝;向之不为人所注意的铭文,遂一变而为古史之珍贵的资料。自金石学发展以后,中国的古史,始得上溯于两周之世。中国古史之能更进一步的发展,乃是由于近年以来考古学之不断的发现。由于考古学之不断的发现,于是埋藏于地下的远古遗物到处出土。此种远古器物之出土,因而提供了中国古史研究以新而又新、真而又真的资料。这些新的真实资料,不但可以考验文献上的史料之真伪,而且还可以补充文献上的史料之缺失。首先是殷墟的发现,大批殷商古器物及甲骨文字先后出土。考甲骨文片之出现,早在殷墟发掘之前,而且学者如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诸氏,并已开始搜集、拓印、考释的工作。惟甲骨文字之进入科学研究的阶段,则是在殷墟发掘以后。因为在殷墟发掘以后,甲骨文字的研究始得与出土实物相互印证而愈益有所发明。自是以后,甲骨文及殷代的青铜器之研究风靡一时。或分析殷墟地层,或拓印殷墟器物,或研究殷墟文字,或考释殷商制度,于是中国的古史,始得上溯于殷商之世。其次是甘肃、河南的新石器文化之发现,大批彩陶及磨制石器,相继出土。于是中国的古史始得上溯于传说中之“夏代”乃至“尧、舜、禹”及“神农、黄帝”之世。最后,则为中国旧石器文化之发现,许多原始的燧石器、骨角器物及其同时代的古生物化石不断出土。同时并发现了中国最原始的人类化石,“北京猿人”的头盖骨。自此种旧石器文化出土以后,在中国蒙昧时代之历史的黑暗面给与了一线的光明,因而中国古史遂有上溯至传说中之“伏牺氏”、“燧人氏”、“有巢氏”时代,乃至有上溯至中国历史之出发点的可能。我们生于今日,得观古人未见之古史资料,孔子所不能征之夏礼与殷礼,吾人已能征之;司马迁“靡得而记”之太古时代,吾人已能记之。然而直至今日,中国还有不少的历史家,对于近千年来固有文化的成果并不接受;对于科学的发现,亦视若无睹,而仍然昏迷于神话与传说之中;以至近来许多历史的巨著,不是把史前的社会避而不论,便仍然以神话的汇编当作真实的古史。我并不是否定神话与传说;反之,我以为神话与传说,决非好事者之凭空谎造,而皆有其一定的历史根据。换言之,它们都是历史上之一个突出的片断之记录。不过传之既久,由于言语异音,文字异形,便难免讹伪百出。诚如韩非子所云:“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又如司马迁所云:“崆峒、涿鹿、淮海一带之长老皆道黄帝、尧、舜,而风教固殊。”总而言之,神话传说,流传愈久,则其所内含之历史的原素,亦即渐被歪曲,被夸大而趋于稀薄模糊了。所以以信而好古之孔子,而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孟子亦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知中国的古圣先贤,对于神话与传说亦在将信将疑之间也。但是即使如此,神话仍能保留一部分原始的内容。所以把神话人物当作一定历史时代的特征看,则仍不失为古史的资料之一。若把神话人物当作一个古帝先王看,则无异是白昼见鬼。自从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问世以后,中国的古史才第一次用科学的方法由秦汉上溯于殷周之世。以后吕振羽的《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又对殷周的历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不管郭、吕两氏的见解如何,要之,他们都有其自己的创见,各成一家之言。至于根据考古学的资料研究殷以前的古史,则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实为首创之作。此书虽论而不详,但要言不繁,条理分明,已能指出中国史前社会之大概的轮廓。最近吴泽所著《中国原始社会史》,对于中国史前的历史亦能有所发挥。惟吕、吴二氏之书,对于中国东南沿海之史前文物的发现皆未提及,实为缺陷。此外,邓初民于其所著《中国社会史教程》之首章,亦曾根据出土实物,论述殷以前的古史;惟多着重于人类进化史上之一般方面的叙述。以是之故,我们不必讳言,中国史前的古史直至今日,尚处于极幼稚的阶段。我以为殷以前的古史,虽属于极遥远之太古时代;但是总是中国史上的一个历史时代,而且这一时代的历史,还是后来的中国历史发展之最原始的基础。因此,我在这本书上,大胆地把中国历史推到它的出发点。为了给读者以具体的概念,这本书对于各时代的古器物,均附有图片。为了给读者以空间的概念,这本书对于各时代的历史活动范围,都附有地图。为了给读者以时间的概念,这本书对于各时代的历史发展,都附有大事年表。而这些插图、地图及年表之绘制,就占了本书写作时间的三分之一①。因此,这本书,我虽不敢说它已经把殷周及其以前的古史,从神话的霉锈中洗刷出来;但至少它已使这一段古史,显出了它本来的面目。一言以蔽之,从神的历史还元为人的历史。翦伯赞·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三日于巴县歇马场。

作者简介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1919年毕业于武昌商业专门学校,1924年到美国加州大学研究经济,1925年冬回国后一直从事文化工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系主任、副校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一届委员,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民族委员、民族历史研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史学会秘书长等职。主要著作有:《历史哲学教程》、《先秦史》、《秦汉史》、《中国史料学》、《中国史纲》、《中国史论集》(第一辑)、《中国史论集》(第二辑)、《历史问题论丛》、《翦伯赞历史论文选集》、《中国历史概要》(合著)等。

图书目录

     目 录
   校定本序
   序
    一 前氏族社会(原始群)
   第一章 中国人种的起源与历史的序幕
    第一节 开天辟地的时代
    第二节 “北京人”的出现
    第三节 中国的伊甸乐园
    第四节 新的人种之外来
   第二章 前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
    第一节 早期旧石器文化与原始采集经济——有
    巢氏时代
    第二节 中期旧石器文化与采集狩猎经济——燧
    人氏时代
    第三节 晚期旧石器文化与采集、狩猎经济之
    发展——伏牺氏时代
   第三章 前氏族社会的生产关系与家族关系
    第一节 有巢氏时代的原始群与血族群婚
    第二节 燧人氏时代的性别、年龄别社会与亚血
    族群婚
    第三节 伏牺氏时代的氏族社会的萌芽与亚血族
    群婚家族向对偶婚家族之过渡
   第四章 前氏族社会的意识诸形态
    第一节 言语的发生及其形成的过程
    第二节 宗教的发源及其原始的形态——万物
    有灵
    第三节 原始的艺术——卵石彩绘、鹿角雕刻及
    原始舞蹈
    二 氏族社会
   第五章 中国人种的分布与氏族社会的形成
    第一节 世界的新面貌与中国历史的新形势
    第二节 中国人种的大移动与史前文化的
    大交流
   第六章 氏族社会的经济构造
    第一节 早期新石器文化与畜牧、种植的发明
    ——神农、黄帝时代
    第二节 中期新石器文化与畜牧、种植经济的发展
    ——尧、舜、禹时代
    第三节 晚期新石器文化与田野农业之出现
    ——夏代
   第七章 氏族社会的家族关系与社会组织
    第一节 对偶婚家族与族外婚
    第二节 母系氏族社会及其向父系氏族社会之
    转化
   第八章 氏族社会的意识诸形态
    第一节 氏族社会的宗教——图腾主义的信仰、
    咒术与祖先崇拜
    第二节 氏族社会的艺术——陶片上的彩画、
    骨石的雕刻与舞蹈
    三 奴隶社会
   第九章 商族的起源与古代国家的建立
    第一节 古代的世界与古代的中国
    第二节 史前的商族——其出发点与分布区域
    第三节 商族的大征服与夏族的大移动
   第十章 商代的社会生产力
    第一节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文化
    第二节 商代是青铜器时代还是石器时代
    第三节 商末有没有铁器的应用
   第十一章 商代的社会经济构造
    第一节 农业取得了支配地位
    第二节 畜牧退到次要的地位,渔猎娱乐化
    第三节 手工业分工的发达
    第四节 商业交换的繁荣
   第十二章 商代的社会关系及其发展
    第一节 商代社会关系的构成——奴隶所有者与
    奴隶
    第二节 商代社会关系的发展——盘庚迁都与
    商末的东南征伐
    第三节 商代社会关系的决裂——“武王伐纣”、
    “前徒倒戈”与商代奴隶制国家的灭亡
   第十三章 商代的家族关系
    第一节 一夫一妻制家族形态的成立与“多父”、
    “多母”之说
    第二节 一夫一妻制家族形态的发展与原始杂婚
    制的遗风
   第十四章 商代社会的意识诸形态
    第一节 文字的起源及其最初阶段
    第二节 科学的萌芽——历数的发明
    第三节 艺术————铜器上的镂刻、陶器上的花纹、
    音乐与舞蹈
    第四节 宗教——上帝的出现,骨卜与龟卜,
    祖妣同把
    四 初期封建社会
    第一编 初期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十五章 周族的起源与初期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一节 周族的起源与羌族
    第二节 西周时代的世界与中国境内各民族的
    活动
    第三节 西周初期封建国家建立的过程
    第四节 新旧社会秩序的斗争与初期封建国家
    建立的完成
   第十六章 西周社会的经济构造
    第一节 庄园制度的成立与所谓“井田制”
    第二节 庄园制度下的农业生产与力役地租
    第三节 庄园制度下的手工业与商业
    第四节 庄园经济的发展与西周的没落
   第十七章 西周时代的社会关系
    第一节 等级制度的形成与西周的政治组织
    第二节 爵位的等级制与“五服”、“五等”之说
    第三节 西周的“庶人”是“奴隶”还是
    “农奴”
   第十八章 西周社会的意识诸形态
    第一节 宗教——天道设教与祖先崇拜
    第二节 科学 文学与艺术
    第二编 初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及其转向
   第十九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节 世界的新形势
    第二节 中国境内诸民族的大争斗与大融混
   第二十章 春秋、战国时代历史发展的倾向
    第一节 封建地方经济之发展与“五霸继起”的
    局面之出现
    第二节 封建地方经济发展之均衡与“七雄
    并峙”的局面之出现
   第二十一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经济构造
    第一节 铁器的普遍应用与生产组织的演变——
    由领邑制过渡到郡县制
    第二节 农业劳动生产性的提高与地租形态的
    转化——由力役地租过渡到现物地租
    第三节 庄园经济的解体与初期城市经济之
    兴起——农民的逃亡,独立手工业者与
    独立商人之出现
    第四节 新旧土地所有者的斗争与历史的新转向
   第二十二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关系
    第一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等级制度的演变
    第二节 土地所有关系的改变与爵位制的紊乱
    第三节 农奴的两极分化——向上升华为商人,
    向下沉沦为皂隶
   第二十三章 春秋、战国社会的意识诸形态
    第一节 宗教——天道观念的动摇与演变
    第二节 哲学的诸流派
    第三节 文学与艺术的发展
   插 图 目 录
    插图一 北京人复原像
    插图二 中国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和主要文化遗址分
    布图
    插图三 周口店发现之最原始的燧石器
    插图四 周口店山顶洞文化的石器与骨针
    插图五 周口店山顶洞文化的遗物(I鸟骨)
    插图六 周口店山顶洞文化的遗物(Ⅱ兽齿)
    插图六(续)周口店山顶洞文化的遗物(Ⅲ海贝、
    Ⅳ鱼骨)
    插图七 鹿角制的指挥杖
    插图八 作为祖先崇拜之象征的珠灵卡
    插图九 山顶洞人之装饰品
    插图十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图
    插图十一 齐家期的陶器及陶片
    插图十二 仰韶期的陶瓮
    插图十三 马厂期的陶器
    插图十三(续)马厂期的陶器
    插图十四 夏代形势图
    插图十五 彩陶上的花纹图案
    插图十六 商代形势图
    插图十七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皿:爵、卣、鼎、觚
    插图十八 殷墟出土的青铜武器:戈、矛
    插图十九 殷墟出土的白陶器
    插图十九(续)殷墟出土的白陶器
    插图二十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
    插图二一 商代铜器花纹之一.
    插图二一(续)商代铜器花纹之一
    插图二二 商代铜器花纹之二
    插图二二(续)商代铜器花纹之二
    插图二三 西周形势图
    插图二四 西周时代的青铜器之一:鼎
    插图二五 西周时代的青铜器之二:甗
    插图二六 西周时代的青铜器之三:簋
    插图二七 西周大盂鼎铭文
    插图二八 西周铜器花纹
    插图二九 春秋形势图
    插图三十 战国形势图
    插图三一 春秋时代的铜器之一:鼎
    插图三二 春秋时代的铜器之二:簠
    插图三三 春秋时代的铜器之三:匜
    插图三四 战国时代的铜器之一:壶
    插图三五 战国时代的铜器之二:豆
    插图三六 战国时代的铜器之三:鼎
    插图三七 战国铜器花纹之一
    插图三八 战国铜器花纹之二
   附 表
    附表一 夏朝帝系表
    附表二 商朝帝系表
    附表三 周王先世系表
    附表四 西周王系表
    附表五 东周王系表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