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育教育管理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

定 价:¥14.00

作 者: 夏伟东主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推荐教材
标 签: 中国哲学

ISBN: 9787300045887 出版时间: 2003-06-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1cm 页数: 307 字数:  

内容简介

  前言这本《思想道德修养》教材,是按照教育部2003年3月新修订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思想道德修养》编写的,适应了党的十六大召开之后,高等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需要,是专门为大学本科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而编写的新教材,也是高校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益的辅助性读物。一根据教育部删3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思想道德修养》的精神,我们在编写这本《思想道德修养》教材时,着重增加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胡锦涛同志指出:“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总结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吠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因此,我们在教材编写中,着力体现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导思想的特色,从坚持和发展,从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高度,强调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生动活泼的教育,帮助同学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深入、具体地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代表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向高等学校的学生宣传讲解十六大的精神,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重要任务。因此,我们在编写教材时,着力体现十六大的基本精神,把教材的相关内容,与十六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同学们从思想道德的角度,深入认识诸如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目标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第三,进一步体现以德治国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思想。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概括为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基本经验之一,并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就再一次突出了以德治国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也使在高等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全面、系统地讲解以德治国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在教材编写中,不仅在各章着力体现相关的思想和内容,而且用专门章节作出尽可能细致的论述,以帮助同学们深入认识和思考以德治国和公民道德建设方面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在教材编写中,认真消化落实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思想道德修养》的精神,在内容的全面性和观点的准确性上下功夫;同时,也努力在切入点和呈现方式上有所创新,以增强教材的生动性、吸引力和说服力。二紧密联系当前我国的现实国情,来帮助大学生们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觉悟、解决思想道德的实际问题,是我们编写教材的一个基本立足点。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这些都是我国的现实国情。大学生不仅应当熟知这些现实国情,而且必须结合这些现实国情,才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才能够真正懂得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重大意义。同时,大学生们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诸多困惑,从政治立场、人生理想、价值观念,到日常生活、为人处世、心理状态,等等,无不与现实的国情密切相关,因此,只有从分析现实国情入手,方谈得上在大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帮助他们解开种种复杂的思想道德的“扣子”,真正帮助他们释疑解惑,使他们能够不断地校正自己的人生航向。通过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们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根据这样的目标,按照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思想道德修养》,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我们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一方面不刻意去追求教材的“体系”,而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即遵循“多讲问题,少讲体系”的原则,力求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困惑他们的人生难题。另一方面,也尽可能地构建一个逻辑和现实教育需要相统一的教学体系,既便于教师按照这个体系去讲授,又便于学生按照这个体系去学习。这个体系的内容结构,在逻辑上应当是讲得通的,在现实需要上又必须是符合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规律的。整部教材分为一个绪论和八章。绪论是总论,亦是导言,大体概括了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意义和方法。第一章和第二章,着重解决的是大学生入学初期一定会碰到和出现的种种思想道德问题,目的是帮助新入学的大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的新生活,防止由于不适应新的、独立的生活而产生各种思想道德和心理上的问题。第三章的重点是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品质是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大学生首先应当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我们将这个单元的内容在课程的较早时段作出安排,以表明爱国主义品质在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一种基础性的地位。第四章和第五章的重点是正确道德观的教育,其中,第四章着重于公民道德的教育,这是道德教育的基础;第五章着重于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帮助大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与原则,培育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第六章和第七章的重点是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其中,第六章着重于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包括正确人生态度和人生目的的教育;第七章着重于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主要是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包括人生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道德价值等价值观念的教育。第八章的重点是崇高理想和信念的教育,特别是着重于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总起来说,这本教材,的逻辑体系,是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为主线,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为重点,并结合相应的教育阶段和教育目标,辅以必要的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生活知识的教育等内容来安排的。构建这样一种体系的目的,是力求体现逻辑与现实教育需要相统一、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统一、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相统一的原则。三本书由罗国杰(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顾问;夏伟东(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主编;张建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潜涛(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小锡(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副主编。各章的撰写分工如下:绪论:吴潜涛、王易(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博士);第一章:王小锡;第二章:杨明(南京大学副教授、博士);第三章:吴潜涛、王易;第四章:夏伟东;第五章(上):夏伟东;第五章(下):易明、葛晨虹(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六章:张建明、单玉华(河南财经学院教授);第七章:夏伟东;第八章:刘建军(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全书由我作整体设计并统改。由于考虑到全书在基本观点、内容表述、文字风格、体例格式上的一致性,我对各章均有程度不等的修删,有的章节还做了较大的政动。在第六章中,我重写和增写了如何正确认识人性自私论、人的全面发展两个部分。第八章原系刘建军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的《思想道德修养》一书所撰写的一章,原计划由他本人在这一章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教学要求进行修改,后由于他另有重任,故这一章的修改和增补工作是由我和他共同完成的。感谢各位作者的信任与支持,允许我改动他们的大作。这些说明,非为掠美也,实乃为承担责任之言。本书的编写得到了罗国杰教授的具体指导,全书亦由罗国杰教授审定。本书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审。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刘书林教授,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陈勇教授受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委托审读了本书,他们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杨宗元博士为本书作了大量辛苦之极而又默默无闻的编辑和查找资料的工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贺耀敏社长、李艳辉博士等为本书的出版花费了大量心血,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谢忱!本书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尽管我们在主观上十分努力,希望编出一本有创意、受欢迎的良好教材,但我们深知实现这一目标决非易事。诚恳希望阅读和使用这本教材的老师和同学们,对我们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不断进步。夏伟东2003年4月16日

作者简介

  夏伟东,1960年1月出生于贵阳。198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伦理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校理论战线》杂志常务副总编,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主要研究伦理学基本理论,兼及中国伦理思想史、经济伦理学、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主要著述有:《道德本质论》、《论个人与社会》、《道德的历史与现实》、《伦理学》(合著)、《德治新论》(合著)、《思想道德修养》(主编)等。另主编、合著、参著著作数十种,撰写论文、文章百余篇。

图书目录

绪论 为什么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
第一章 大学是人生发展新阶段
 第一节 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第二节 新的人生阶段的特点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成长
第二章 正确对待交往、友谊与爱情
 第一节 建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节 寻求真挚的同学友谊
 第三节 摆正爱情的位置
第三章 做坚定的爱国者
 第一节 爱国主义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第三节 弘扬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四章 以德治国与公民道德建设
 第一节 以德治国的意义和内涵
 第二节 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第三节 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
第五章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培育优良道德品质(上)
 第一节 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第二节 坚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第五章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培育优良道德品质(下)
 第三节 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
 第四节 在社会实践中培育良好道德品质
第六章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一节 正确看待人生
 第二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
 第三节 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七章 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第一节 人生价值的特点与取向
 第二节 人生价值的选择与评价
 第三节 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第八章 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二节 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第三节 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