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古籍/国学国学著作南怀瑾选集(第四卷)

南怀瑾选集(第四卷)

南怀瑾选集(第四卷)

定 价:¥40.00

作 者: 南怀瑾著述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文史哲 佛教 道家 气功

ISBN: 9787309037012 出版时间: 2003-09-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1cm 页数: 648 字数:  

内容简介

  魏晋以降,儒、佛、道三家鼎足而立,并称显学。它们既互相排斥,又彼此吸收,融通变易,争雄于世,从各个方面推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由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禅宗与道家》(原名《禅与道概论》,由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就是以专题研究的方式,系统阐述禅宗与道家的宗旨、源流、修持和影响的著作。全书分为两编。上编为“禅宗与佛学”,对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大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禅宗的传承;奠定后世禅宗思想基础的六祖慧能的事迹;禅宗的语录、公案、机锋和棒喝;参禅的方法;禅学与理学的关系;禅宗对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影响;以及闻名遐迩的丛林制度等,作了精湛的论述。下编为“道家与道教”,对隐士和方士的由来;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的派分;老庄之学;齐燕之风;阴阳五行;神仙丹道;道教的形成与演化;以及道家与道教对古代天丈、历算、地理(堪舆)、物理、化学、医药等自然科学的贡献等,作了深有见地的剖析。兹征得作者和原出版单位的同意,将《禅与道概论》1989年第十版,易为今名,改排出版,以供研究。宇宙何以生成天地万物?人的心灵究竟具有多大的功能?修炼养生能否延年益寿?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这些问题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求。古代中国、印度、埃及出现的神秘学也莫不是以此为主题展开的。本书是一部从文化和医学的角度,论述道家、密宗和东方神秘学的著作,作者是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密宗的历史、理论和修持,尤其是身密、口密、意密“三密”的修法;第二部分,主要讲解易学与中医医理,尤其是气脉问题;第三部分,收录有关的专论和序跋。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1985年版校订出版,以供研究。“长生不老”一直是千百年来世人的向往与追求。究竟如何修炼,方家各有所见。为答复学人的咨询求教,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习实践,以及古今述作,撰写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书中着重叙述了佛、道、儒三家的静坐修持法。内容包括:静坐的姿势与要点;静坐中体内气机的反应,与由此而引发的心理与生理的变化;佛家的七支坐法;道家的内丹静坐法;打通任督脉、奇经八脉的方法;中医经络学说中的气功;以及《太极炼丹秘法》、《菩提道次第论》等著作中的修炼法。为纠正讹传误修,怡生养年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兹征得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的同意,将《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台湾1989年第17版改排出版,以飨读者。目录·禅宗与道家·出版说明举办宗教哲学专题讲演的旨趣(代序)前言禅宗与佛学一、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二、佛学内容简介(一)印度文化的背景(二)印度上古的形势与国情(三)释迦出家成道对于人类世界的贡献1.建立师道的庄严2.破除印度传统的阶级观念3.归纳印度上古传统宗教的轮回之说4.开拓宇宙观与世界观5.调和裁定形而上的本体论(四)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1.小乘的思想2.小乘的实践3.小乘的求证方法4.大乘的思想5.大乘的实践6.大乘求证的方法三、禅宗概要(一)有关禅宗的史迹1.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2.禅宗的禅3.达摩大师初传的禅宗(二)初唐以前禅宗开展的影响1.关于六祖的开悟2.关于“不思善,不思恶”的问题3.关于“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问题(三)唐初禅宗兴盛的大势(四)研究禅宗的几个锁钥1.时代方言的注意2.几个重要术语的了解(1)禅宗语录(2)禅宗机锋(3)棒喝3.研读禅宗典籍的重点4.必须具备禅学与文学的素养(五)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1.禅的目的与涅?2.宋元以后注重参禅的禅风(1)参话头与止观、禅那的关系(2)看念头(3)参话头3.元明以后禅宗的三关界说与参禅的境界(六)禅宗与理学的关系(七)禅宗与中国文学1.隋唐以后文学意境的转变与禅宗(1)诗(2)词曲(3)小说2.禅与文学的重要性(1)禅师与诗(2)宗教与文学四、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文化教育的精神(一)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二)禅宗丛林制度的由来1.丛林的规模2.丛林的风规3.丛林以修持为中心的禅堂4.丛林与中国文教结论道家与道教一、道家学术思想与黄老、老庄的渊源(一)道家与黄老(二)道家与老庄二、隐士思想与道家(一)上古历史传说上的反证(二)孔子与隐士的思想(三)隐士与历史政治的关系1.历史上畏惧“隐士”思想的反面2.历史上尊重“隐士”思想的正面三、方士的学术与道家(一)有关原始自然科学(二)有关阴阳家演变为人文科学(三)有关理论物理科学四、关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渊源(一)上古传统文化与周代的道术(二)战国时期北方齐鲁燕宋的文化背景(三)战国时期南方楚国的文化思想五、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的内容(一)道家与道教的天人宇宙说1.关于阴阳的观念2.关于五行的观念3.关于天干和地支的甲子观念(二)道家神仙修炼的学术思想1.道家与道教对于人生意义的估价2.方士思想的影响(1)养神论者的理论与方法(2)养气与炼气论者的先声(3)服饵者的理由(4)祀祷派的修炼六、汉魏以后的神仙丹道派(一)丹经鼻祖的作者魏伯阳(二)方士医学与易象数合流的炼气养生术的丹道七、道家与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论1.儒道不分家的“天”字的含义2.儒道不分家的“道”字的含义(一)老子……八、道教九、道家及道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出版说明前言第一部分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第一章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第二章密宗的神秘、神秘的密宗第三章密宗的神秘——近于神人之间的龙树第四章密宗理论之依据第五章人身的内密第六章声音的奥妙第七章声音对人体神妙的作用第八章意密与佛学理论之依据第九章意识的神秘之研究第十章从世俗到出世第二部分道家《易经》与中医医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三部分道家学术思想与佛家密宗文化道家神仙修炼的学术思想汉魏以后的神仙丹道派禅宗与密宗影印《雍正御选语录》暨《心灯录》序西藏佛教密宗文化简述西藏密宗艺术新论影印密宗法本前叙·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出版说明前言附录:修定与参禅法要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作者简介

  南怀瑾, 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及至少年时期,已遍读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苦心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并深得其精要。南怀瑾学问博大精深,融贯古今,教化涵盖儒、释、道,更及于医卜天文、诗词歌赋。在台湾,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

图书目录

禅宗与道家
出版说明
举办宗教哲学专题讲演的旨趣(代序)
前言
禅宗与佛学
一、 佛学与中国文化的因缘
二、 佛学内容简介
(一) 印度文化的背景
(二) 印度上古的形势与国情
(三) 释迦出家成道对于人类世界的贡献
1. 建立师道的庄严
2. 破除印度传统的阶级观念
3. 归纳印度上古传统宗教的轮回之说
4. 开拓宇宙观与世界观
5. 调和裁定形而上的本体论
(四)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1. 小乘的思想
2. 小乘的实践
3. 小乘的求证方法
4. 大乘的思想
5. 大乘的实践
6. 大乘求证的方法
三、 禅宗概要
(一) 有关禅宗的史迹
1. 禅宗所谓的“教外别传”
2. 禅宗的禅
3. 达摩大师初传的禅宗
(二) 初唐以前禅宗开展的影响
1. 关于六祖的开悟
2. 关于“不思善,不思恶”的问题
3. 关于“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的问题
(三) 唐初禅宗兴盛的大势
(四) 研究禅宗的几个锁钥
1. 时代方言的注意
2. 几个重要术语的了解
(1) 禅宗语录
(2) 禅宗机锋
(3) 棒喝
3. 研读禅宗典籍的重点
4. 必须具备禅学与文学的素养
(五) 禅宗的中心及其目的
1. 禅的目的与涅?
2. 宋元以后注重参禅的禅风
(1) 参话头与止观、禅那的关系
(2) 看念头
(3) 参话头
3. 元明以后禅宗的三关界说与参禅的境界
(六) 禅宗与理学的关系
(七) 禅宗与中国文学
1. 隋唐以后文学意境的转变与禅宗
(1) 诗
(2) 词曲
(3) 小说
2. 禅与文学的重要性
(1) 禅师与诗
(2) 宗教与文学
四、 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文化教育的精神
(一) 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
(二) 禅宗丛林制度的由来
 1. 丛林的规模
2. 丛林的风规
3. 丛林以修持为中心的禅堂
4. 丛林与中国文教
结论
道家与道教
一、 道家学术思想与黄老、老庄的渊源
二、 隐士思想与道家
三、 方士的学术与道家
四、 关于道家方士学术思想的渊源
五、 道家与道教学术思想的内容
六、 汉魏以后的神仙丹道派
七、 道家与道教宗祖人物思想的略论
八、 道教
九、 道家及道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教育精神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出版说明
前言
第 一 部 分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第一章 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
第二章 密宗的神秘、神秘的密宗
第三章 密宗的神秘
——近于神人之间的龙树
第四章 密宗理论之依据
第五章 人身的内密
第六章 声音的奥妙
第七章 声音对人体神妙的作用
第八章 意密与佛学理论之依据
第九章 意识的神秘之研究
第十章 从世俗到出世
——谈意密与观想
第 二 部 分
道家《易经》与中医医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 三 部 分
道家学术思想与佛家密宗文化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出版说明
前言
附录: 修定与参禅法要
南怀瑾先生著述目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