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

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

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

定 价:¥60.00

作 者: 陈瑞华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21世纪法学研究生参考书系列
标 签: 教参教辅

ISBN: 9787300046556 出版时间: 2003-07-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3cm 页数: 580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笔者近三年来研究刑事诉讼问题的成果总结。书中所收录的十篇论文涉及司法权的性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救济、程序性制裁、未决羁押、法院变更罪名、重复追诉、证据规则等一系列的问题。该书以“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为研究主旨,对刑事诉讼法法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进行了新的探索。陈瑞华,男,1967年2月生,山东聊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政法大学学士(1989),中国政法大学硕士(1992),中国政法大学博士(1995),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1997),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1997年起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研究领域主要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度法基础理论等。独立出版的著作有:《刑?律笈性砺邸罚?1997),《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看得见的正义》(2000)。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出版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本书是作者对中国刑事诉讼问题展开专题研究的第二部著作,也是《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的姊妹篇。该书以“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为研究主旨,对刑事诉讼法法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作者对刑事司法权的性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救济、程序性制裁、未决羁押、法院变更起诉罪名、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刑事证据规则等刑事诉讼法学的基本问题,从新的视角,运用崭新的研究方法,做出了新的讨论。该书第九章所讨论的尽管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刑事诉讼问题,但最典型地贯彻了“以世界眼光研究中国问题”这一思路。最后一章则对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范式作出了全面的反思,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该书在反思传统的对策法学和思辨法学方法的基础上,倡导一种建立在问题分析基础上的新的法学方法。书中各章的分析可以说是这种研究方法的具体尝试。

作者简介

  陈瑞华,男,1967年2月生,山东聊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政法大学学士(1989),中国政法大学硕士(1992),中国政法大学博士(1995),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1997),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1997年起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研究领域主要有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证据法学、司法制度、程度法基础理论等。独立出版的著作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看得见的正义》(2000)。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出版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司法权的性质与范围
一、引言
二、司法权的构成要素
三、司法权的功能
四、司法权的基本特征
五、警察权与检察权的性质
六、刑事执行权的性质
七、司法裁判权行使的方式
八、结语
第二章 刑事诉讼中的权利救济——以美国法为范例的考察
一、排除规则
二、撤销起诉
三、推翻有罪判决
四、民事侵权诉讼
五、内部纪律惩戒
六、刑事追诉
七、初步的结论
第三章 刑事诉讼中的程序性制裁
一、引言
二、程序性违法与程序性制裁
三、为什么要建立程序性制裁机制
四、现行的程序性制裁制度
五、对三个案例的分析
六、程序性制裁中的权力与权利
七、程序性裁判的构成要素
八、在程序性制裁之外
第四章 比较法视野下的未决羁押制度
一、引言
二、未决羁押与逮捕的分离
三、未决羁押的法定理由
四、对羁押的其他实体限制
五、羁押的期限及其延长
六、羁押的场所
七、对未决羁押的司法救济
八、程序性辩护
九、结论:限制未决羁押的一般原则
第五章 未决羁押制度的理论反思
一、引言
二、未决羁押的性质
三、未决羁押的期限及其延长
四、未决羁押的救济途径
五、未决羁押的场所
六、替代未决羁押的强制措施
七、对中国未决羁押制度的反思
八、控制未决羁押的整体思路
九、改革未决羁押制度的体制障碍
第六章 法院变更起诉问题之研究
第七章 刑事诉讼中的重复追诉问题
第八章 刑事证据规则之初步考察
第九章 公法的第三领域——以劳动教养为范例的分析
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范式问题
参考书目
索引 【媒体评论】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