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特种医学小儿腹部CT诊断图鉴

小儿腹部CT诊断图鉴

小儿腹部CT诊断图鉴

定 价:¥120.00

作 者: 邵剑波,李欣主编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小儿疾病

ISBN: 9787538140439 出版时间: 2004-01-01 包装: 精装
开本: 30cm 页数: 306 字数:  

内容简介

  近十年来,CT在小儿腹部疾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完善,尤其是螺旋CT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儿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鉴于目前国内尚无专门介绍小儿腹部CT诊断题材的专著,我们编写了此书,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商榷,共同提高对小儿腹部疾病CT表现的认知。大家熟知,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有诸多差异:(1)从解剖生理结构上看,小儿腹部脏器有其特点,如新生儿及婴幼儿肝脏体积较大、厚而脆,肝细胞和肝小叶的分化不全,8岁才接近成人;新生儿肾上腺大,是肾体积的1/3,而成人仅为肾体积的1/30等。(2)从疾病的类型、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来看,小儿腹部以先天性畸形、急腹症及肿瘤较多,且有明显的“年龄段”发病特征,腹部肿块往往是就诊的第一体征;肿块体积较大,多为囊性、实性或囊实性,年龄愈小、病情愈重,恶性病变愈多,预后较差。(3)从影像学检查技术来看,由于小儿合作性差,加上大多以腹式呼吸为主,易产生运动伪影,影响图像质量。因而,镇静、制动及快速螺旋扫描显得十分重要,是检查成败的关键。值得一提的是,静脉注射对比剂作增强扫描在小儿尤为重要,不可缺少,因为实质性脏器的多期增强扫描,可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同时,可弥补小儿腹部脂肪少、缺乏天然对比的不足。本书共分为10章,以临床特征为主线,按照腹部急症、先天畸形与变异、腹部实性肿块及囊性肿块等专题进行编写,主要用图谱形式展示各种类型病例,力图全面,同时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加以讨论。此外,为方便螺旋CT的初学者,还对螺旋CT机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螺旋CT扫描技术和多种后处理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CT介入技术也作了简介。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安徽省儿童医院及新疆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同行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病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组组长叶滨宾教授为本书欣然作序,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邵剑波李欣[前言]序首先,我衷心地祝贺《小儿腹部CT诊断图鉴》一书出版。这部书是由北京、天津、武汉等地区从事儿科影像专业的青年专家们以他们临床多年积累的宝贵资料和经验精心组织编写的。本书的出版对我国儿科影像工作者了解和掌握螺旋CT扫描技术后处理的方法,对提高小儿腹部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CT作为一种诊断手段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地普及和发展,尤其是螺旋CT的问世,更大大提高了我们发现和定性诊断腹部疾病的能力。但螺旋CT在新的适应证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仍需完善,需要大量的已经成熟的技术应用于临床,尤其在儿科领域。本书的作者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部书从螺旋CT的基础与临床应用入手,对螺旋CT的扫描技术和多种后处理方法在儿科腹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做了全面的介绍,并以大量的病例加以说明。我非常高兴的是,本书的作者能立足于图谱为主,通过展示图像来说明疾病,分析其CT表现,图文并茂,这对加强广大儿科影像工作者的影像思维能力一定会有帮助。此外,本书力求以临床为主线,密切了影像与临床的联系,更增加了本书的实用性。基于以上的宗旨,这本书的读者群将会不仅限于儿科影像的医生,还包括临床医生,尤其是对于学习儿科腹部影像的初学者,此书将会成为他们案头必备的参考书。目前,有关儿科影像的专著并不多,尤其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与成人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部由经验丰富的儿科影像工作者完成的《小儿腹部CT诊断图谱》,不仅为我们儿科影像著作园地增添了新的作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儿科影像诊断设备的进步和儿科影像工作者诊断水平的提高,让我们看到了儿科影像医学的希望。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更优秀的儿科影像著作出现。叶滨宾

作者简介

暂缺《小儿腹部CT诊断图鉴》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螺旋CT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 螺旋CT机的基本构造
......第二节 螺旋CT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多层螺旋CT临床应用简介
...第二章 腹部螺旋CT检查技术与临床应用
......第一节 腹部螺旋CT常规检查技术
......第二节 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
......第三节 腹部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
......第四节 螺旋CT增强动态扫描技术
......第五节 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与临床应用
...第三章 小儿腹部解剖特点与正常CT表现
......第一节 小儿腹部解剖生理特点
......第二节 小儿腹部CT横断面正常表现
...第四章 小儿腹部急症
......第一节 腹部钝性创伤
......第二节 腹腔非创伤性出血或肿物内出血
......第三节 腹腔感染性病变
......第四节 肠梗阻
......第五节 消化道出血
......第六节 脏器急性绞窄
......第七节 结石
...第五章 小儿腹部先天畸形与变异
......第一节 肝脾胰腺先天畸形与变异
......第二节 肾先天畸形与变异
......第三节 其他先天畸形与变异
...第六章 小儿腹部实质性肿块
......第一节 肝胆胰脾实质性肿块
......第二节 腹膜后实质性肿块
...第七章 小儿腹部囊性肿块
......第一节 肝胆胰脾囊性肿块
......第二节 腹膜后囊性肿块
......第三节 肠、网膜、系膜囊性肿块
......第四节 其他
...第八章 小儿盆腔病变
...第九章 小儿腹部其他病变
...第十章 小儿腹部CT介入序言 首先,我衷心地祝贺《小儿腹部CT诊断图鉴》一书出版。这部书是由北京、天津、武汉等地区从事儿科影像专业的青年专家们以他们临床多年积累的宝贵资料和经验精心组织编写的。本书的出版对我国儿科影像工作者了解和掌握螺旋CT扫描技术后处理的方法,对提高小儿腹部疾病的影像诊断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 CT作为一种诊断手段在我国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地普及和发展,尤其是螺旋CT的问世,更大大提高了我们发现和定性诊断腹部疾病的能力。但螺旋CT在新的适应证以及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仍需完善,需要大量的已经成熟的技术应用于临床,尤其在儿科领域。本书的作者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这部书从螺旋CT的基础与临床应用入手,对螺旋CT的扫描技术和多种后处理方法在儿科腹部影像诊断中的应用做了全面的介绍,并以大量的病例加以说明。 我非常高兴的是,本书的作者能立足于图谱为主,通过展示图像来说明疾病,分析其CT表现,图文并茂,这对加强广大儿科影像工作者的影像思维能力一定会有帮助。此外,本书力求以临床为主线,密切了影像与临床的联系,更增加了本书的实用性。基于以上的宗旨,这本书的读者群将会不仅限于儿科影像的医生,还包括临床医生,尤其是对于学习儿科腹部影像的初学者,此书将会成为他们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目前,有关儿科影像的专著并不多,尤其在新技术的应用方面与成人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这部由经验丰富的儿科影像工作者完成的《小儿腹部CT诊断图谱》,不仅为我们儿科影像著作园地增添了新的作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儿科影像诊断设备的进步和儿科影像工作者诊断水平的提高,让我们看到了儿科影像医学的希望。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更优秀的儿科影像著作出现。 叶滨宾前言 近十年来,CT在小儿腹部疾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完善,尤其是螺旋CT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儿科疾病的诊疗水平,在临床工作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鉴于目前国内尚无专门介绍小儿腹部CT诊断题材的专著,我们编写了此书,旨在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商榷,共同提高对小儿腹部疾病CT表现的认知。 大家熟知,小儿不是成人的缩影,有诸多差异:(1)从解剖生理结构上看,小儿腹部脏器有其特点,如新生儿及婴幼儿肝脏体积较大、厚而脆,肝细胞和肝小叶的分化不全,8岁才接近成人;新生儿肾上腺大,是肾体积的1/3,而成人仅为肾体积的1/30等。(2)从疾病的类型、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来看,小儿腹部以先天性畸形、急腹症及肿瘤较多,且有明显的“年龄段”发病特征,腹部肿块往往是就诊的第一体征;肿块体积较大,多为囊性、实性或囊实性,年龄愈小、病情愈重,恶性病变愈多,预后较差。(3)从影像学检查技术来看,由于小儿合作性差,加上大多以腹式呼吸为主,易产生运动伪影,影响图像质量。因而,镇静、制动及快速螺旋扫描显得十分重要,是检查成败的关键。值得一提的是,静脉注射对比剂作增强扫描在小儿尤为重要,不可缺少,因为实质性脏器的多期增强扫描,可提供更多、更准确的信息。同时,可弥补小儿腹部脂肪少、缺乏天然对比的不足。 本书共分为10章,以临床特征为主线,按照腹部急症、先天畸形与变异、腹部实性肿块及囊性肿块等专题进行编写,主要用图谱形式展示各种类型病例,力图全面,同时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加以讨论。此外,为方便螺旋CT的初学者,还对螺旋CT机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螺旋CT扫描技术和多种后处理方法等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CT介入技术也作了简介。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南京市儿童医院、安徽省儿童医院及新疆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同行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病例,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组组长叶滨宾教授为本书欣然作序,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邵剑波 李欣片断 螺旋CT的基本知 CT机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至今,始终处于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之中。从Godfrey?Hounsfield发明的头部CT机到1974年 Robert kedley设计的体部CT,从第一代到第四代,CT在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和完善。但是,以上的CT均属平移/旋转或旋转/旋转两种扫描方式,存在着诸多的不足。1985年滑环技术的创新,使CT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89年螺旋CT(spiralCT,SCT;helicalCT,HCT)正式开发成功,标志着CT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历史阶段,它拓宽了临床影像医学领域,极大地促进了临床影像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接踵而来的是CT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1991年开发出亚毫米层厚扫描和双排螺旋CT机,1993年出台了实时扫描CT机,1995年出现了亚秒扫描CT机,1998年至今形成了拥有4排、8排、16排及32排探测器的多层螺旋CT机(muhisliceCT,MSCT)。 本章主要介绍螺旋CT机的基本构造、基本原理及多层螺旋CT机的基本知识。第一节 螺旋CT机的基本构造一、螺旋CT产生的背景 传统CT在临床应用已久,其作用和价值广为人知。它扩大了影像医学的检诊范围,大大提高了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在各临床专业的应用,其存在的不足逐一显露:①扫描速度慢,尽管每层扫描时间从初期的数分钟缩短到后来的2秒左右,仍然不能满足临床要求;②一次扫描计划所能覆盖的扫描范围较小,不能进行大范围扫描;③扫描过程中,相邻层面间有停顿,产生无效扫描,延长了整体扫描时间;④扫描方式呈间隔性或层面式,使z轴方向重建的图像质量差,影响诊断准确性;⑤感兴趣区扫描信息的采集出现缺失,因而不能进行多种后处理,不能提供更多的信息,空间定位能力较差等等。 由于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使用传统CT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如下的问题:①患者在接受CT扫描过程中,检查时间较长,尤其是小儿,往往难以配合;②小病灶易漏诊,尤其是贴近心脏、大血管、膈肌等部位的细小病灶,因受运动影响而误、漏诊;③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时,不能选择单期峰值扫描,如动脉期、静脉期和平衡期;④病灶(如血肿、肿块等)体积大小测量不真实;⑤非轴面(冠、矢状位)后重建成像质量差;⑥不能进行三维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呢?依赖传统CT本身是难以奏效的。这主要因为传统CT球管供电和收集检测器信息是靠2根电缆来实现的。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