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LinuxIBM UNIX & Linux:AIX 5L系统管理技术

IBM UNIX & Linux:AIX 5L系统管理技术

IBM UNIX & Linux:AIX 5L系统管理技术

定 价:¥168.00

作 者: 于宁斌编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计算机专业人员书库
标 签: UNIX

ISBN: 9787505389205 出版时间: 2003-08-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6cm 页数: 1195 字数:  

内容简介

  21世纪伊始,电子商务尘埃落定,众多企业纷纷意识到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IT基础设施,才能真正拥有电子商务的未来。蓝色巨人IBM是电子商务的倡导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器公司和信息技术供应商,在IT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拥有80年的领先地位和丰富经验。IBMAserverp系列服务器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和卓越的产品质量,一直领导着整个UNIX业界,被公认是最为优秀的电子商务平台。本书以AIX5LVersion5.1和5.2操作系统为基础,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地介绍了AIX系统的历史和特点,AIX的安装,启动和关闭AIX系统,系统管理工具SMIT,对象数据库管理器(ODM),用户和安全管理,设备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系统,页面空间,系统备份和恢复,进程管理,自动执行作业,系统资源控制器(SRC),CDE及图形界面管理,软件安装与维护,TCP/IP网络管理,网络文件系统(NFS?琁BMLinux管理,系统性能调优,故障诊断与处理和动态逻辑分区(DLPAR)等方面的内容。本书内容新颖,编排合理,通俗易懂,注重实践和应用,实用性很强,命令解释详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突出重点,每章之后有小结并配有习题。本书适于IBMAserverpSeries(IBMRS/6000)服务器的用户、AIX系统管理员和AIX技术支持工程师使用,也是UNIX爱好者学习AIX操作系统的良师益友,也可以作为IBMAIX5L认证考试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暂缺《IBM UNIX & Linux:AIX 5L系统管理技术》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1章 AIX操作系统概述
1.1 UNIX和AIX的历史
1.1.1 UNIX诞生之初
1.1.2 UNIX的发展
1.1.3 BSD UNIX
1.1.4 UNIX System V
1.1.5 其他UNIX版本
1.1.6 UNIX的标准化组织
1.1.7 AIX的历史
1.1.8 AIX的各发行版的发布时间
1.1.9 AIX 5L和Monterey计划
1.2 IBM RISC处理器和pSeries服务器
1.2.1 1965年的IBM ACS
1.2.2 1974年的801
1.2.3 1985年的America
1.2.4 1986年的RT PC
1.2.5 1990年的POWER
1.2.6 1991年的PowerPC
1.2.7 1992年的RSC
1.2.8 1993年的SP、PowerPC 601和POWER2
1.2.9 1994年的SP2
1.2.10 1995年的PowerPC 604
1.2.11 1996年的POWER2超级芯(POWER2 Super Chip)
1.2.12 1997年的RS64和AIX Version 4.3
1.2.13 1998年的RS64 II和POWER3
1.2.14 1999年的RS64 III
1.2.15 2000年的POWER3-II、RS64 IV 和AIX 5L Version 5.0
1.2.16 2001年的POWER4和AIX 5L Version 5.1
1.2.17 2002年的POWER4+和AIX 5L Version 5.2
1.2.18 2003年的POWER5和AIX 5L Version 5.3
1.3 AIX主要版本的特点
1.3.1 AIX Version 3的主要特点
1.3.2 AIX Version 4的主要特点
1.3.3 AIX 5L中的改进
1.3.4 AIX 5L中的新功能
1.4 AIX的体系结构
1.4.1 64位的计算
1.4.2 AIX内核的特点
1.4.3 AIX的运行模式
1.4.4 AIX 5L内核子系统
1.4.5 多任务和多线程的支持
1.4.6 多用户的支持
1.5 小结
习题1
第2章 安装AIX操作系统
2.1 AIX操作系统的版本
2.1.1 oslevel命令
2.1.2 AIX版本号的格式
2.1.3 临时性纠正软件(PTF)
2.2 安装AIX的要求
2.2.1 基于PowerPC的AIX 5L总体安装流程
2.2.2 安装各版本AIX的磁盘空间要求
2.2.3 确定能从PowerPC上的CD-ROM引导AIX 5L安装
2.3 安装AIX基本操作系统(BOS)
2.3.1 准备引导机器
2.3.2 选择安装控制台和语言
2.3.3 更改安装设置
2.3.4 全新覆盖安装
2.3.5 保留安装
2.3.6 迁移安装
2.3.7 改变目的磁盘
2.3.8 改变基本语言环境
2.3.9 高级安装选项
2.3.10 开始进行安装
2.4 配置操作系统
2.4.1 使用“配置助手”配置系统
2.4.2 使用“安装助手”配置系统
2.5 在Itanium机器上安装AIX 5L
2.5.1 准备在Itanium机器上安装AIX 5L
2.5.2 在Itanium机器上安装AIX 5L步骤
2.5.3 在Itanium机器上激活许可(License)指定的处理器
2.6 小结
习题2
第3章 启动和关闭AIX系统
3.1 系统引导概述
3.1.1 一般的引导过程
3.1.2 硬件检测过程(BIST和POST)
3.1.3 系统的引导模式
3.1.4 PCI系统的引导选项
3.2 启动维护模式
3.2.1 启动MCA机器的维护模式
3.2.2 启动独立诊断模式
3.2.3 启动在线诊断模式
3.3 多用户模式的启动过程
3.3.1 ROS内核初始化阶段
3.3.2 基本设备配置阶段
3.3.3 rc.boot第2个引导阶段
3.3.4 rc.boot第3个引导阶段
3.3.5 uptime命令
3.4 RAM文件系统
3.5 系统初始化进程init
3.5.1 系统的运行级别
3.5.2 init命令格式
3.5.3 改变系统的运行级别
3.5.4 让init进程重读/etc/inittab文件
3.6 /etc/inittab文件
3.6.1 中/etc/inittab文件的格式
3.6.2 记录在/etc/inittab文件中的顺序
3.6.3 编辑/etc/inittab文件
3.7 系统管理维护(SMS)
3.7.1 显示浏览错误日志
3.7.2 设置从远程引导系统的参数
3.7.3 SCSI工具
3.7.4 选择系统控制台
3.7.5 多引导选择
3.7.6 选择语言
3.8 处理启动过程中的问题
3.8.1 bootlist命令
3.8.2 如何进入不能启动系统的rootvg
3.8.3 alog命令
3.9 停止操作系统运行
3.9.1 安全关闭系统
3.9.2 在紧急情况下停止系统运行
3.9.3 重新启动操作系统
3.9.4 关闭系统到单用户模式
3.9.5 关闭系统时记录日志
3.10 小结
习题3
第4章 系统管理工具SMIT
4.1 SMIT用户界面
4.1.1 功能分类
4.1.2 字符方式下用户界面的构成
4.1.3 图形方式下用户界面的构成
4.2 SMIT中的快捷键和符号含义
4.2.1 对话屏幕中的符号
4.2.2 Smit中的快捷键
4.3 SMIT命令
4.3.1 smit.script和smit.log文件
4.3.2 SMIT的快捷路径(FastPath)
4.3.3 SMIT的命令行参数
4.4 小结
习题4
第5章 对象数据库管理器(ODM)
5.1 ODM概述
5.1.1 ODM的构成
5.1.2 ODM负责的数据
5.1.3 ODM数据库文件
5.1.4 对象类
5.2 系统定义对象类的结构
5.2.1 软件重要产品数据库
5.2.2 预定义设备
5.2.3 预定义属性
5.2.4 用户定义设备
5.2.5 用户定义属性
5.2.6 其他设备对象类
5.2.7 AIX 5L中增加的新对象类
5.3 ODM命令
5.3.1 odmget命令
5.3.2 odmdelete命令
5.3.3 odmadd命令
5.3.4 odmchange命令
5.3.5 odmshow命令
5.3.6 odmdrop命令
5.3.7 odmcreate命令
5.4 通过管理ODM来修改属性值
5.4.1 用ODMchange命令修改属性值
5.4.2 通过删除、添加对象修改属性值
5.5 向ODM中添加一个新设备
5.6 小结
习题5
第6章 用户和安全的管理
6.1 用户和组
6.1.1 登录系统
6.1.2 /etc/motd文件
6.1.3 用户(User)
6.1.4 组(Group)
6.1.5 组的分类
6.1.6 用户的分类
6.2 用户管理相关的文件
6.2.1 /etc/passwd文件
6.2.2 /etc/security/passwd文件
6.2.3 /etc/security/user文件
6.2.4 /etc/group文件
6.2.5 /etc/security/group文件
6.2.6 /usr/lib/security/mkuser.default文件
6.2.7 /etc/security/login.cfg文件
6.2.8 /etc/security/environ文件
6.2.9 /etc/security/limits文件
6.2.10 /etc/security/lastlog文件
6.3 管理用户账号
6.3.1 创建新用户
6.3.2 显示和修改用户的属性
6.3.3 改变用户的登录Shell
6.3.4 修改用户的安全属性
6.3.5 删除用户
6.3.6 给用户账号加锁/解锁
6.3.7 重置某用户失败登录次数
6.3.8 阻止用户登录系统
6.4 组的管理
6.4.1 创建组
6.4.2 显示组的属性
6.4.3 修改组的属性
6.4.4 删除组
6.5 用户密码管理
6.5.1 用passwd命令修改用户密码
6.5.2 用pwdadm命令管理用户密码
6.5.3 用SMIT修改用户密码
6.5.4 密码修改注意事项
6.5.5 显示和修改用户密码属性
6.5.6 密码选择的原则
6.5.7 如何去掉root用户密码
6.6 用户的工作环境
6.6.1 用户登录过程
6.6.2 定制用户环境
6.6.3 /etc/profile文件
6.6.4 /etc/environment文件
6.6.5 $HOME/.profile文件
6.6.6 设置命令提示符
6.6.7 显示环境变量的内容
6.7 安全管理
6.7.1 安全管理的原则
6.7.2 系统的日志文件
6.7.3 who命令
6.7.4 登录AIX 5L系统时禁止显示用户名
6.8 小结
习题6
第7章 设备管理
7.1 设备的基本概念
7.1.1 设备的层次关系
7.1.2 逻辑设备文件
7.1.3 设备的状态
7.1.4 RS/6000和pSeries服务器的机器类型
7.1.5 设备的位置编号(Location Code)
7.1.6 AIX 5L不再支持的硬件设备
7.2 显示硬件设备及其属性
7.2.1 使用lsdev命令显示设备列表
7.2.2 使用lsattr命令显示设备的属性
7.2.3 用lscfg命令显示配置
7.2.4 使用SMIT工具显示设备
7.2.5 显示系统配置信息
7.3 配置新设备
7.3.1 配置管理器——cfgmgr命令
7.3.2 用mkdev命令配置设备
7.3.3 一般设备的安装
7.3.4 配置可热插拔的PCI设备
7.3.5 配置ISA设备
7.3.6 添加一个终端设备
7.4 修改设备属性及删除一个设备
7.4.1 使用chdev命令修改设备属性
7.4.2 使用rmdev命令删除设备
7.4.3 使用SMIT工具修改设备属性及删除设备
7.5 多路径I/O(MPIO)
7.5.1 MPIO设备驱动程序概述
7.5.2 MPIO的概念
7.5.3 检测一个具有MPIO能力的设备
7.5.4 用lspath命令显示路径的信息
7.5.5 用mkpath命令定义一条新路径
7.5.6 用chpath命令修改路径的状态和属性
7.5.7 用rmpath命令反配置或反定义路径
7.5.8 管理MPIO设备
7.6 小结
习题7
第8章 存储管理
8.1 存储管理的概述
8.1.1 基本概念
8.1.2 存储结构
8.1.3 逻辑卷管理器
8.1.4 LVM的配置数据
8.1.5 磁盘Quorum
8.1.6 磁盘镜像(Mirroring)
8.1.7 逻辑存储管理的限制
8.2 物理卷
8.2.1 物理卷区域的分布
8.2.2 向系统中添加一块硬盘
8.2.3 修改物理卷的属性
8.2.4 显示物理卷的信息
8.2.5 删除物理卷
8.2.6 迁移物理卷上的内容
8.3 卷组
8.3.1 创建卷组
8.3.2 显示卷组的信息
8.3.3 修改卷组的属性
8.3.4 设置卷组的(hot spare热备份)特性
8.3.5 向一卷组中添加物理卷
8.3.6 从卷组中删除一个物理卷
8.3.7 激活/停用一个卷组
8.3.8 导入、导出一个卷组
8.3.9 重新分配卷组中的物理分区
8.3.10 用syncvg命令同步卷组
8.3.11 用redefinevg命令在ODM中重新定义卷组
8.3.12 用recreatevg命令重新创建卷组
8.3.13 用mirrorvg命令镜像一个卷组
8.3.14 镜像卷组的快照(Snapshot)
8.4 逻辑卷
8.4.1 计算逻辑卷的大小
8.4.2 逻辑卷控制块(LVCB)
8.4.3 影响逻辑卷性能的策略
8.4.4 条带化技术
8.4.5 镜像写一致性
8.4.6 显示逻辑卷的信息
8.4.7 创建一个逻辑卷
8.4.8 删除一个逻辑卷
8.4.9 修改逻辑卷的属性
8.4.10 改变逻辑卷的大小
8.4.11 用cplv命令复制一个逻辑卷
8.4.12 添加一个逻辑卷的拷贝
8.3.13 分离逻辑卷的拷贝
8.4.14 同步或重建LVM信息
8.5 小结
习题8
第9章 文件系统
9.1 文件系统概述
9.1.1 文件系统概念
9.1.2 UNIX系统采用文件系统结构的原因
9.1.3 AIX 5L支持的文件系统类型
9.2 rootvg中的文件系统
9.2.1 根文件系统的结构
9.2.2 root文件系统的内容
9.2.3 /usr文件系统
9.2.4 /var文件系统
9.2.5 /proc文件系统
9.3 日志型文件系统(JFS)的结构
9.3.1 逻辑块(Logical block)
9.3.2 超级块(Superblock)
9.3.3 文件系统的碎片(Fragment)
9.3.4 每一个i节点拥有的字节数(nbpi)
9.3.5 分配位图(Allocation Bitmap)
9.3.6 分配组(Allocation Group)
9.3.7 JFS的限制
9.3.8 压缩的日志型文件系统
9.3.9 JFS日志(Log)
9.4 索引节点(Index Node)
9.4.1 索引节点(i节点)的结构
9.4.2 磁盘i节点和内核i节点
9.4.3 磁盘地址的格式
9.4.4 JFS的.indirect(间接地址块)问题
9.4.5 直接寻址(Direct Addressing)
9.4.6 单次间接寻址(Single Indirect Addressing)
9.4.7 二次间接寻址(Double Indirect Addressing)
9.4.8 允许巨型文件的文件系统寻址
9.5 增强的日志型文件系统(JFS2)
9.5.1 JFS2与JFS的区别
9.5.2 JFS2与JFS的兼容性
9.5.3 在支持64位内核的rootvg中使用JFS2
9.5.4 JFS2日志(Log)
9.5.5 JFS和JFS2类型的文件系统大小
9.6 创建文件系统
9.6.1 用crfs命令添加新文件系统
9.6.2 用mkfs命令在已存在的设备上建立文件系统
9.6.3 用SMIT直接添加JFS类型的文件系统
9.6.4 用SMIT直接添加JFS2类型的文件系统
9.6.5 在已存在的逻辑卷上创建文件系统
9.6.6 创建RAM disk文件系统
9.7 监视文件系统
9.7.1 /etc/filesystems文件
9.7.2 /etc/vfs文件
9.7.3 用lsfs命令显示文件系统的信息
9.7.4 显示系统中已安装的文件系统
9.7.5 用df命令检查文件系统空间的使用情况
9.7.6 用du命令显示文件的大小
9.8 安装/卸载文件系统
9.8.1 安装文件系统
9.8.2 自动装载文件系统
9.8.3 卸载文件系统
9.9 删除一个文件系统
9.9.1 用SMIT工具删除文件系统
9.9.2 用rmfs命令删除文件系统
9.10 改变一个文件系统的大小
9.10.1 用chfs命令增加文件系统的空间
9.10.2 用SMIT菜单增加文件系统空间
9.10.3 减小文件系统的空间
9.11 维护文件系统
9.11.1 用fsck命令维护检查文件系统
9.11.2 初始化JFS(JFS2)日志设备
9.11.3 文件系统空间维护
9.11.4 整理文件系统中的残片
9.12 解决文件系统中的故障
9.12.1 恢复超级块错误
9.12.2 无法卸载文件系统
9.12.3 无法删除文件系统
9.12.4 修复rootvg中的主要文件系统和日志
9.13 使用CDRFS和UDFS
9.13.1 创建、修改和删除CDRFS
9.13.2 cdromd进程
9.13.3 /etc/cdromd.conf文件
9.13.4 用于自动安装的命令
9.13.5 ISO格式CD-ROM的大写映射
9.14 小结
习题9
第10章 页面空间
10.1 页面空间概述
10.1.1 虚拟内存管理器(VMM)
10.1.2 使用页面空间的原因
10.1.3 页面空间的分配策略
10.1.4 页面空间的大小
10.1.5 页面空间的位置
10.2 显示页面空间的属性
10.3 添加一个页面空间
10.3.1 用SMIT创建一个页面空间
10.3.2 用mkps命令添加一个页面空间
10.3.3 用mklv命令添加一个页面空间
10.4 激活/关闭一个页面空间
10.4.1 激活(Active)页面空间
10.4.2 关闭(Deactive)页面空间
10.5 修改页面空间的属性
10.5.1 用chps命令修改页面空间的属性
10.5.2 用SMIT修改页面空间的属性
10.5.3 /etc/swapspaces文件
10.6 管理页面空间的大小
10.6.1 增加页面空间的大小
10.6.2 减小页面空间的大小
10.6.3 在AIX 5L之前的系统中减少hd6的大小
10.7 删除页面空间
10.8 小结
习题10
第11章 系统的备份与恢复
11.1 备份和恢复概述
11.1.1 备份类型
11.1.2 选择备份介质
11.1.3 备份/恢复的流程
11.2 简单的备份/恢复工具
11.2.1 tar命令
11.2.2 cpio命令
11.2.3 dd命令
11.2.4 flcopy命令
11.2.5 pax命令
11.3 使用磁带设备
11.3.1 使用tctl命令控制磁带驱动器
11.3.2 使用mt命令控制磁带驱动器
11.3.3 使用tcopy命令复制磁带
11.3.4 确定磁带的块大小
11.4 系统备份(备份rootvg)
11.4.1 系统备份概述
11.4.2 mksysb磁带的数据分布
11.4.3 准备系统备份工作
11.4.4 用mksysb命令备份 root卷组
11.4.5 用mkszfile命令保存系统的状态
11.4.6 在系统备份中不包含某些文件系统
11.4.7 用SMIT工具做一个系统备份磁带
11.4.8 在CD/DVD上创建mksysb备份
11.4.9 用mkcd命令在CD/DVD上做备份
11.4.10 用SMIT工具在CD/DVD创建rootvg的备份
11.4.11 创建一个通用备份CD/DVD
11.4.12 检验一个系统备份
11.4.13 备份裸逻辑卷
11.5 bosinst.data文件
11.5.1 bosinst.data文件的格式
11.5.2 control_flow节
11.5.3 target_disk_data节
11.5.4 locale节
11.5.5 large_dumplv节
11.5.6 dump节
11.6 image.data文件
11.6.1 image.data文件的格式
11.6.2 image_data节
11.6.3 logical_volume_policy节
11.6.4 ils_data节
11.6.5 vg_data节
11.6.6 source_disk_data节
11.6.7 lv_data节
11.6.8 fs_data节
11.6.9 post_install_data节
11.6.10 post_restvg节
11.7 恢复(安装)系统备份(恢复rootvg)
11.7.1 在源系统上恢复(安装)系统备份
11.7.2 克隆一个系统
11.7.3 从系统备份中恢复单个文件
11.8 备份/恢复用户卷组
11.8.1 用SMIT工具备份/恢复用户卷组
11.8.2 用savevg命令备份一个用户卷组
11.8.3 用restvg命令恢复一个用户卷组
11.9 用backup命令备份文件或文件系统
11.9.1 按文件名备份文件
11.9.2 按i节点备份文件系统
11.10 用restore命令恢复文件
11.10.1 restore命令的使用格式
11.10.2 restore命令的应用实例
11.11 小结
习题11
第12章 进程管理
12.1 进程概述
12.1.1 什么是进程
12.1.2 进程的调度状态
12.1.3 进程的特征
12.1.4 什么是线程
12.1.5 父进程和子进程
12.1.6 系统的进程体系
12.2 监视进程
12.2.1 ps命令的参数含义
12.2.2 显示当前终端上的进程
12.2.3 显示进程的详细状态
12.2.4 显示指定终端上或指定用户的进程
12.2.5 前台进程和后台进程
12.2.6 僵尸进程
12.2.7 显示核心进程
12.2.8 Daemon进程
12.2.9 显示线程
12.3 进程控制
12.3.1 创建进程
12.3.2 调整进程的优先级
12.3.3 杀死进程
12.4 使用AIX 5.2中的/proc文件系统
12.4.1 AIX 5.2对/proc文件系统的增强
12.4.2 proc系列命令(pTools)
12.5 AIX 5L中的core文件
12.5.1 core文件的命名
12.5.2 记录core dump的错误日志
12.5.3 使用snapcore命令收集core文件
12.5.4 使用check_core命令
12.6 小结
习题12
第13章 自动执行作业
13.1 作业控制
13.1.1 控制前后台作业
13.1.2 使用nohug命令
13.2 at命令
13.2.1 at命令格式
13.2.2 在at命令中指定时间
13.2.3 显示和删除at作业
13.2.4 控制用户使用at命令
13.3 batch命令
13.4 周期性地自动执行命令
13.4.1 cron进程
13.4.2 crontab文件
13.4.3 添加和修改cron作业
13.4.4 关于/usr/adm/cron目录下的文件
13.4.5 控制用户使用cron作业
13.4.6 cron日志
13.4.7 管理cron的事件类型
13.5 小结
习题13
第14章 系统资源控制器
14.1 资源控制器的组成系统
14.2 启动SRC
14.3 管理子系统
14.3.1 lssrc命令
14.3.2 startsrc命令
14.3.3 stopsrc命令
14.3.4 refresh命令
14.3.5 traceson命令和tracesoff命令
14.4 小结
习题14
第15章 CDE及图形界面管理
15.1 使用CDE桌面
15.1.1 登录CDE桌面
15.1.2 CDE的前台面板
15.1.3 工作区管理器
15.1.4 退出CDE桌面
15.2 CDE桌面工具
15.2.1 仿真终端
15.2.2 文本编辑器dtpad
15.2.3 文件管理器
15.2.4 样式管理器
15.2.5 帮助管理器
15.3 中文CDE环境
15.3.1 设置中文环境
15.3.2 在AIX中输入中文
15.4 维护和管理CDE环境
15.4.1 启动和停止AIX的CDE
15.4.2 CDE环境的文件集
15.4.3 CDE相关的重要文件
15.4.4 管理多个图形显示适配器及其分辨率
15.4.5 定制CDE登录画面
15.4.6 dtprofile文件
15.5 小结
习题15
第16章 软件安装与维护
16.1 软件产品的基本概念
16.1.1 软件产品的构成
16.1.2 软件产品的命名格式
16.1.3 软件的安装状态
16.1.4 软件的root,usr和share部分
16.1.5 软件修订包(FIX)
16.1.6 SMIT菜单的功能分类
16.2 安装和更新软件
16.2.1 用installp命令安装和更新软件
16.2.2 用SMIT工具安装软件
16.2.3 安装软件束(Bundle)
16.3 显示软件列表
16.3.1 显示软件产品信息的命令—lslpp
16.3.2 显示已经安装的软件
16.3.3 显示暂时应用而未确认提交的软件
16.3.4 显示软件安装历史
16.3.5 列示安装介质上的软件
16.3.6 查找某个文件或命令所对应的文件集
16.4 调整软件在系统中的状态
16.4.1 确认提交软件(Commit)
16.4.2 拒绝暂时应用的软件(Reject)
16.4.3 从系统中删除软件(Remove)
16.5 升级已安装的软件
16.5.1 检查当前系统中软件的维护级别
16.5.2 下载软件修订包
16.5.3 更新已安装的软件到最新的版本
16.5.4 用修订包更新软件
16.6 软件维护和实用工具
16.6.1 清除一个失败的安装
16.6.2 在硬盘上创建安装映像
16.6.3 修改软件安装映像的文件名
16.7 校验软件
16.7.1 lppchk命令
16.7.2 检查并更新文件大小信息
16.7.3 检验软件安装及其必需的部分
16.8 在Itanium平台上AIX 5L不支持的文件集
16.9 小结
习题16
第17章 TCP/IP网络管理
17.1 TCP/IP协议概述
17.1.1 TCP/IP与UNIX系统的历史
17.1.2 TCP/IP的体系结构
17.1.3 Internet地址
17.1.4 主机名
17.1.5 地址解析协议ARP
17.1.6 客户/服务器模型及端口
17.1.7 TCP/IP数据流程
17.2 配置TCP/IP网络
17.2.1 AIX系统支持的网络接口
17.2.2 配置TCP/IP网络的过程
17.2.3 配置网络适配器
17.2.4 配置网络接口
17.2.5 最小化配置网络(Minimum Configuration)
17.2.6 修改网络适配器属性
17.2.7 删除网络适配器
17.2.8 更多的TCP/IP配置(Further Configuration)
17.2.9 ping命令
17.3 用netstat命令显示网络状态
17.3.1 显示每个协议的活动Socket或路由表信息
17.3.2 显示网络数据结构的内容
17.3.3 显示全部通信子系统信息包的数量
17.3.4 显示网络缓冲区的统计信息
17.3.5 显示数据连接提供者接口的统计信息
17.3.6 清除相关的统计信息
17.4 ifconfig命令
17.4.1 ifconfig命令的用法
17.4.2 显示网络接口的状态信息
17.4.3 激活或关闭一个网络接口
17.4.4 给一个网络接口添加一个附加的IP地址
17.4.5 删除一个网络接口的网络地址
17.4.6 从网络接口列表中删除一个接口
17.4.7 修改网络接口的MTU大小
17.5 启动和关闭TCP/IP网络
17.5.1 TCP/IP网络启动的过程
17.5.2 TCP/IP守候进程
17.5.3 停止TCP/IP守候进程
17.5.4 启动TCP/IP守候进程
17.6 Internet服务管理进程inetd
17.6.1 启动和重新启动inetd守候进程
17.6.2 inetd管理的子服务器
17.6.3 /etc/inetd.conf文件
17.6.4 停止inetd守候进程
17.7 主机名解析
17.7.1 /etc/resolv.conf文件
17.7.2 有关/etc/resolv.conf文件的问题
17.7.3 nslookup命令
17.8 网络路由
17.8.1 添加网络路由
17.8.2 IP转发
17.9 向远程主机登录
17.9.1 telnet命令
17.9.2 rlogin命令
17.9.3 伪终端(Pseudo Terminal)
17.10 Internet上的文件传输
17.10.1 使用ftp命令传输文件
17.10.2 自动登录执行ftp子命令
17.10.3 拒绝使用FTP的用户
17.10.4 匿名FTP访问
17.10.5 FTP日志
17.10.6 TFTP命令
17.11 远程命令的执行
17.12 信任主机和信任用户
17.12.1 信任主机文件/etc/hosts.equiv
17.12.2 信任用户文件 $HOME/.rhosts
17.12.3 信任验证机制的工作过程
17.12.4 远程执行Shell命令(rsh)
17.12.5 远程文件复制命令rcp
17.12.6 网络安全
17.13 小结
习题17
第18章 网络文件系统(NFS)
18.1 网络文件系统概述
18.1.1 分布式文件系统
18.1.2 NFS基本概念
18.1.3 NFS网络协议
18.1.4 远程过程调用(RPC)
18.1.5 外部数据表示(XDR)
18.1.6 无状态(Stateless)
18.2 NFS守候进程
18.2.1 NFS服务器和客户机上的守候进程
18.2.2 portmap守候进程
18.2.3 rpc.mountd守候进程
18.2.4 biod和nfsd守候进程
18.2.5 lockd和statd守候进程
18.2.6 启动和关闭NFS服务
18.3 配置NFS服务器
18.3.1 用SMIT工具导出一个NFS目录
18.3.2 编辑/etc/exports文件来导出一个NFS目录
18.3.3 执行exportfs命令
18.3.4 /etc/rmtab文件
18.3.5 取消导出的目录
18.4 在客户机上安装NFS目录
18.4.1 预定义安装一个NFS目录
18.4.2 用mount命令直接安装一个NFS目录
18.4.3 卸载一个已安装的NFS目录
18.5 在客户机上自动安装NFS目录
18.5.1 使用间接映射
18.5.2 使用直接映射
18.5.3 使用Auto.master映射
18.6 NFS问题诊断
18.6.1 确定NFS问题的检查列表
18.6.2 检查网络连接
18.6.3 NFS错误信息
18.7 小结
习题18
第19章 IBM Linux管理
19.1 AIX和Linux的关系
19.1.1 Linux操作系统的概述
19.1.2 IBM发展Linux的战略
19.1.3 在pSeries上AIX和Linux的一体化
19.1.4 pSeries 和 RS/6000对Linux的支持情况
19.2 Linux应用程序的AIX工具箱
19.2.1 Toolbox的概述
19.2.2 Toolbox的目录结构
19.2.3 Toolbox的RPM格式
19.2.4 Toolbox的构成
19.2.5 安装Toolbox的系统要求
19.3 安装RPM格式的软件包
19.3.1 安装方法
19.3.2 安装rpm.rte软件包
19.3.3 在命令行使用rpm命令
19.3.4 使用GnomeRPM
19.3.5 使用KPackage
19.3.6 用geninstall命令安装软件包
19.4 在pSeries和RS/6000上运行Linux
19.4.1 概述
19.4.2 在桌边型的pSeries上安装Linux
19.4.3 在无图形适配器的机器上安装Linux
19.4.4 在pSeries(p690 - Regatta)的LPAR中安装Linux
19.4.5 引导配置和内核重编译
19.5 小结
习题19
第20章 系统性能调优
20.1 系统性能概述
20.2 使用topas命令监视系统
20.2.1 topas命令的用法
20.2.2 topas监视画面
20.3 使用sar命令监视系统性能
20.3.1 sar命令的使用参数
20.3.2 自动采集系统数据
20.3.3 分析CPU的活动
20.3.4 统计文件的读/写操作
20.3.5 统计系统调用
20.3.6 统计块设备活动
20.3.7 统计队列活动
20.3.8 统计页面调度的活动
20.3.9 统计系统表的使用情况
20.3.10 统计TTY设备的活动情况
20.3.11 统计缓冲区的使用情况
20.3.12 统计内核进程的活动
20.3.13 统计消息和信号量的活动
20.3.14 统计系统交换活动
20.4 使用vmstat命令监控CPU和内存
20.4.1 vmstat命令的运用
20.4.2 页面调度活动的分析
20.4.3 CPU统计数据的分析
20.4.4 内存统计数据的分析
20.4.5 页面调度事件的统计
20.5 使用iostat命令监控I/O
20.5.1 磁盘I/O历史数据
20.5.2 TTY和CPU的使用报告
20.5.3 磁盘I/O的统计报告
20.6 调整系统性能
20.6.1 vmtune命令的用法
20.6.2 虚拟内存页面调整
20.6.3 调整顺序访问文件的性能
20.6.4 调整异步磁盘I/O
20.6.5 调整VMM后台写性能
20.6.6 磁盘I/O Pacing
20.7 网络性能分析
20.7.1 网络数据流程
20.7.2 调整适配器的传送队列和接收队列
20.7.3 可调整的系统参数
20.7.4 用traceroute跟踪路由
20.7.5 用netstat监视网络性能
20.7.6 使用netpmon命令
20.7.7 用no命令调整网络参数
20.8 小结
习题20
第21章 故障诊断与处理
21.1 故障诊断概述
21.1.1 预防错误或故障的发生
21.1.2 确定错误或故障的过程
21.2 错误日志
21.2.1 错误日志概述
21.2.2 错误日志子系统的处理流程
21.2.3 错误日志文件处理
21.2.4 错误日志进程errdemon
21.2.5 errpt命令的使用格式
21.2.6 显示错误日志的摘要
21.2.7 显示错误日志的详细内容
21.2.8 以ASCII方式显示原始的错误日志
21.2.9 显示错误日志的例子
21.2.10 用errclear命令清除错误日志记录
21.3 执行诊断程序
21.3.1 诊断技巧
21.3.2 理解错误日志
21.3.3 设备的物理位置编号
21.3.4 诊断硬件设备的方法
21.3.5 在并发模式下诊断硬件设备
21.4 syslogd进程
21.4.1 syslogd命令的用法
21.4.2 syslogd的配置文件
21.5 系统dump
21.5.1 系统dump概述
21.5.2 在系统引导时保存一个系统dump
21.5.3 配置和管理dump设备
21.5.4 用dumpcheck命令检查dump设备
21.5.5 由系统发起dump
21.5.6 由用户发起dump
21.5.7 检测系统挂起
21.5.8 检验一个系统dump
21.5.9 收集dump及相关的信息
21.6 小结
习题21
第22章 动态逻辑分区(LPAR)
22.1 逻辑分区(LPAR)的概述
22.1.1 逻辑分区的概念
22.1.2 为什么要对服务器进行分区
22.1.3 几种分区的实现
22.1.4 支持分区能力的pSeries服务器型号
22.1.5 IBM pSeries的HMC
22.1.6 分区的隔离和安全问题
22.1.7 分区配置文件和系统配置文件
22.1.8 关于内存的四个术语
22.1.9 三种可分配的资源
22.1.10 动态逻辑分区的实现
22.2 支持分区功能的系统组件
22.2.1 硬件组件
22.2.2 固件(Firmware)
22.2.3 操作系统
22.3 AIX DLPAR框架结构
22.3.1 考虑DLPAR操作的时间因素
22.3.2 一个DLPAR操作的流程
22.3.3 动态配置CPU和内存的流程
22.3.4 动态地添加和删除一个I/O插槽
22.3.5 DLPAR-safe和DLPAR-aware应用程序
22.3.6 把DLPAR操作集成到应用程序中
22.3.7 基于脚本的DLPAR事件处理
22.4 DLPAR脚本的子命令
22.4.1 scriptinfo子命令
22.4.2 register子命令
22.4.3 usage子命令
22.4.4 checkrelease子命令
22.4.5 prerelease子命令
22.4.6 postrelease子命令
22.4.7 undoprerelease子命令
22.4.8 checkacquire子命令
22.4.9 preacquire子命令
22.4.10 postacquire子命令
22.4.11 undopreacquire子命令
22.5 管理DLPAR脚本
22.5.1 列示已注册的DLPAR脚本
22.5.2 注册一个DLPAR脚本
22.5.3 卸载一个已注册的DLPAR脚本
22.5.4 修改脚本的安装路径
22.5.5 drmgr命令行参数
22.5.6 DLPAR 脚本的输出实例
22.6 硬件管理控制台(HMC)
22.6.1 登录和退出HMC系统
22.6.2 HMC图形用户界面
22.6.3 HMC上的用户管理
22.7 连接HMC的方式
22.7.1 连接和断开被管理的服务器
22.7.2 串行连接的选择
22.7.3 远程连接的选择
22.7.4 虚拟终端窗口
22.8 对支持分区功能的pSeries服务器的基本操作
22.8.1 服务器的管理
22.8.2 查看被管理服务器的属性
22.8.3 给被管理服务器加电
22.8.4 关闭被管理服务器的电源
22.8.5 用HMC操作具有分区功能的pSeries服务器
22.8.6 创建和删除逻辑分区
22.8.7 管理分区配置文件
22.8.8 激活逻辑分区
22.8.9 复位一个分区中的操作系统
22.8.10 创建系统配置文件
22.9 动态逻辑分区的操作
22.9.1 动态地给一个分区添加资源
22.9.2 在分区之间动态地搬移资源
22.9.3 动态地从一个分区中删除资源
22.10 相似逻辑分区(ALPAR)
22.10.1 创建相似逻辑分区
22.10.2 管理相似逻辑分区中的资源
22.10.3 删除所有的相似逻辑分区
22.11 小结
习题22
附录A 专有名词对照表
附录B RS/6000及pSeries服务器的操作控制面板
附录C RS/6000及pSeries服务器的机房环境要求
附录D 答案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