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

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

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

定 价:¥19.00

作 者: 沙莲香[等]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丛编项: 社会学家访谈丛书 4 社会学家的沉思
标 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1460394 出版时间: 1998-09-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381 字数:  

内容简介

  面对世纪转折,与学者名流对话;站在科学与文化前沿,聆听深邃智慧之音。本书论述了对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

作者简介

暂缺《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
   沙莲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心理学家)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世纪之交的反思:如何认识中国人——怎样看待中国人
    的民族性——忠恕·中庸·务实:中国人的民族心理结构
    ——百年回顾:农民群体意识的积淀——知识分子群体
    意识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改革开放:中国一场观念更
    新的革命——中国的变革为什么从农民开始——文人经
    商:知识分子的观念变革——国民素质:中国人民族精
    神的再造
   周运清(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中国社会学与住宅社会学研究
    专家)
    世界化:东西融通的未来文明
    20世纪的启示:世界化的潮流——文明中心主义是一
    柄双刃剑:西方的“文明冲突论”和汉语圈的“新保守
    主义”——遏制非西方文明的机会还剩多少——如何为
    世界化开辟道路——西方文明:没有得到全面而充分的
    发展——西方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全方位影响——人类文
    明的未来:走向共同的全面发展
    王雅林(哈尔滨工业大学社会学教授,生活方式研究专家)
    “换一种活法”:中国社会生活方式与现代化
    应时代之运而生的理论课题——给生活方式正一下
    “位”——寻求“生活美”:中国社会生活方式建构的目
    标模式——营造“发展美”:中国现代化的超越和挑战
    ——市场“双刃剑”下的洗礼——走进“比特世界”——
    21世纪的中国与世界
   周 星(北京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后 社会人类学
    者)
    从族际角度理解多民族的中国社会与文化
    研究中国社会的视角:族际社会——多民族的社会结构
    中的“地方性”——地方族际社会:一个很有价值的观
    点——中国社会里文化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中国社会
    的多重认同——异文化的误解——类人之类:一个人类
    学者应具备的品质——如何看待政府扮演的角色——能
    否学以致用
   叶南客(江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青年社会学家)
    人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核心
    人的现代化:中国现代化的核心——人的现代化与社会
    现代化的互动性——人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生
    活质量的提高与人的现代化——素质立国——文化转型
    与人的现代化——社会主义人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新
    人的关系——人的现代化的目标与指标——“人的质
    量”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工程
    —— 人的现代化是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中
    国人走向现代文明的三大工程
   石秀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社会心理研究专家)
    人性假定与社会制度设计
    人性是什么——马克思、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的人
    性假定和社会制度设计——一人性假定与社会制度设计间
    有关联吗——人性假定与资本主义制度设计:利己的理
    性人——资本主义社会所依赖的人性假定的偏差——人
    性假定与社会主义制度设计:为公的混合人——对社会
    主义制度设计所依赖的人性假定的检讨——不同社会制
    度下的人性差异有那么大吗——中国的改革为什么是
    “摸着石头过河”
   罗红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文化人类学研究专
    家)
    实然与释然:文化人类学 “解释”社会的双重变奏
    知识谱系中的两位巨子——普遍性规则与处世哲学——
    列维·斯特劳斯:二元对立——希迪厄:存在条件——
    “存在”于归属关系中的区分——“经济资本”与“文
    化资本’——社会主体在相互关系中定位——被分类的
    分类者:第三秩序的形成——“存在”于对立统一关系
    中的分类——文化人类学的基本命题——“知”的远近
    法——研究的问题意识——方法论——要证明的理论
    ——与理论相关的研究态度——历史观——对科学的思
    考——知识共同体:架设文化“对话”的桥梁——人类
    学的“解释”与社会学的“解释”
   邵道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社会心理学研究家)
    国民心态危机:六大病态的社会心理
    什么是病态社会心理——物欲化倾向:重物质,轻精神
    ——粗俗化倾向:向原始的、本能的方向的复归——冷
    漠化倾向:灵魂的瘫痪——躁动化倾向:情绪化和非理
    性——无责任化倾向: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浮
    夸虚假化倾向:经济功利性取向——面对现实社会存在
    的六大病态社会心理 我们该怎么力
   翟学伟(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社会心理学家)
    中国人:脸面类型、关系构成与群体意识
    国民性与中国人的“面子”——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提出
    ——“面子”:不想还好一想就糊涂——“脸”和“面子”的
    区分——什么是“爱面子”而“不要脸”——“脸”“面”的
    同质性——“关系,,对“脸面”同质性的影响——做戏:
    “脸面”异质性的体现——从“脸面”四分图看做人类
    型——儒家思想与做人成败——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报”:中国人的社会交
    换——“摆平”:人情网中的和谐与冲突——中国人的
    群体意识与行为取向——从家庭结构看群体意识——群
    体中各个体的行为策略——一“三个和尚没水吃”——中
    国人“窝里斗”吗——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取向
   张继焦(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博士 社会人类学学者)
    市场化中的非正式制度
    为何选择“非正式制度”来研究——规范研究应有充足
    的理论准备——研究“非正式制度”的分析框架——从
    社会结构角度看“非正式制度”——从制度变迁角度看
    “非正式制度”——几个主要的基本概念——社会科学
    研究离不开实地调查——案例分析:非正式制度的特征
    与功能——交易成本与家庭经济——非正式的“金融制
    度”——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制度变迁——地方性规划与
    土地制度变迁——乡镇企业:不规范的产权制度——寻
    根经济人缘环境与海外投资——改革之路:从琼海市看
    中国——关于非正式制度的主要学术观点
   张其仔(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博士 经济社会学研究学者)
    社会资本与资源的网络化配置
    中国为什么可以走渐进式道路:经济学的解释——不同
    于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的表现
    形式:社会网络——网络交换的逻辑——网络交换的价
    格——中国人的关系取向——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重
    合:组织的网络化与资源的网络化配置——农村改革为
    什么成功——国家与村庄的冲突:一个没有摆脱的循环
    ——家庭主义的限制——社会信任与民间传统——社会
    记忆力的创建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