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风俗习惯吃在民国

吃在民国

吃在民国

定 价:¥22.00

作 者: 王晓华著;孙晋云,王晓华主编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丛编项: 吃喝玩乐在民国
标 签: 饮食

ISBN: 9787539920856 出版时间: 2004-05-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3cm 页数: 151 字数:  

内容简介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谭延闿尤爱吃鱼翅,几成一癖。胡汉民知道他的爱好,请其吃饭时,特地安排鱼翅走在其他菜的后面,还故意说鱼翅不好吃,味同嚼蜡。谭延急得抓耳挠腮,只得央求道:“如蒙不弃,请赐嚼蜡如何?”蒋介石喜欢楼外楼的西湖醋鱼、汪精卫爱吃马祥兴的“美人肝”、张学良独钟红烧肉、陈果夫创下天下第一菜……在文人墨客中,鲁迅、林语堂、郁达夫、胡适等,都是吃家,而徐悲鸿更是语出惊人,他说:“鱼是我的命,螃蟹是我的冤家,见了冤家就不要命!”正因为民国时期有林林总总的美食,就有众多的笑傲食林的美食家和各色各样的故事。

作者简介

暂缺《吃在民国》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1 孔子曰:“食不大厌精,脍不厌细。”中国人是善吃的民族。天上飞的,飞机不吃,四条腿的,板凳不吃。不管是五谷杂粮还是山珍海味,中国人什么都能吃,什么都敢吃。中华民族是善吃的民族。拼死吃河豚。为了吃,连性命都可以不顾。
2 清代已形成各地有代表性的菜系。《清稗类钞》说:肴馔之有特色者,为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苏州、镇江、扬州、淮安。
3 清代的烹饪理论水平相当高。其中有两位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林语堂提到的李渔和袁枚。李渔是著名的戏剧家,自謵“于饮食美,无一物不能言之”,有《闲情偶寄·饮馔部》存世;袁枚自称好味,有《随园食单》流传。两部著作都是不朽的食谱。
4 清代的满汉全席,可以说是集满汉菜肴之大成,就是一道吃的风景线。满汉全席共有五份,包括大菜五十六种,现在已经没有几个饭店能做了,别说是做,可能你连听都没有听过,让你见识一下庐山真面目。
5 慈禧太后每餐有上百道美味佳肴,一个老太婆,猫一样的胃口,吃饭只是例行公事,心情好的时候,只尝太监拣给的几个菜,其余的只是摆设而已;心情郁闷的时候,满桌山珍海鲜,连眼皮也懒得抬,看都不看。
6 清代的一些名菜,是以当时名人得名的,就像现在有些餐馆,假毛泽东之名推出“毛家菜谱”一样。清代因名人而得名的菜肴有“左家面”、“李鸿章杂碎”、“宫保鸡丁”、“汤公馆菜”等。
7 清朝人戴着“兜兜”,面前放着高脚杯,一手拿叉,一手拿刀,笨拙地开始吃西餐,这叫做开洋荤。中国人开始是拒绝这些洋玩意的,渐渐上瘾,成为一种时尚; 还有一些人,喜欢嘴里咬着牙签,装出一副吃了西餐的模样。
8 民国了、共和了,标榜民主、平等。宫延菜的独有性、尊贵性暗淡了,皇宫和王公贵族、大官僚的御厨、名厨们流散民间,下海开起饭庄,将宫延的菜谱传入平常百姓人家,极大地刺激、丰富了民国社会的饮食文化。
9 民国年间,人们吃的口味开始趋向多样化,官僚贵族饮食日趋平民化。民国饮食业发展的显著特点是:由于地域特点,五大菜系逐渐形成,各区域间饮食业的交流更加频繁,并将菜系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峰。
10 民国初年,京城里有“二谭”的口头禅:戏腔无人不学谭,吃家无口不夸谭。后一个“谭”,指的是谭祖任,字篆青,他独创的谭家菜,当时在京城名闻遐迩,独占鳌头,被誉为家庭风味的貴府菜。
11 倒驴不倒架,民国的太阳虽然笼罩着紫禁城,皇帝与太后出不了高高的红墙,但在大内之中,还是保持着皇家的威风和派头。钟鸣鼎食的礼节没有了,但隆裕太后每餐的菜肴还维持在百样左右,小皇帝溥仪按例一顿也有三十多个菜。
12 北洋大总统袁世凯,吃饭保持着河南家乡特色,钟鸣鼎食,却只喝面糊汤,吃大馒头,大鱼大肉,鼻涕口水都流到菜里,吃鸭子是他的一绝。他用象牙筷子把鸭皮一掀,一转两转,就把鸭皮卷下一大块来,然后放入口中。
13 孙中山早年在欧洲游历,他对比中餐和西餐,认识中国饮食文化世界第一。他在其撰写的《建国方略》中,对中国的烹调艺术大加称赞,说:“烹调之本于文明而生……中国烹调之术之妙,亦足以表明进化之深也。我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14 谭延闿的曹厨子善烧鱼翅,于是做了“鱼翅副官”,主貴仆荣,相得益彰。“组安豆腐”、“红烧鱼翅”等一道道名菜,随着人气而旺,脍灸人口。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有美食家谭延闿然后才有名厨曹荩臣,没有名人,就没有名菜。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