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社会学视野中的课程研究:领域概述
第一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功用
一、课程社会学研究与课程理论
二、课程社会学研究与课程决策
三、课程社会学研究与课程实践
第二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一、课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时间性区分”
二、课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空间性区分”
第三节 课程社会学研究的方式
一、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视角
二、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课程社会学研究的基本路径
四、课程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五、课程研究的学科方式比较
第二章 知识的控制与分等:课程结构的社会学研究
第一节 课程门类的分析
一、从课程发展主体看
二、从课程类型看
第二节 学科结构的分析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学科结构的变化
二、当代学校课程中学科构成的新特征
第三节 学科知识结构的分析
一、“主题”的构成
二、“人物”的分布
三、“知识量”的分配
结语:知识的控制与分等--“课程结构”的社会学释义
第三章 价值的定位与架构:课程标准的社会学研究
第一节 课程标准的社会形成
一、价值的失谐与应对:课程标准编订的缘由
二、价值的偏越与规限:课程标准成形的机制
第二节 课程标准的文化差异:比较分析
一、“法定的”学生“品德”与“品德教育”
二、学生认识“社会”的“知识法规”
结语:价值的定位与架构--“课程标准”的社会学释义
第四章 观念的吻应与偏离:课程内容的社会学研究
第一节 课程内容与社会控制
一、教育与控制的内在关联
二、不同学科课程内容的社会控制意涵
三、思想性内容与社会控制
四、工具性内容与社会控制
五、情意性内容与社会控制
第二节 课程内容与社会差异
一、视域的分歧
二、社会角色的呈现
第三节 课程内容的社会文化阐释
一、教科书中的文化构成
二、教科书中的童话世界:一个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第四节 课程内容的话语策略
一、教科书话语呈现的蒙太奇
二、修辞:作为一种话语转化策略
结语:观念的吻应与偏离--“课程内容”的社会学释义
第五章 意义的生成与变型:课堂授受的社会学研究
第一节 课程授受的“麦当劳”化
一、课程授受中的“效率至上”
二、课程授受中的“数目化管理”
三、课程授受中的“预测与意外”
四、课程授受中的“控制与失控”
第二节 课程传授中的意义产生
一、叙述语言的日常化
二、人物形象的市民化
三、“师定文化”的民俗化
四、社会运动的戏剧化
第三节 课程接受中的意义生产
一、教学叙述
二、管理叙述
三、教师视界
四、学生阐释
第四节 从断裂到延续,从授受到对话:一个乌托邦吗?
结语:意义的生成与变型--“课程授受”的社会学释义
第六章 目标的认定与监控:课程评价的社会学研究
第一节 社会学视野中的课程评价
一、课程评价是对“法定知识”的确认
二、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施活动的监控
三、课程评价是对社会控制达成程度的认定
第二节 统摄与驱动:教科书评审的社会学研究
一、教科书管理概观
二、职责与权力
三、意志与利益
四、权威与分等
五、社会控制:统摄与驱动
第三节 规范与监控:教学评价的社会学研究
一、标准与价值
二、规范与认同
三、监控与调适
四、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技术
第四节 认定与选拔:考试的社会学研究
第七章 西方课程社会学研究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