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生活时尚旅游异国风情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

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

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

定 价:¥21.00

作 者: (英)V.S.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著;李永平译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丛编项: 文化生活译丛 印度三部曲
标 签: 其他小说

ISBN: 9787108018069 出版时间: 2003-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1cm 页数: 405 字数:  

内容简介

  “运输准证!运输准证!” 我走进一条长长的走廊,看见那儿聚集一群锡克教徒。他们是货车司机。 “洋酒准证!洋酒准证!” 好不容易,我终于找到了这间办公室。它坐落在底层一间低矮的长方形房舍,躲开天上那一轮火热的日头,整间屋子阴阴暗暗的,就像伦敦城里的地窖,但四处弥漫着老旧纸张散发出的一股暖烘烘、灰扑扑的霉味——文件堆满各个角落:在那一排排直伸到灰色天花板的架子上、在办公桌和椅子里、在办事员和身穿咔叽制服的信差手中。那一叠叠卷宗被翻阅过无数次,皱巴巴、软趴趴的,几乎每一页都打起了折角,许多档案贴着早已褪色的粉红纸条,一样皱巴巴、软趴趴,上面标示着“速件”、“急件”或“立即办理’。在这一堆堆、一叠叠和一捆捆文件中,一群面无表情的办事员不分男女四处散坐着。他们拱起肩膀,垂着头,躲藏在办公桌上堆叠的卷宗后面,脸色显得十分苍白——印度人特有的那种苍白。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独自坐在房间角落一张办公桌后面,脸庞有点浮肿——我猜,大概是消化不良的缘故吧。别看他这副德性,若不是这位老先生坐镇在这间办公室,说不定,他手下那群办事员早就被堆积如山、无所不在的文件淹没了。 “运输准证?” 《薄伽梵歌》以一种近乎宣传的热忱,强力推广的种姓阶级制度,可被视为古代印度务实主义的一部分。它是古典印度的“生命”。如今,它已随着社会腐朽、僵化,而它的产物——上文所探讨的种姓阶级“功能”——变成厂它现在惟一拥有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清洁工人的欠缺效率和商人短视、无情的作风,又如何能避免呢?最近印度政府设立奖学金,奖励急公好义、见义勇为的青少年,却面临找不到候选人的窘境。孩子们都不敢让父母亲知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别人。但你不能因此一口咬定,印度人是懦弱的民族,不懂得欣赏见义勇为的美德。真正的原因是: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别人,是军人的“功能”,别人不应该越俎代庖,多管闲事。一个陌生人失足掉人河中,快被淹死了,在河岸上野餐的印度人会装作没看见,继续吃喝玩乐。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人都是一座孤岛,人人只为自己的“功能”负责,而功能是每个人和上帝之间的私人契约。实现一己的功能,就是实现《薄伽梵歌》所倡导的无私精神。这就是种姓阶级制度。毫无疑问,刚开始时,它是农业社会的一种有效的分工,但如今它却分隔“个人功能”和“社会义务”、分隔“职位”和“责任”。它变得欠缺效率,充满破坏性,它创造一种心态,阻挠所有的改革计划。它使印度人热爱演说,它使印度人耽溺在身段、姿态和象征性的行动中。喀什米尔天气凉爽,色彩缤纷:满田金黄的芥菜花、白雪皑皑绵延天际的群峰、顶头那一片蔚蓝的苍穹——在喀什米尔的天空中,我们又看到那一球球变幻莫测、仿佛在演戏的云朵儿。男人们身上裹着褐色手毯,伫立在迷濛晨雾中:头上戴着毡帽、遮住耳朵,打着赤脚的牧童出没在那一座座陡峭湿滑、乱石满布的山坡上。,卜逾我们亿卜齐宫镇(Qazigund)停车,打尖歇息。阳光下满镇尘土飞扬,巾场乱糟糟闹哄哄,沁凉的空气中四处弥漫着木炭、烟草、菜油、陈年垃圾和粪便的气味。铺着泥巴的屋顶上,野草丛生——我记得在我小时候阅读的《西印度读本》(West lndian Reader)中,有一则故事提到,一个愚蠢的寡妇把她家的母牛牵到屋顶上去。现在我终于明了,她为什么会这么做。一辆辆巴士载着一群群胡须染成红色的男子,朝南边开去。(刚才我们就是从那个方向进入这座城镇。)又有一辆巴士驶进城中,停下来。守候的群众纷纷拔起腿来,蜂拥上前,推推挤挤聚集在车窗前:车中一个满脸倦容、两眼布满血丝的男子伸出枯瘦的一只手,向大伙挥别。他和车中其他乘客一样,要去麦加朝圣。在这个群山环绕的山谷,礁岩密布、处处险滩、把湛蓝的海水转变成翠绿色的阿拉伯进香客港口——吉达港,显得多么遥远啊。城中那一间间炊烟缭绕的茅舍里,胡须浓密、眼睛淡灰色的锡克人——不久前他们还是喀什米尔的战士和统治者——坐在地板上煮东西。每一家小吃摊上都挂着花哨而醒目的招牌。笨重的白色杯子布满裂缝;桌子摆放在露天中,上面铺着格子花纹油布;桌下的地面早已经被吃客踩踏成烂泥巴了。这种特质,固然使英国人博得某些人的好感,但也招来另一些人的批评:英国人太虚伪。在这个时期,代表大英帝国的粉红色宛如痱子一般,在世界地图上迅速蔓延、扩张,英国神话也随着演变,就像—个发展中的语言。母音长度改变了,新的成分加入了,而字典的编纂总是跟不上变化的速度。预估的、随时可以调整的神话——辛普森餐馆的亚当斯牧师、在乌干达或印度操劳的帝国建立者——和现实之间,永远存在着一段差距。滑铁卢战役结束后很久,英国才出现一个军国主义时期——肇始于克里米亚战争,终结于英国在南非的挫败。直到大英帝国建立后,商人和行政人员作为帝国建立者的观念才产生,而我们的小说家吉卜林,却板起脸,一本正经地号召全世界的统治者,参与这项伟大的建设。这是清教徒搬演的一出戏。在“老家”英国,它创造了伦敦市斯特兰德街的辛普森餐馆。在印度,它创造了西姆拉城——英国殖民政府的夏都。在《守护者》(The guardians)一书中,菲立普·吴德鲁夫(Philip woodruff)告诉我们,那个时候聚集在西姆拉城的官员们“纷纷表态,假装对印度一无所知,刻意避免使用一个百分之百的英国人”。 印度人不愿正视他们的国家面临的困境,免得被他们看到的悲惨景况逼疯。这种心情我们能体谅。同样的,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印度人欠缺历史意识——有了历史意识,他们还能够继续蹲在古迹和废墟中,照常过他的日子吗?哪一个印度人能够抱着平常心,阅读他们国家最近一千年的历史,而不感到愤怒和痛苦呢?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人只好退缩到幻想中,躲藏在宿命论里。把人间的一切交给上天——好几所大学开设占星学的课程——然后站在一旁,抱着冷眼旁观的态度,眼睁睁看着世界其他国家日愈进步,心里安慰自己说,这一切我们早就经历过了,没啥了不起。飞机、电话和原子弹这类玩意儿,在古代印度就已经存在了——不信,你就翻开印度的史诗看一看吧。外科手术在古代印度是一门高度发展的医学——我手边有一份全国性大报,你翻翻看吧,上面有一篇报道证明我绝不是在吹嘘。印度的造船技术,是古代科技发展的巅峰。民主政治也是古代印度的一大成就,每一座村庄都是一个自治共和国,自给自足,井然有序;乡村议会有权惩罚犯罪的村民,把他吊死或砍掉他的手。今天,印度人的当务之急就是重建这个宁静祥和、宛如田园诗一般的古代印度。1962午,中央邦(Madhya Pradesh)率先推行“乡村自治”(Panchayati raj)。大伙兴高采烈,准备复兴古代印度光辉灿烂的文化;政客们兴致勃勃,谈论古代印度的刑法——看来,在印度的这个邦,犯罪的村民肯定会被乡村议会吊死或砍断双手。 18世纪的印度内政不修,乱成一团,引起列强凯觎。但在印度人眼中,情况并非如此。每一个印度人都会告诉你,英国人来临之前,印度非常富裕,工业发展正面临重大突破;曼锡在他那本书中说,那时每一座村庄都有一间学校,印度人对历史的诠释,几乎跟印度历史一样充满悲情;更让人感到沉痛的是,以往的脏乱又重现在今天的印度,这些年采,我们看到的是一片乱象:巴基斯坦脱离印度,独立建国;印度内部纷纷扰扰,为语言、宗教、种姓和行政区的划分,争吵不休。印度这个国家似乎永远需要一个征服者,担任仲裁人,摆平他们内部的纠纷。具有历史意识的民族,不会用这种方式处理他们的内部问题。这就是印度历史的悲哀:它欠缺成长和发展。这样的历史只告诉我们一件事:人类会一代一代活下去。在印度历史中,你看到一连串开始,却看不到终极的创造。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像印度那样适合接纳征服者,人类历史上也没有一个征服者,像英国那样受到欢迎。这桩美好的情缘,到底什么地方出了岔错呢?有人归咎于当年的兵变事件:有人说,白种女人来到印度后,英印关系就变质了。这可能都是原因。但是法国人,不管有没有白种女人陪伴在身边,对亲法的孟加拉人,肯定会采取不同于英国人的态度。我认为,问题的根源不在印度。而是在英国:在某一个时期(确切的时间很难判定)。英国人的情操和价值观忽然产生急遽的转变。吸引印度人的那个英国文明,被另一个英国文明所取代。情况非常混乱——伦敦市斯特兰德街辛普森餐馆为大英帝国培育的官员,从外貌上看来.跟更当斯牧师和汤姆·琼斯竟然颇为神似——这个时候许多印度人,从奥洛宾度到泰戈尔、尼赫鲁和周度里,都把心中的迷惑记录在他们的著作中。也许,直到现在我们才看清楚,英国殖民政府悖离过去的英国价值观,究竟有多彻底。英国殖民者拒绝融入印度社会。他们从不曾像蒙兀儿人那样宣称:如果地球上有乐园,它肯定就在这儿——就在印度。英国人统治印度,但同时却又对印度表示轻蔑和不屑。他们把英国投射到印度这个国家,印度人被迫退缩到民族主义中,而这种民族主义,最初看起来还是模仿英国人的。为了看清自己的面貌,为了以新的、征服者带来的价值标准衡量自己,印度人必须从自己的文化中跳脱出来。这是一种非常痛苦的自渎。事实上,刚开始的时候,只有在麦克斯·缪勒之流的欧洲人和其他外国学者——他们的著作被印度民族主义作家大量引述——帮助下,印度人才能够获得比较正面、令他们感到欣慰的自我评价。 ……

作者简介

  奈保尔爵士(SirVidiadharSurajprasadNaipaul,1932-),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32年出生于特里尼达岛上的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获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1953年取得学位后迁居伦敦,任职英国广播公司(BBC),1957年以《神秘按摩师》正式开始写作生涯。奈保尔的作品小说和游记为主,两者均获高度评价。代表作有:《比斯瓦先生的房子》、《河湾》、《印度三部曲》等。在成为诺贝尔奖得主之前,奈保尔已获无数荣誉,如英国最富声望的布克奖、毛姆小说奖、莱思纪念奖、霍桑登奖等。1993年,获颁第一届大卫·柯恩英国文学奖(DavidCohenBritishLiteratureAward),该奖旨在表扬“尚在人世的英国作家的一生成就”。1990年,奈保尔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

图书目录

    印度之旅序曲:申请一些证件
   第一部
    第一章 想像力停驻的地方
    第二章 阶级
    第三章 来自殖民地的人
    第四章 追求浪漫传奇的人
   第二部
    第五章 达尔湖中的娃娃屋
    第六章 中古城市
    第七章 进香
   第三部
    第八章 废墟狂想曲
    第九章 枕上的花环
    第十章 紧急状态
    第十一章 还乡记
   尾声:奔逃
   附录 奈保尔作品年表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