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修订本 共22册)

中国通史(修订本 共22册)

中国通史(修订本 共22册)

定 价:¥1060.00

作 者: 白寿彝总主编;王桧林,郭大钧,鲁振祥卷主编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国

ISBN: 9787208049970 出版时间: 1989-04-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2cm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通史》(全12卷)(共22册)这部历时二十年而最终完成的巨著,以其用马克思主义作理论指导的鲜明性,以其内容极为宏富、探讨几千年中国历史各方面问题所达到的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以其编撰体裁的重大创新和科学性、时代性,获得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积一代之智慧”的巨著 白先生主编的这部《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中政治、经济、民族、军事、学术文化各个方面,全书共12卷22册,约1400万字,堪称是本世纪最大的史学工程之一。白先生从70年代后期起就酝酿编写《中国通史》,他曾多次出国访问而很有感触,深感编纂一部内容宏富,与我们悠久的文明和大国的地位相称,具有高度科学性的《中国通史》的必要,并且冀望这部通史要表达出深刻的历史感和鲜明的时代感。1979年正式提出设想并开始启动。白先生倡议和主持的这一大型项目得到北京师范大学和全国许多兄弟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支持。一大批卓有成就、造诣高深的知名学者共襄盛举,他们之中有:王振铎、苏秉琦、徐喜辰、斯维至、杨钊、高敏、安作璋、何兹全、周一良、史念海、陈光崇、邓广铭、陈振、陈得芝、王毓铨、周远廉、章开沅、林增平、龚书铎、王桧林、邱汉生、刘家和、何绍庚等。由白先生和这些知名学者组成全书编委会,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担任了分卷主编,参加全书撰稿的学者共有 500余人。由白先生总揽全局,提出全书的总体设想和要求,并采取卓有成效的推动和组织措施,各分卷主编精心实施,有关的众多专家通力合作,终于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被学术界称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压轴之作”。 多卷本《中国通史》对于推动中国史学发展的重大意义,首先就在于它是集中了一代人智慧而成的巨著。王毓铨先生为《中国通史》的完成写有两句贺诗:“积一代之智慧,备百世之长编”。前一句,中肯地讲出这部巨著的时代意义,它汇聚了史学界一代人的智慧,是集体的认识水平和研究成果的结晶。后一句,中肯地讲出其深远影响,由于这部巨著凝聚了一代人的心血,多少年之后人们若要深入地研究或重新编著中国通史,这部书都是必备的参考和重要的依据。 荟萃了众多名家、数百位学者的智慧和心血的《中国通史》,的确因它集中了大量最新研究成果而为世人所瞩目。

作者简介

  白寿彝是河南省开封市人,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1925年至1927年,就读于上海文治大学和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1929年考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学习中国哲学史;1932年毕业后,陆续创办和主持了《晨星》、《伊斯兰》、《大河杂志》、《新儿童》、《云南清真铎报》、《益世报》、《边疆》等刊物,还协助顾颉刚先生主持文通书局编译所的编务工作;1938年至1949年,先后执教于广西桂林成达师范学校、云南大学,重庆中央大学、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7月,他同郭沫若、范文澜等创办了新中国史学会,并与同年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任历史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与侯外庐先生等筹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二所并兼任研究员,同时创办了《光明日报》的《历史教学》半月刊,与刘大年先生等发起创办了《历史研究》杂志;1971年起,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关怀下,开始主持《二十四史》的点校工作。改革开放后,他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校务委员会顾问、历史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史学史研究》主编等职,创建了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所和古籍研究所,并担任了两所的首任所长。白寿彝同志还担任过多种学术团体和社会组织的重要职务,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全国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民族史学会会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回民文化促进会副主任、中国回族学会名誉会长等。白寿彝同志是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第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法制委员会委员和国家民委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列席代表、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

图书目录

中国通史1:
第一章 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
第一节 关于中国民族史撰述的回顾
第二节 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分布现状
第三节 统一的多民族历史的编撰
第二章 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
第一节 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
第二节 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及其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 人的因素,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
第一节 作为直接生产者的人
第二节 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
第四章 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
第一节 生产关系
第二节 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第五章 国家和法
第一节 国家性质和政权形式
第二节 国家的职能
第三节 法
第六章 社会意识形态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的学说
第二节 中国哲学、社会政治学说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中国哲学、社会政治学说的特色
第七章 历史理论和历史文献
第一节 历史理论的探索
第二节 历史文献和历史文献学
第八章 史书体裁和历史文学
第一节 史书体裁的综合运用
第二节 多体裁配合、多层次地反映历史
第三节 历史文学
第九章 中国与世界
第一节 中国历史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史和世界史
附录一 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
附录二 新增少数民族自治地方
重印后记
中国通史2
中国通史3
中国通史4
中国通史5
中国通史6
中国通史7
中国通史8
中国通史9
中国通史10
中国通史11
中国通史12
中国通史13
中国通史14
中国通史15
中国通史16
中国通史17
中国通史18
中国通史19
中国通史20
中国通史21
中国通史22
【媒体评论】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