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通史曙庵文史杂著

曙庵文史杂著

曙庵文史杂著

定 价:¥23.00

作 者: 王树民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丛编项:
标 签: 文史

ISBN: 9787101015195 出版时间: 1997-08-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0cm 页数: 482 字数:  

内容简介

  片断:“夏”和“中国”——祖国古代的称号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很早时候就自称“夏”或“中国”。这两个名号由何而来?其涵义有没有发展变化?何时成为我国的专称名号?对于这几个问题,就管见所及,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在古史传说中,夏是最早的一个朝代。值得注意的是,夏已经以农业为经济基础,且有了城邦的形式,文化最高,影响最大,保持了几百年时间,因而被称为夏朝。《左传》定公四年称:“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姑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唐叔是西周时分封的晋国的始祖,他的封地在今山西南部汾水流域,而称做“夏墟”,可见古代的夏国就在这个地区。在黄河中上游,如禹都阳城,相传在今河南登封县;《汉书·地理志》陇西郡有大夏县,其地又有大夏河(即广通河,东流入洮水,非今之大夏河)。这些遗留的名号,足以说明古代夏文化的影响之大。谓“不敢怠业……修其训典”,正是保持着夏的文化。《尚书·康诰》:“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这里“区夏”、“一二邦”、“西土”的前面都是“我”字,在语法上是平列的。西土之义最明显,武王在《牧誓》中第一句话就说:“逖矣,西土之人。”《酒诰》也说文王“肇国在西土”。这里的“西土”应指当时周领导下的西方小国(所以文王称为“西伯”),而“一二邦”是指与周关系最密切的几个小国。只有“区夏”比较费解。这段原文是指文王的政治影响由近及远,“区夏”最近,应是周本国。但旧注对此都讲错了。伪《孔传》说:“用此明德慎罚之道,始为政于我区域诸夏,故于我一二邦皆以修治。”在“修”字下断句,而以“我西土”连下读,全失原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则说:“文王始造我区域于中夏”。把“区夏”一词分割开来讲,也不妥当。实际上“区夏”就是“夏区”,即保持夏文化的地方,周人是以夏文化继承者自居。“区夏”也作“有夏”或“时夏”。如《尚书·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诗·周颂·时迈》:“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又《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有”字是语助词。“时”即“是”,是“这个”的意思。《君奭》和《周颂》二文都是说的周境内之事。可知“有夏”和“时夏”也就是《康诰》所说的“区夏”。本书前言本书共收文史杂著五十篇。文史二字,名实不违。内容则或为考辨,或为论述,或为记录,性质不一;文体则或用白话,或用文言,莫衷一是,故惟有称之为杂著。曙庵者,在校读书时,曾自题此号,其后久不用,今所收之文自彼时起,用之以“从其朔”也。各篇要旨,或言事与义,或言书与文,略以此为准则,别为上下二编。内容虽杂,而可以概括为一点,曰实事求是。我国学术,源远流长,门类繁多,而缺乏科学系统为其显著弱点。又学术之存在与流传有赖于文籍之良否,故论事论书,其重要性适相若。长期的封建时代,已形成种种偏见谬说,如哲学方面独尊经学,史学方面特重正史,文学方面惟行古文,不仅狭隘片面,更为虚幻失实,成为传统文化中与精华相间杂之糟粕。自今日而言,继承祖国传统文化,惟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方可达到发扬精华,扬弃糟粕的目的。多年来常以此自勗,故用为集结本书之指归焉。以上为一九八八年二月十五日所写,当时所编者共四十四篇,后因故未能付印。而编定《中国史学史纲要》时,收录有关史学史之单篇论文《瞽史》等七篇为附录,今重编时皆予提出,又撤出内容重复及无关紧要者四篇,而别以近年发表之文符合上述原则者编入,计上下编各为二十五篇。大部分为解放后发表于各刊物者,惟有个别篇发表于解放前之报刊,亦有未发表者。凡已发表者,于篇末注明原刊物之刊名与年月,间或有修订补充,一般的不再注明。管窥之见,或不足当识者之一晒,幸读者不弃,为老骥加鞭是感!一九九三年十月五日于北京,王树民

作者简介

暂缺《曙庵文史杂著》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自序
   上编
    “夏”和“中国”——祖国古代的称号
    中华名号溯源
    释“四王”与“五伯’
    鲁成公十二年晋楚盟于宋西门之外考实
    孔子对于古代史学的贡献
    《左传》所载孔子的评史之言
    幾服说考略
    战国时人对于上古史的总结
    清代学者研究先秦史的丰硕成果
    黄老学派的起源和形成
    两汉时期的黄老之学及其后的演变转化
    “五胡”小议
    略论契丹建国初期营建的四楼
    宣化辽墓出土闻见记
    两宋金元时期纸币的故事
    《南山集》案与《滇黔纪闻》
    《南山集》案的透视
    明代以来甘肃青海间的土司和僧纲及其与古史研究
    乾隆年间甘肃回民争教与反清斗争
    和青年同志谈一谈治学之道与术
    漫谈学习历史和治学方法
    左丘与左丘明非一人辨
    汉代的两个年号问题
    纪念禹贡学会
    励耘书屋门外问学记
   下编
    读《尚书·禹贡》篇札记
    (一)盟津
    (二)朱圉山
    (三)黑水附三危山
    (四)桓水
    (五)鸟鼠同穴
    (六)外方与内方
    说“传”
    中国史学史的宏观框架
    宋元纪事本末的编著和流传
    《读史方舆纪要》编撰考略
    《廿二史劄记》评介
    《甘二史劄记校证》前言
    点校本《通志二十略》前言
    《戴名世集》前言
    重订戴南山先生年谱
    怎样读《资治通鉴》
    从《纲鉴易知录》谈起
    评《国语集解》
    建国以来古籍整理的回顾与前瞻
    怎样整理古籍
    如何对待古籍整理中的精华与糟粕
    关于古籍整理的几个问题
    《古籍整理研究动态》发刊词
    “金人三缄其口”试解
    麴信陵二三事
    标点本《三言》、《二拍》注释正误
    乾隆四十六年河州事变歌
    民国十七年河州事变歌
    临洮的儿歌和山歌
    郝仲青先生诗文录
    补白
    北碚即景
    游卦台山
    南郊展望
    安宁堡赏桃花
    黄河岸上
    龙骨山
    春寒
    咏人生
    续咏人生
    北戴河
    大同煤矿阶级教育馆
    在东淀大堤上
    点校廿四史
    毫州华陀纪念馆题词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