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诉讼法民事证据法:法典化研究

民事证据法:法典化研究

民事证据法:法典化研究

定 价:¥39.00

作 者: 陈界融著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中国证据立法前瞻性问题研究丛书
标 签: 程序法

ISBN: 9787300046860 出版时间: 2003-07-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3cm 页数: 404 字数:  

内容简介

  证据,是司法正义的基础,没有证据的司法,其正义性、公平性很难得到保障。要使我国司法实现正义与公平,必须夯实司法正义与公平的基础——证据法!这也是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建立民主法治型社会的基础。证据法,简而言之,就是以证据证明待证事实的法律,其内容无非是证据与证明两大块,它们之间的关系即是,证据是证明的基础与手段,证明是证据的必然结果与要求。陈界融,男,1989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后在基层司法机关从事司法实践工作。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律硕士学位,导师为范愉教授。2002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导师为王利明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合作导师为该院院长、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雨露教授。曾在《法学家》、《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3篇;著有《证据法:证明负担原理与法则研究》、《证据方法与证据能力研究》、《(美国联邦证据规则(2003))译析》、《证据法理论与实证分析:司法裁判个案评论(二)》,合著《证据法理论与实证分析:司法裁判个案评论(一)》,以上著作将陆续出版。证据法是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保障。在我们这样一个缺乏证据文化传统。现代司法也没有造就出证据逻辑思维习性的国家,要制订一部什么样的证据法、它与诉讼法和实体法的关系如何协调。它的内容体系如何布局、各条的内容及立法理由如何确定……不仅是学者们和法律人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本书所要重点论述的问题。本书对我国司法裁判中,证据运用存在的一些制度层面问题进行分析揭示,以期“摸清家底”;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的数处制度性缺陷进行理性剖析,以为草拟证据法“有取有去”;在比较研究国外证据法制度及证据立法例的基础上,厘定出若干比较符合或能够发展我国证据文化思维习性?墓嬖颍龅健把笪杏谩保徊⒍宰髡卟菽獬龅闹ぞ莘ú莞逯鹛踅欣砺塾胂质捣治觯庑┓治鲋校扔兄ぞ莘ɡ砺鄣穆凼觯灿兴痉ㄊ导性擞弥ぞ莘矫嫒狈蒲砸幻娴奶崾荆匾氖牵静莞宥晕夜闹ぞ莘ɡ砺厶逑到峁沟慕ⅲ崞鸬嚼砺鄞葱伦饔谩O嘈挪痪玫慕矗ɑ嵊幸愿锰逑滴谌莸闹ぞ莘ㄖ魑适馈?

作者简介

  陈界融,男,1989年7月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后在基层司法机关从事司法实践工作。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律硕士学位,导师为范愉教授。2002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导师为王利明教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合作导师为该院院长、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雨露教授。曾在《法学家》、《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33篇;著有《证据法:证明负担原理与法则研究》、《证据方法与证据能力研究》、《(美国联邦证据规则(2003))译析》、《证据法理论与实证分析:司法裁判个案评论(二)》,合著《证据法理论与实证分析:司法裁判个案评论(一)》,以上著作将陆续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建立我国的事实审与法律审相分离的制度
——以两大诉讼模式为借鉴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我国事实认定模式的反思
一、证据运用缺乏科学程序保障:司法腐败的温床
二、律师询问权空悬:真实发现的克星
三、法官错位:司法不公的“杀手锏”
四、废除职权主义余孽,建立现代证据制度:司法改革方向
第三节 两大事实认定模式借镜
一、纠问主义诉讼制度
二、弹劾主义诉讼制度
三、职权主义诉讼制度
四、当事人主义诉讼制度
五、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优缺点
第四节 对陪审制下事实一次审理主义的借镜
一、陪审制的历史与现实
二、陪审团的功能
三、事实一次审理主义的功能
第五节 有关证明负担原理制度运用的构建
一、两大法系法官遴选制度借镜
二、建立我国的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制度的设想
三、我国司法对陪审团制度的看法
第二章 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若干问题的评析意见
第一节 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个别问题的研究
第三章 证据立法若干问题研究
第一节 证据立法中的宏观问题研究
第二节 证据立法中的微观问题研究
第三节 证据立法中的附则问题研究
第四章 民事证据法法典化研究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证据法(范式)目录
第二节 立法理由述说
附录 证据法范例研究
一、证据法学者建议稿(第一稿)
二、证据法学者建议稿(第二稿)
三、证据法学者建议稿(第三稿)
后记 【媒体评论】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