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当代史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定 价:¥31.50

作 者: 余英时著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丛编项: 余英时作品系列
标 签: 现/当代

ISBN: 9787108020840 出版时间: 2005-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1cm 页数: 578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关于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论集。以胡适、钱穆、陈寅恪等20世纪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为中心,探讨在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深刻现代危机中,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承担者是如何自觉地在矛盾中奋力前行,在蜕变中进行现代转化,在吸收其他文化精粹的同时担当起民族文化熔铸的历史使命。作者自云,自早年进入史学领域后,一直构想在西方文化系统对照之下去认识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无论西方的或中国的传统,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演进而成,中间经过了许多发展的阶段。而且文化传统也不是一片未凿的浑沌,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到思维方式等,都必须一方面分途追溯其变迁的轨迹,另一方面综观各部分之间的互相联系。”基于以上的考虑,余英时认定只有通过历史的研究,才能使后人获致有关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认识,而这种史学研究,必须要以现代的特点。余英时认为,当前以寻找文化特色为目标而进入中国史研究领域,只能作为一个基本的假设,而不能随时在专题研究中对它提出具体的解答。“在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古老文明中,中国的文明体系独以长期的持续性显其特色。这一点现在已为考古发现所证实,大致无可怀疑。所以仅就文字记载的历史而言,中国至少从商、周以来便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传统,一直绵延到今天。在这三千多年间,变化起伏虽然大而且多,但中国史的连续性与欧洲史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所以中国与欧洲各自沿着自己的历史道路前进,无论从大处或小处看,本来应该是不在问题的。我们只要以此为基本预设,然后根据史料所透显的内在脉络,去研究中国史上任何时代的任何问题,其结果必然是直接呈现出中国史在某一方面的特殊面貌,因而间接地加深我们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特色的认识。”余英时认为,在现代中国,建立以上的史学研究共识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中国学人对西方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已经全盘接受,乃至于崇拜。理论上的“西方中心化”和实践中的“西方典型化”构成了中国史研究中的主流意识。但他同时也认为,随着时间的推演,实证主义、文化一元论和西方中心论都在逐步退潮之中,也许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独特传统”,终于会成为史学研究的基本预设之一。

作者简介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陞先生,获博士学位。曾任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耶律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汉代中外经济交通》、《历史与思想》、《史学与传统》、《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文化评论与中国情怀》、《中国文化与现代变迁》、《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士与中国文化》、《方以智晚节考》、《论戴震与章学诚》、《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陈寅恪晚年诗文释证-兼论他的学术精神与晚年心境》、《犹记风吹水上鳞-钱穆与现代中国学术》、《现代儒学论》等。

图书目录

中国知识人之史的考察(1990年)
中国现代的文化危机与民族认同(1995年)——《历史人物与文化危机》自序
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1979年)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1988年)
文艺复兴乎?启蒙运动乎?(1999年)——一个史学家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严复与中国古典文化(1999年)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1983年)——《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序
附:《中国哲学史大纳》与史学革命(1980年)
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2004年)
陈寅格《论再生缘》书后(1958年)
陈寅格的学术精神和晚年心境(1982年)
陈寅格与儒学实践(1996年)
试述陈寅格的史学三变(1997年)
犹记风吹水上鳞(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一生为故国招魂(1990年)——敬悼钱宾四师
钱穆与新儒家(1991年)
附:寿钱宾四师九十(1985年)
越过文化认同的危机(1994年)——《钱穆与中国文化》序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