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生活时尚体育体育理论及教学论运动训练计划

论运动训练计划

论运动训练计划

定 价:¥20.00

作 者: 田麦久著
出版社: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10514392 出版时间: 1999-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0cm 页数: 283 字数:  

内容简介

  片断:第一节运动训练计划及其作用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对于一个概念,人们常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若干个不同的意义,运动训练计划这一概念也是如此。这里,我们仅依运动训练计划的理论属性及其对实现目标的作用做如下两种释义。1.运动训练计划是对于未来的训练过程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人类任何有准备的工作和行为在开始之前,都应对于该项工作的进行或行为的实施做一番思考,做出具体的安排。在工作进行和实践之前的这种思考和安排都属于一种理论设计。运动训练计划,正是在运动训练过程开始之前,对其预先做出的这样一种理论设计。毫无疑问,运动训练计划应有尽可能准确的预见性,但运动训练过程的运行受着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对这些因素多姿多态的变化很难做出完全准确的预测,其中许多因素又是我们不能完全控制或根本无法控制的。因此,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在实践中常常需依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进行必要的及时的调整和变更。需要强调的是,尽管我们准备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出必要的调整和变更,我们仍然应该而且必须在一个训练过程开始之前,制订出完整的运动训练计划,同时还应对于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做出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并力求设计好调控对策。古人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订好训练计划,就是训练活动之“预”的一项重要内容。2.运动训练计划是为实现训练目标而选择的状态转移通路运动训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能在比赛中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但其直接目标则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而运动训练的过程就是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变化的过程。这里,如果我们把事物的变化理解为某种状态的转移,同样可以把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变化表达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转移,即由起始状态向目标状态的转移。(图1-1)显示了在t1至t2的训练过程中,为实现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由P1向P2的转移,可有多种通路可供选择,如图中之a、b、c。教练员制订训练计划的工作就是为实现目标状态而做出的一种选择,是训练活动中的重要决策。

作者简介

  田麦久博士田麦久(TIAN,Maijiu),1940年7月19日生。山东青岛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本科,1964年毕业于该院研究生部,1982年4月获联邦德国体育学院体育科学博士学位。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常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中国运动心理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国赛艇协会副主席。从事运动训练理论及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提出并主持建立项群训练理论、翼项系数理论及绵缓健身运动理论。著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论运动训练过程》、《论周期性耐力项目的多种竞速能力》、《论运动训练计划》、《运动员竞技能力模型与选材标准》、《项群训练理论》等专著13种,发表论文110余篇。获全国首届“奋进文明进步图书”一等奖,部委级秘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培养博士、硕士30余名。1991年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称号及政府特殊津贴。清华大学等17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先后入选《中国人名大词典·现任党政军领导人物卷(1994年版)》、《中国当代名人大典(1994年版)》及《剑桥国际名人录第24卷(1995年版)》。

图书目录

     目录
   第一篇 运动训练计划总论
    第一章 运动训练计划概要
    第一节 运动训练计划及其作用
    一 运动训练计划释义
    二 运动训练计划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运动训练计划的分类及制订计划的主要依据
    一 运动训练计划的分类
    二 制订训练计划的主要依据
    第三节 运动训练计划的基本内容
    一 运动训练计划十项基本内容
    二 运动训练计划内容的四个部分
    第二章 训练负荷安排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竞技需要原则
    一 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依据
    二 贯彻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二节 系统负荷原则
    一 系统负荷原则的训练学依据
    二 贯彻系统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三节 周期安排原则
    一 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依据
    二 贯彻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四节 适宜量度原则
    一 适宜量度原则的训练学依据
    二、贯彻适宜量度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五节 区别对待原则
    一 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依据
    二 贯彻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六节 适时恢复原则
    一 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依据
    二 贯彻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七节 有效控制原则
    一 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依据
    二 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第三章 发展不同竞技能力的训练方法
    第一节 运动训练方法概述
    一 运动员竞技能力与运动训练方法
    二 运动训练方法的分类体系
    第二节 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
    一 耐力素质及其重要价值
    二 耐力素质的分类
    三 发展一般耐力的训练方法
    四 发展专项耐力的训练方法
    第三节 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一 速度素质及其重要价值
    二 反应速度的训练方法
    三 动作速度的训练方法
    四 移动速度的训练方法
    第四节 力量素质的训练方法
    一 力量素质及其重要价值
    二 常用力量的训练方法
    三 最大力量的训练方法
    四 快速力量的训练方法
    五 力量耐力的训练方法
    第五节 柔韧性的训练方法
    一 柔韧性及其重要价值
    二 影响柔韧性好坏的因素
    三 发展柔韧性练习的方法学要点
    第六节 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 协调能力及其重要价值
    二 一般协调能力与专项协调能力
    三 决定运动员协调能力水平的因素
    四 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的训练方法
    五 发展运动员协调能力的注意事项
    第七节 运动技术的训练方法
    一 运动技术及其合理性的判断
    二 掌握正确技术的必要条件
    三 技术训练的常用方法
    四 技术训练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方法学要点
    第八节 战术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 战术能力及其重要意义
    二 丰富战术知识的训练方法
    三 提高战术意识的训练方法
    四 掌握战术行为的训练方法
    五 提高战术运用能力的训练方法
    第九节 心理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 心理能力及其重要意义
    二 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
    三 心理训练方法
    第十节 运动智能的训练方法
    一 运动智能及其重要价值
    二 提高运动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的方法
    三 提高运动员专业理论知识应用水平的方法
    第四章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目标的建立
    第一节 状态诊断与建立目标的重要意义
    一 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二 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节 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一 训练状态的构成
    二 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
    三 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训练目标建立中的科学预测
    一 训练目标预测的范围和种类
    二 训练目标预测中需考虑的因素
    三 训练目标科学预测的主要方法
    四 不同项群训练比赛指标的预测
   第二篇 运动训练计划分论
    第五章 多年训练计划
    第一节 制订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
    一 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长期性的要求
    二 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阶段性的要求
    三 运动员先天遗传性竞技能力与后天获得性竞技能力最佳组合的要求
    第二节 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
    一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
    二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
    三 全程性多年训练的运动负荷特点
    第三节 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一 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二 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三 竞技保持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第六章 年度训练计划
    第一节 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
    一 训练周期性安排的生物学依据
    二 不同数量大周期的安排特点
    第二节 年度训练过程中比赛系列的安排及负荷的动态变化
    一 比赛系列的安排
    二 年度训练过程中负荷的动态变化
    第三节 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
    一 规范化用表的用途
    二 年度训练计划的规范化用表示例
    第七章 大周期训练计划
    第一节 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模式
    一 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
    二 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示例
    三 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
    第二节 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
    一 中短期阶段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
    二 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
    第八章 周课训练计划
    第一节 周训练计划
    一 基本训练周的训练计划
    二 赛前训练周的训练计划
    三 比赛周的训练计划
    四 恢复周的训练计划
    第二节 课训练计划
    一 训练课的任务及不同类型
    二 训练课的基本结构
    三 课训练计划实施性部分的制订
   主要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