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散文随笔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五根日记

五根日记

五根日记

定 价:¥23.00

作 者: 陈村著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丛编项: 中年客丛书
标 签: 日记

ISBN: 9787806768747 出版时间: 2006-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1cm 页数: 322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年客丛书之一。这是一本写给中年男人的好看读物。做一个桥梁或中介,让洛丽塔们和其他更多的读者看他们的视角,看他们的境界,看他们的做派,看他们的趣味,看他们的玩法,从中享受,认识或进一步认识绅士玩家,并积累审美经验,先从本书读起。《五根日记》收录了著名作家陈村50岁这一年的日记、通信、随笔和网上帖子。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全天候泡网的作家,陈村的好斗、有趣都可在书中窥见一斑。在网上曾引起过轩然大波、让人笑痛肚皮的《斗胆教训年轻人》、《话说李敖》、《话说胡兰成》等妙语奇文也被收录其中。世界上那些伟大的事情查中外新闻可见,人何其烦琐,人间何其花哨!我记录下的多小事,把大事留给别人去说。人只能活在小事之中……总之,这些记录是不全的,局限的,个人化的,本能的。无数这样的记录跟传媒新闻比照着读就能读出那个当下。书名中的“五根”是上海俚语。十岁一根,五根就是五十岁了。这说法比硬说自己“知天命”好玩。它早先是指钞票,十元称作一根,不知何时转称岁数。我还没混到六根,所以还不清静。本书前言前言真是越来越没出息,一拖再拖才将这本书稿做完。谢天谢地!很简单的事情,没想到会弄那么久,身心疲乏几乎忧郁。困难在于想补上那段日子里的通信与帖子。平日不肯整理归类,等到引用就很挠头,况且保存在论坛上的资料容易散失。令我想来想去的还在于分寸,一些话今天公开面世会有困惑,说得那么精彩,删还是不删?这总是非虚构读物,我的原则是别让他人太难堪之余尽量多保留一点信息,哪怕留一个根。行文中,宁删除不造假。有些事情说明一下:这书中常出现的天天是我女儿,今年高中毕业;胖崽是我儿子,正读小学两年级。王宁是女儿的母亲。吴斐是儿子的母亲,我的现任太太,吴剑、三毛是她的弟弟妹妹。有些老朋友如郭祥华(绰号“大象”)跟文坛无关,是我生活的重要支撑,哪天讨饭第一个讨到他家的。我不能一写书就把自己涂抹得上下名牌口吐仙气,扮演通体文学。比较出格的是,我在书中保留了一些家庭纠纷的痕迹。其实谁都明白,真实的家庭生活不都是晴天。纷争多由小事引发,因这邪火烧在身旁,让人心烦以至于恼怒。书中还保留一些我这个父亲管教女儿的失败和头昏,放在那里等她过十年再看。当丈夫已很考验人,再当父亲,可能是这世界上最困难的职业,还不给辞职。这二十多年,我一直在家工作。把工作室设在家庭中很不明智,甚至可说缺德。两者的职能是冲突的,鲁迅的小说中也有“大白菜堆成A字”之类描述。当作家简单,当户主麻烦。我相信这种记录比亮相于家庭类杂志上的“名人婚恋”好,至少真实许多,不刻意打磨抛光。感谢我深爱的家人,容我在这个窝里梦想、劳作、烦神。书中带#号的段落是有关我写作的记录。我在日记中一直用这个“#”鼓励还警示自己。我在书中引用了一些帖子,它原本多半贴在天涯社区的“闲闲书话”上。在那里,“陈村”已被人注册,我只能叫“陈村在上海”。为存其真,原样搬上纸面。可惜的是,那网站只保留三个月跟帖目录,更多的帖子找不出来了。书中插入的照片,非我所拍的,尽力标上拍摄者名字。有的实在想不起作者,还请鉴谅并和我联系。世界上那些伟大的事情查中外新闻可见,人何其烦琐,人间何其花哨!我记录下的多小事,把大事留给别人去说。人只能活在小事之中。因为躲懒,有些奇怪事情本可一记,例如上海2004年的房价大涨,因我不再买房子,就不上心。那个美国总统的大选也可一记,但终究不是自家的事情。总之,这些记录是不全的,局限的,个人化的,本能的。无数这样的记录跟传媒新闻比照着读,就能读出那个当下。书名中的“五根”是上海俚语。十岁一根,五根就是五十岁了。这说法比硬说自己“知天命”好玩。它早先是指钞票,十元称作一根,不知何时转称岁数。我还没混到六根,所以还不清静。感谢朱耀华和张予佳两位先生的不懈催促,非此不能完稿。尤其是小张,深入虎穴,蹲在我当版主的“小众菜园”日夜监视,目光热辣,令我不好意思不做书稿而整日发帖回帖玩耍。他想必洞察,一个人到了五十岁是很容易胡闹的,即便不经常出去消费各种文化,也要自找不正经干活的理由。古人活到五十已是侥幸,我劝自己看见这个“侥幸”,感谢上天恩德,把日子省着点用,狡猾地用。谢谢耐心读到这里的朋友。你我“根”数不同,却呼吸同样的空气,被同一个太阳照耀。

作者简介

  陈村,男,原名杨遗华,上海人,回族。1971年底到安徽农村插队。1975年病退回沪,进街道里弄生产组做工。1978年初入上海师范大学政教系专科学习,毕业后到上海市政二公司工作。1979年发表处女作小说《两代人》,步入文坛。1985年加入中国作协,同年调作协上海分会从事专业创作至今。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走通大度河》、《少男少女一共七个》、《蓝旗》等,长篇小说《住读生》、《从前》、《鲜花和》等。他的小说一类主要是对亲历的知青生活的描写,采用“我”作为叙述者,表达对农村和农民的复杂情感。另一类是对普通人生世事的描摹,在凡人对外物的无助的情境下展现人的自尊与自卑的交织心理,显露他对人生的忧思。晚近的小说有较强的实验意识,但仍保持着对现实生存状况的个人关怀。因患强直性脊柱炎而常年弯腰驼背,故以“弯人”自居。著作有:《陈村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长篇卷:《从前》、中篇卷:《他们》、短篇卷:《裙枪》;散文卷:《躺着读书》;长篇小说:《鲜花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走通大渡河》、《少男少女,一共七个》、《蓝旗》、《屋顶上的脚步》;短文集:《今夜的孤独》、《弯人自述》、 《一下子十四个》、《小说老子》、《百年留守》、《四十胡说》、《古典的人》、《陈言勿去录》、《杨家有女》。

图书目录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后记  文章节选     1.16 五雨 写完《又过一年》 一早起来,把徐芳关于过年的稿子给对付了。欠她几年了,都是朋友,不好意思再耍赖。 上午吴斐送我到青松城。去当《萌芽》杂志“新概念”作文的评委。见兆言、格非、甘露等人。甘露送我书。一天在看初赛的稿件。晚上和格非、兆言、甘露聊天。 宗福先电话,说给卫生局长打电话,要政协办公厅开公函,转到瑞金医院。我的许多事情总是麻烦福先,多年了。他帮过无数人的忙。 要天天住到王宁那里。今天是她和胖崽的最后一天上学。放假了。 又过一年 我已在过第五十个年,过年这件事情不新鲜了。 在所有的节日中,过年时的心情是最少变化的。以前曾提倡移风易俗,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口号叫得很响,真正革命起来的我没见过。平时革命革命也就罢了,过年还要革命,大家就有点懈怠。官方话语中,过年不叫过年了,改称春节,百姓还说过年,说惯了。春节再革命化,也是放假三天,全家好好吃一顿,领压岁钱。也有改变的地方,给长辈拜年,不说恭喜发财,改说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反正都是好话,没什么十三点会说“斗私批修,继续革命”。那时候上海不让卖炮仗,我们从插队的农村带回来,过年的时候放上一通。大年初一,不能骂孩子,不可吵架,不能摔破东西。初一骂人要骂一年。种种民间的忌讳、规则依然有效。革命革到那个样子,都没把过年给革了,可见它的顽固。那时候的过年,如冬日的阳光。 过年是农耕时代留下的节日,真正的年还在农村。一进城市,不免偷工减料。城里的人,不再聚族而居,没有家祠不供祖先牌位,过年不祭祖了。孔子有两千年的家谱,小民们三代以上的祖先已说不清楚了。日子过得再红火,忘记祖宗,总不能说是件好事情。革命者没有想过,丢掉祖宗的概念哪来的祖国呢?人毕竟还不是克隆出来的,有“祖”或没“祖”很不一样。 在城里,也不祭灶了。农村的灶台上贴个灶王爷挺美气的,给老人家做个龛安顿好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现在是煤气灶,墙上敷的是滑溜溜的瓷砖,灶君菩萨没个住处了。所以,那个老天除了下雨下雪,除了发射卫星飞船,也和大家没多少关系了。 人老了,会想念旧事。小时候的年初一,弄堂里响着零星的炮仗声。醒来的第一旬话要跟妈妈道:恭喜恭喜,身体健康!等到蹿出门去,看见伙伴们一个个不大像了。小孩穿着新衣,或戴一顶新帽子,那时再穷再苦的人家,也要给小孩做身新衣过年,哪怕用大人的旧衣改一改。做件新衣不容易,孩子在长身体,家长怕转眼衣服太小,就往大里做,所以,穿在小猴子们的身上都挽着袖口裤脚,唱戏一样,样子果然斯文许多。小孩毕竟是小孩,劣性不改,新衣口袋里摸出一节鞭炮,吹吹纸捻点出一声脆响,洋洋得意。鞭炮本来扭合成一条鞭才叫鞭炮,小孩舍不得一股脑儿放完,总是拆成一响响地零放,夸张地吓唬人家。哪家用竹竿豪放地挑出一挂鞭炮,刚放完,立即拥上一群小孩,头对着头,在纸屑中翻找漏下没点着的,找到就很开心。过年穿新衣实在也很受罪啊,玩不尽兴,如果被哪个小伙伴的炮仗将衣服烧焦一块,就难回家见爹娘了。再过一会,吃完了圆子,小孩陆续被点名叫回家去,跟着父母去给阿爷阿娘或外公外婆拜年。弄堂里,人们来来去去,手里拎着“黄篮头”(用竹篓装的水果,上封红纸),去拜年或来拜年。 以前的大年初一,跟妈妈去给外婆拜年,后来外婆没了,去给妈妈拜年。现在,除了给岳父岳母拜年,不知该给谁拜年了。我想,我也就这样慢慢地成了祖先。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