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市政工程供水水源保护与微污染水体净化

供水水源保护与微污染水体净化

供水水源保护与微污染水体净化

定 价:¥56.00

作 者: 朱亮 编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航空航天

ISBN: 9787502561727 出版时间: 2005-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52 字数:  

内容简介

  供水水源保护与微污染水体净化,,水是保障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水资源的破坏也日益加剧。如何保护水资源,尤其是供水水源,并对微污染水体进行净化,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已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书针对水资源现状、水质标准、地表水综合防治与饮用水水源保护、微污染水源的生态修复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净化原理、净水技术及工艺进行了阐述,在相关内容里还加入了工程实例的介绍。本书适合环保工作者、水体净化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阅读,并可供大专院校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师生参考。"本书前言20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物质文明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境地。但是,这些发展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给水源水环境带来较大的污染,全国大部分地表水源水质呈恶化趋势,局部地区还比较严重。同时社会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发达国家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水质标准,我国卫生部和建设部已经出台了新的饮用水标准,均增加了多项严格的指标。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水源水质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根本的好转,因此水质标准的提高和水源水质恶化的矛盾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更加突出。改善水源水环境和改进水厂的处理工艺,提高供水水质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本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论,重点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地表水水环境现状以及水污染的特征,分析了国内外饮用水水质标准变化;第二部分为水源地保护,完整地提出了水体污染控制总体方案制定技术、污染源控制技术和流域生态修复技术与环境管理技术,详细地阐述了生态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水处理工艺,讲述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生物处理等工艺,详细地阐述了生物处理的理论基础,讲述了长荡湖水源地保护规划及处理工艺研究。本书既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或水处理专业的教学用书,又可作为从事环境或水处理方面工作的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的自学、阅读用书。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水平有限,时间紧迫,不妥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各界读者不吝赐教

作者简介

暂缺《供水水源保护与微污染水体净化》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1章概论1
11自然界的水1
111水的分布1
112水的组成及性质1
113水循环2
114水量平衡4
12水资源5
121水资源的特征5
122中国水资源的特征6
13地表水环境污染现状7
131国外地表水环境污染状况8
132我国的水环境污染状况10
14水中污染物质12
141有机污染物质12
142病原微生物15
15网管水水质16

第2章地表水源水质特征17
21受污染的地表水污染特征17
211污染源类型18
212有机污染类型19
22河流地表水污染特征19
23湖泊.水库地表水污染特征20
231污染源20
232污染特征20
24受污染水源水的复杂体系与其特征22
241水源水中污染物22
242水源水中污染物体系及其特征25
25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征与净水技术的选择26
251常规处理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特点27
252活性炭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作用29
253生物处理技术对不同分子量有机物的去除30
254不同水处理单元对不同分子量的有机物去除特点研究实例31

第3章水质标准33
31国际上饮用水水质标准33
311国际水质标准的现状与趋势33
312国际水质标准的现状及特点33
32我国饮用水水质标准42
321我国现行饮用水水质标准与国际水质标准的比较42
322我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及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42
323建设部中国城镇供水协会建议2000年城市供水水质目标48
33水质标准与水质分析50
331常规水质分析50
332有机物的水质分析50
333色谱-质谱联机定性分析水中微量有机物51
334毒理学指标53
335氯化消毒副产物分析54
34饮用水质与人体健康57
341矿泉水57
342纯净水58
343理想的饮用水58

第4章地表水综合防治与饮用水水源保护60
41地表水污染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60
411总体方案制定原则60
412总体方案制定程序60
413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63
414综合防治方案的优化64
42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65
421调查范围和时间65
422调查内容66
423水质调查与监测67
424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70
43水质模型71
431水体的自净71
432水质模型建立的基本步骤76
433水质模型及应用76
434湖泊氮磷允许负荷量计算模型84
44水体功能区划85
441水功能区划的目的86
442水功能区划的基本原则86
443水功能区划的方法87
444水功能区划的要求87
45流域内污染源控制方案88
451点源控制88
452非点源控制89
453内源控制99
46生态修复方案103
461水体生态修复工程103
462滨岸带生态系统恢复108
463水源涵养林恢复技术110
47水环境管理方案112
471流域内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112
472水环境保护条例与法规114
48地表水源保护区116
481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分116
482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的防护118
49地表饮用水源地管理119
491水量管理119
492水质管理120
493地表水源污染与防治120

第5章微污染水源的生态修复技术123
51淡水水生生态系统123
511淡水水生生态系统的概述123
512湖泊.水库的生态系统125
513河流的生态系统130
52生态恢复工程理论131
521限制因子原理131
522生态系统的结构理论132
523生态适宜性原理和生态位理论133
524生物群落演替理论133
525生物多样性原理134
526缀块-廊道-基底理论134
53植物修复技术135
531大型水生植物的主要类群及其生态学特性135
532大型水生植物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功能136
533植物修复的特点139
534污染物的植物提取140
535植物挥发142
536土壤污染物的植物稳定化143
537有机污染物的植物降解144
54微生物修复技术146
541微生物的类型146
542微生物修复的特点146
543微生物修复的原理148
544微生物对多糖类大分子有机物的降解149
545影响微生物修复的因素150
55生态恢复工程技术153
551污染水体生态恢复的工程技术153
552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技术155
56太湖水域生态恢复与修复工程157
561太湖富营养化的成因157
562太湖富营养化的生态治理方法158

第6章常规净水技术161
61原水中的杂质161
611悬浮物和胶体杂质161
612溶解杂质161
62混凝162
621混凝机理162
622混凝剂和助凝剂164
623混凝动力学168
624影响混凝效果主要因素172
63沉淀和澄清173
631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沉淀173
632平流式沉淀池177
633斜板与斜管沉淀池180
634澄清池181
64过滤183
641过滤概述183
642过滤理论184
643滤料选择188
644过滤方程190
65消毒195
651氯消毒196
652二氧化氯消毒197
653氯胺消毒198
654漂白粉消毒198
655次氯酸钠消毒199
656臭氧消毒199
66常规净水技术局限性200

第7章微污染水深度净水技术202
71臭氧氧化预处理技术202
711臭氧的性质202
712臭氧的制备203
713臭氧在水处理中的应用206
714臭氧接触反应装置设计207
72吸附技术207
721吸附的基本理论208
722吸附剂及其再生212
723活性炭吸附214
73臭氧-活性炭联用技术218
74膜分离技术219
741膜的基本概念219
742电渗析221
743反渗透225
744超滤和微滤226
75光化学氧化技术228
751光化学氧化特点228
752基本原理229
753光氧化工艺230
754光氧化组合技术232
76高锰酸钾和过氧化氢氧化技术233
761高锰酸盐233
762过氧化氢234
77吹脱.汽提技术234
771应用234
772基本原理234
773空气吹脱塔238
78深度处理工艺的局限性241

第8章微污染水生物净水工艺243
81生物预处理技术243
811生物预处理方法243
812生物预处理的特点247
813生物预处理效果的影响因素248
82弹性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技术251
821各生物池对几个常规水质的净化效果251
822特殊水质指标的净化效果比较试验252
823对藻的净化效果与生物处理除藻机理分析253
824不同生物处理方式的生物膜特性研究254
825净化效果的影响因素与优化调控259
826生物处理的特性分析及其运行管理262
83颗粒填料生物接触氧化技术264
831曝气生物滤池简介264
832曝气生物滤池的原理及结构264
833填料特点265
834曝气生物滤池的处理效果267
835影响曝气生物滤池运行效果的几个因素的研究268
836水力负荷变化对生物滤池处理效果的影响270
837生物预处理对后续处理工艺的影响271
838曝气生物滤池预处理黄埔江上游水的实验分析274
84生物处理与其他技术的组合工艺选择279
841生物处理单元在组合工艺中的位置279
842生物处理与常规处理的组合工艺281
843生物处理与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的组合工艺284
844适合微污染水源饮用水处理的组合工艺选择286
85生物处理对富营养化水源水的净化288
851生物处理对藻类的去除作用288
852生物处理对臭味的去除289
853生物处理对水质的全面改善289

第9章微污染水生物净化原理290
91水处理中的微生物290
911原核细胞微生物290
912真核细胞微生物294
913病毒297
92稳态生物膜模型299
921稳态生物膜模型299
922二级基质的利用303
93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305
931生物处理系统中的转化过程305
932有机物的好氧异养转化307
933硝化过程309
934反硝化过程310
94生物膜增长及底物去除动力学312
941生物膜净化机理312
942生物膜增长的一般描述313
943生物膜增长动力学315
944底物去除动力学321
95生物膜微生物的能量代谢理论328
951Pirt维持能方程328
952修正的Pirt维持能方程329
953微生物内源呼吸代谢330
954Pirt理论与Herbert理论的比较331
955微生物能量代谢分离理论332

第10章长荡湖水源地保护规划及处理工艺研究338
101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38
1011水文338
1012长荡湖的生态环境338
1013长荡湖水量平衡分析339
1014污染源调查与分析340
1015长荡湖水质现状评价341
1016长荡湖水环境现状变化趋势及成因分析343
102长荡湖水质变化趋势预测分析344
1021长荡湖水质变化趋势预测344
1022富营养化预测分析344
103长荡湖水源地保护方案345
1031水源保护目标345
1032长荡湖水源保护对策措施345
1033设立长荡湖水源地保护区348
104给水处理工艺研究349
1041长荡湖水源水处理的主要问题349
1042长荡湖水源水处理工艺分析349

主要参考文献352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