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企业文化创新

中国企业文化创新

中国企业文化创新

定 价:¥50.00

作 者: 魏杰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丛编项: 企业经济学丛书
标 签: 企业文化

ISBN: 9787800879098 出版时间: 2006-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75 字数:  

内容简介

  就企业的高效益可持续发展来说,本书所讨论的企业文化,与我们在《中国企业制度创新》、《中国企业战略创新》这两本书中所讨论的企业制度、企业战略一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企业的一个极为关键性问题。但是,对于企业文化的讨论,与对企业制度、企业战略的讨论有所不同,不同之点就在于,人们对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例如对企业文化本身的含义的理解,以及企业文化的内容构成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对于企业制度及企业战略,人们虽然也有争议,但是争议主要集中在创新问题上,而对于企业制度与企业战略的基本理论,人们并无太大的争议。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对于企业文化的分析,就必须首先从对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的分析开始,在本书的导论中着重分析有关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

作者简介

  魏杰,1952年9月生于西安。曾先后获得经济学硕士、博士学位。曾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导,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研究所所长。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企业战略与政策系主任、教授、博导,兼任全国13个省市的经济顾问,15家企业经济顾问,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等5家学会的副会长。1991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自1979年起至今,20余年共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本。最近的研究方向为:企业制度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的制度保证,企业产权制度与资本市场的内在结合及互动性,企业中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内在结合的产权制度体现,宏观经济对企业经营战略的约束性的体制表现等。与上述研究方向相关的最新著作有:《新经济与企业裂变》、《中国企业的二次创业》、《资本经营论纲》、《现代产权制度辨析》、《企业前沿问题》、《市场经济前沿问题》、《企业制度安排》、《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文化塑造》、《驱动财

图书目录

导论
0.1 企业文化的内在含义
0.2 企业文化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0.3 企业文化的社会基础
0.4 企业文化的企业特性
0.5 企业文化的塑造
0.6 企业文化的内容
1章 经营性企业文化
1.1 内在性诚信理念
1.1.1 诚信理念是企业兴旺发达的基础
1.1.2 坚持全方位的诚信理念
1.1.3 诚信是企业经营的基本准则
1.1.4 诚信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
1.1.5 企业要有效地贯彻诚信理念
1.2 主动性市场理念
1.2.1 注重摆正企业与市场的相互关系
1.2.2 注重市场经济的内在原则
1.2.3 注重把握争夺市场的有效方法
1.2.4 注重爱护市场
1.2.5 注重市场的潜在需求
1.2.6 注重创造市场
1.3 能动性创新理念
1.3.1 创新是企业经营的基础
1.3.2 企业创新的内容
1.3.3 企业创新的层次
1.3.4 创新的基础是思维创新
1.3.5 创新来自于实践的需要
1.3.6 注重创新的投入
1.3.7 尊重和激励创新
1.4 自觉性法律理念
1.4.1 经营活动必须以法律为基础
1.4.2 企业应该全面地掌握法律
1.4.3 企业应该有效地利用法律
1.4.4 企业应该充分地运用法律
1.4.5 企业应该清楚法律成本
1.5 全方位性经营理念
1.5.1 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的基础
1.5.2 必须注重资本经营
1.5.3 要充分利用资本经营的各种方式
1.5.4 充分利用资本经营的各种手段
1.5.5 要有良好的资本经营策略
1.5.6 要创造资本经营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利条件
1.6 理性化双赢理念
1.6.1 双赢理念是企业长远利益的根本所在
1.6.2 双赢理念是推动企业自身提升的动力
1.6.3 双赢理念是推动企业利益与消费者主体地位有效结合的重要保证
1.6.4 实行双赢理念的基础是创新
1.7 有效性竞争理念
1.7.1 有效性竞争是指依靠自我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1.7.2 有效竞争是比较优势的竞争
1.7.3 有效性竞争是指反垄断的自由竞争
1.7.4 有效性竞争是指理性竞争
1.7.5 有效性竞争是规范性竞争
1.8 可持续发展理念
1.8.1 各种目标的有效组合
1.8.2 能力与机会的有效组合
1.8.3 能力与扩张的有效组合
1.8.4 能力与产业战略选择的有效组合
1.8.5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效组合
1.9 快速性应变理念
1.9.1 随着技术发展而快速应变
1.9.2 随着市场变化而快速应变
1.9.3 随着观念变化而快速应变
1.9.4 随着竞争对手的变化而快速应变
1.9.5 随着产业变化而快速应变
1.9.6 随着宏观经济变化而快速应变
1.10 多层次性品牌理念
1.10.1 注重品牌的极端重要性
1.10.2 注重创造品牌
1.10.3 注重充分利用品牌
1.10.4 注重提升品牌的品级
1.10.5 注重维持品牌的含金量
1.11 预警性反危机理念
1.11.1 关注危机的各种形式
1.11.2 注重反危机的组织建设
1.11.3 注重对危机的体制性防范
1.11.4 注重反危机的资金力量的储备
1.11.5 注重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
1.11.6 注重运用外部力量防危机
1.11.7 注重企业快速发展与稳健经营的有效结合
1.12 比较优势理念
1.12.1 比较优势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基础
1.12.2 比较优势是企业进行资本经营的前提
1.12.3 注重全方位地创造比较优势
1.12.4 注重增强企业优势与企业个性特色的有效结合
1.13 开放性拓展理念
1.13.1 开放性拓展理念强调要注重国际分工
1.13.2 开放性拓展理念强调要注重产品与资本的全面开放
1.13.3 开放性拓展理念强调要注重全面开放
1.13.4 开放性拓展理念要求企业注重构建全面开放的基础
2章 管理性企业文化
2.1 责权利对称性管理理念
2.1.1 有效的管理要求责权利具有对称性
2.1.2 责权利对称是员工的最基本权利
2.1.3 责权利对称性管理是处理责权利的唯一准则
2.1.4 责权利对称性管理体现了机会公平
2.1.5 以责任为中心来设计权利和利益
2.1.6 奖惩是实现责权利对称性管理的最主要手段
2.2 高效率性管理理念
2.2.1 管理也是一种生产要素
2.2.2 管理中也存在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关系
2.2.3 选择最佳的管理方式要适应企业的具体情况
2.2.4 不同的管理方式的管理成本不同
2.2.5 要注意管理理念同企业体制的统一
2.3 共享共担性管理理念
2.3.1 企业的风险和收益与员工自然人的风险和收益
2.3.2 企业的风险和收益要量化到个人
2.3.3 企业风险和收益量化到个人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2.3.4 将企业的风险和收益量化到个人使企业成为员工的共同品
2.3.5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理念在体制中的体现
2.4 互动性管理理念
2.4.1 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统一
2.4.2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素质的相互提高
2.4.3 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动性发展的方式
2.5 员工主体自觉性管理理念
2.5.1 员工外在约束与主体自觉性的有机结合
2.5.2 员工主体自觉性的源泉
2.5.3 提升员工主体自觉性的方式
2.6 人本主义管理理念
2.6.1 以尊重人格为基础
2.6.2 管理制度与人本主义的结合点是契约规则
2.6.3 以温和方式为中心
2.6.4 关心员工发展的双赢策略
2.7 理性化管理理念
2.7.1 坚持管理现代化的方向
2.7.2 管理现代化必须考虑企业的适应性
2.7.3 理性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2.8 有序化管理理念
2.8.1 技术与有序化管理
2.8.2 质量与有序化管理
2.8.3 成本与有序化管理
2.8.4 服务方式与有序化管理
2.8.5 地域拓展与有序化管理
2.8.6 经营方式与有序化管理
3章 体制性企业文化
3.1 契约理念
3.1.1 契约理念是当事者在价值理念上的共同认可和承诺
3.1.2 契约理念是企业制度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和存在基础
3.1.3 契约理念是处理企业的各种关系的准则
3.1.4 契约理念体现在企业制度的各个方面
3.1.5 全面贯彻契约理念
3.2 共赢平台理念
3.2.1 任何利益主体只有在企业中才能实现自我
3.2.2 共赢平台理念是构造企业制度的基础
3.2.3 企业需要当事者全方位的关爱
3.2.4 企业收益的分配要注重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
3.2.5 共赢与平台的内在统一
3.3 内在融合理念
3.3.1 内在融合理念是以尊重个性平等为前提的
3.3.2 内在融合的关键在于比较优势的有效组合
3.3.3 内在融合的基点在于承认个性文化之间的差异
3.3.4 内在融合理念体现了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爱
3.3.5 全方位实现内在融合理念
3.4 忠诚理念
3.4.1 忠诚是企业制度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3.4.2 忠诚理念的关键在于处理自身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
3.4.3 忠诚理念以承认个体主体性为基础
3.4.4 忠诚理念以真诚和善良为中心
3.4.5 全面贯彻忠诚的理念
3.5 团队精神理念
3.5.1 团队精神理念最充分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3.5.2 团队精神理念以充分发挥人们的比较优势为核心
3.5.3 团队理念是协调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
3.5.4 团队精神理念是企业综合效益的最基本保证
3.5.5 自我创新能力与协作原则相结合
3.6 敬业进取理念
3.6.1 敬业进取是企业活动的内在性源泉
3.6.2 企业制度安排以敬业进取为中心
3.6.3 敬业进取要求德与能力的内在统一
3.6.4 敬业进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
3.6.5 员工利益只有在敬业进取中才能实现
3.7 等级差别理念
3.7.1 等级差别理念是人本主义与效率原则的有机统一
3.7.2 等级差别理念是体制性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7.3 等级差别理念是公平原则的重要体现
3.7.4 等级差别理念与保护弱势阶层的统一
3.7.5 全方位贯彻等级差别理念
3.8 效率唯一性理念
3.8.1 企业制度安排以效率为中心
3.8.2 效率是界定企业内部差别的唯一准则
3.8.3 效率与人本主义的内在统一
3.8.4 尊重效率是员工行为的重要基准
3.8.5 全方位贯彻效率唯一性理念
3.9 制度至上理念
3.9.1 企业制度是企业活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保证
3.9.2 忠于企业制度是员工的行为及理念的出发点
3.9.3 企业制度是界定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的最基本原则
3.9.4 企业制度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内在统一
3.9.5 全面实现制度至上的理念
3.10 生产力中心理念
3.10.1 企业制度安排必须体现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3.10.2 生产力中心理念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3.10.3 生产力中心理念与社会道德发展的内在统一
3.10.4 生产力中心理念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
3.10.5 生产力中心理念与社会经济制度的调整
4章 转型性企业文化
4.1 理性化公平分配理念
4.1.1 收入差距与收入分配不公
4.1.2 自然人权利与收人分配不公
4.1.3 体制缺陷与收入分配不公
4.1.4 地区倾斜政策与收入分配不公
4.2 新型工业化理念
4.2.1 信息化工业化
4.2.2 绿色化工业化
4.2.3 人文化工业化
4.2.4 市场化工业化
4.2.5 企业化工业化
4.2.6 效益化工业化
4.2.7 和谐化工业化
4.2.8 知识化工业化
4.3 最佳城镇化理念
4.3.1 以工业化和市场化为基础
4.3.2 以效益提升为目标
4.3.3 以人文关怀为原则
4.3.4 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
4.3.5 以各种经济成分为动力
4.3.6 以全方位开放为基点
4.3.7 以体系化为方向
4.4 和谐社会理念
4.4.1 转型过程中为什么出现不和谐因素
4.4.2 转型时期企业应承担自身责任
4.5 效益性增长模式理念
4.5.1 为什么高成本时代到来
4.5.2 高成本时代的战略选择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