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民族史志寻求内源发展:中国西部的民族与文化

寻求内源发展:中国西部的民族与文化

寻求内源发展:中国西部的民族与文化

定 价:¥32.00

作 者: 周大鸣、刘志扬、秦红增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民本书系
标 签: 民族学

ISBN: 9787306027054 出版时间: 2006-06-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387 字数:  

内容简介

  除了上面两个原因以外,还有其它一些原因。一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首位度高。西部的工业、教育、信息和金融过分集中在少数几个中心城市。西部的城乡差别、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别要大大超过东部在这些方面的差别。城市的首位度高,中心城市占区域人口的比重相当大。在西部的大城市可以享受到几乎与东部同样的服务,而往下走就相差很远。如在临夏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的首府)寄一份邮政快递到兰州(约150公里)需要3天。二是自然环境相对较差,比如说缺水。笔者认为,在西部解决水的问题比其他问题更为重要,没有水,什么也难发展起来。但目前西部最大的投资是用于交通、尤其是高速公路上。其实,交通在西部还不紧张,现有的交通车辆并不多,相反由于人为的障碍(各市设收费站),阻碍了运输的发展。如国道上收费站增多,运输的成本自然增加,司机就以超载来增加利润;而超载的结果是,交通事故增加,公路损坏加快,交通变成不畅通。这成了恶性循环。三是缺人才。西部的开发需要一代一代进行下去,但现在,一方面是人才向东南飞,另一方面也没有多少教育程度高的人愿意去西部工作。“文化大革命”时期,知青们在西北开辟了许多农场,这些农场现在成了绿洲,效益都很不错。如今要开发西北,也需要引进大批人才,需要能够扎根西部的人才,而非匆匆过客。可以建立起高技术和工业园之类的移民点,以点带面推动西部的发展。四是民族和族群的矛盾和冲突问题。目前西部的冲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①族群内部的冲突,由于不同宗教门派、或由于争夺资源而引起的矛盾,如回族内部宗教教派的冲突就相当突出。P28

作者简介

  周大鸣,1958年生,湖南湘潭人,人类学博士、教授。现为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中心副主任,人类学系、中国族群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兼职教授。主要从事都市人类学、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主持过多项国际、国家、教育部研究课题,发表过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本(包括合著、主编)。

图书目录

绪论 内源式发展与中国乡村发展的新思维
一、发展思维的演变及内涵
二、内源式发展的提出及实质
三、内源式发展与中国乡村发展的新思维
(一)再造农民运动
(二)农民再造乡村的理论与实践
四、关于中国西部内源发展的思考
(一)临夏回族自治州
(二)甘南藏族自治州
(三)天祝藏族自治县
(四)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五)酒泉
(六)分析和思考
第一章 中国藏区的发展
一、参与式发展与西藏现代化
(一)当前农牧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
(二)当地群众对旅游业和重大项目的参与情况
(三)问题和建议
二、西藏妇女的参与发展
(一)发展、参与式发展和妇女参与
(二)西藏妇女参与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三)建议
三、西藏经济发展的道路与问题
(一)西藏经济发展的道路问题
(二)人口发展与耕地、草场有限的问题
四、藏区的教育发展
上 四川省康定县的基础教育发展
(一)调查点的选择
(二)调查地区的经济文化背景
(三)调查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四)讨论和建议
下 云南省维西县的基础教育发展
(一)维西县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二)塔城镇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三)白济汛乡基础教育基本情况
(四)问题与讨论
(五)建议
第二章 新疆与甘肃的畜牧业综合发展
上部 新疆畜牧业综合发展社会评价
一、项目性质与项目目标
二、评估工作的实施情况
(一)2000年项目PRA调查及其结论
(二)世界银行对2001年社会评估的要求
(三)项目社会评估县的选择依据
(四)项目评估组和评估活动
三、项目区社会评估分析
(一)项目区背景
(二)项目评估县的基本情况
(三)项目评估县的畜牧业生产现状
(四)调查点的社会经济状况
(五)畜牧产品市场
(六)生产分工
(七)劳动力过剩问题
(八)收入的分配体制
(九)劳动生产率
(十)农牧民家庭经济收入来源
(十一)农牧区社会管理机构
(十二)民间组织
(十三)社会贫富差异
(十四)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劳动分工
(十五)影响项目实施的项目区社会文化因素
(十六)民族关系
(十七)项目区教育状况与农牧民获得信息的渠道
四、与项目相关问题的排序
(一)劳动生产率排序
(二)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因素的排序
(三)项目对当地有利影响的排序
(四)项目对当地不利影响的排序
五、生态环境描述与项目实施的生态环境条件
(一)生态环境描述
(二)生态环境恶化引起的地方冲突
(三)农牧民对草场改良及维护生态环境的看法
六、农牧民对项目和项目实施的看法
(一)农牧民对项目的态度
(二)农牧民对贷款的希望
(三)贷款的决定权
(四)贷款受益者分析
(五)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带来的正反面影响
七、对项目设计及其实施的主要结论和建议
下部 甘肃省畜牧业综合发展及多民族发展计划
一、项目区少数民族概况
(一)甘肃省少数民族概况
(二)项目区少数民族人口
(三)项目区少数民族简介
(四)项目区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习俗
二、项目区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项目调查县的经济状况
(二)项目调查县的社会基本状况
(三)项目区中少数民族社区的发展现状
(四)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优势
排序
(五)制约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排序
三、调查点各民族对项目的参与
(一)调查点的民族状况
(二)调查点各主要民族对项目的参与
四、调查点各主要民族受项目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三)减轻消极影响的措施
五、建议
(一)项目区农牧民的建议
(二)项目区县、乡、村管理者的建议
(三)项目评估组的建议
(四)项目内容
(五)牧民参与市场培训和贷款试点计划
六、法律框架、土地使用权和监督
(一)制定《多民族发展计划》的法律框架
(二)土地所有权问题
(三)监督和评估
(四)《多民族发展计划》执行时间表
第三章 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青海省研究报告
一、绪论
(一)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青海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研究的意义
二、影响青海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人口
(二)资源
(三)社会发展
(四)生态环境
三、青海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
(一)人口数量稳定
(二)人口素质普遍提高
(三)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
(四)生态平衡
(五)社会和谐、稳定
四、青海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二)坚持以人为本
(三)坚持参与式发展理念
(四)统筹资源开发与保护
(五)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五、青海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一)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二)能矿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五)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六)加强统筹协调,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六、青海省农业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研究
(一)青海省农业资源现状
(二)农业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三)农业区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四)农业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
和目标
(五)农业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七、青海省牧业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研究
(一)牧业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二)牧业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三)牧业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指导思想
和原则
(四)牧业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措施
八、青海省工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实现青海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和目标
(二)青海省工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三)青海省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结论 西部内源发展和文化资本的彰显
一、内源发展与文化
二、文化与文化资本
三、西部内源发展中的文化资本
(一)西部地区文化资本的表现
(二)西部内源发展与文化资本的彰显
四、文化资本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