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宗教道教道教:修行指要

道教:修行指要

道教:修行指要

定 价:¥15.00

作 者: 詹石窗
出版社: 宗教文化
丛编项: 石竹山道院文丛
标 签: 道教

ISBN: 9787801237415 出版时间: 2006-01-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32开 页数: 169 字数:  

内容简介

  《道书十二种》又名《指南针》,系道家养生学经典要籍。作者刘一明(公元1734—1821),清代著名道士。号悟元子,别号素朴散人。山西平阳曲沃县(今山西闻喜县)人。精通易理数术,深谙内丹养生,擅长医术,尤精女科、眼科。为清中业高道,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刘一明著作颇多,后经门人集结整理,概称为《道书十二种》。书名中的“十二”实是虚数,其中所含著述数目共有二十多种,包括《参同契直指》、《悟真直指》、《象言破疑》、《通关文》、《悟道录》、《修真辩难》、《神室八法》、《易理阐微》、《阴符经注》、《敲爻歌直解》、《百字碑注》、《道德经会要》、《修真九要》、《周易阐真》、《周易注略》、《三易读法》、《金刚经解蕴》、《心经解蕴》、《黄庭经解》、《孔易阐真》、《西游原旨》、《无根树解》等,另有医书《眼科启蒙》、《经验奇方》、《经验杂方》三种存世,至今仍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在这些著作中,刘一明不拘泥于历代各家所说,紧紧把握性命双修这个主线;凋发自己的独到见解。作者以其性功、命功两方面的深厚功底为基础,从理论入手,详细阐述了丹功修炼要领。主张性命双修,“若欲成道,非性命双修不可”,先命后性,循序渐进。分丹法为上中下三等;分药物为内外,谓内药生于自身,为元性,外药乃虚空中真一之气,为元命;并采理学之说,谓性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对《参同契》、《悟真篇》、《阴符经》等的注疏均有独到之处,对火候的认识尤其精微独到,非一般修道者所能知。同时,他亦认为丹功有顿法和渐法之分,学者应融合各家,贯通正教。历数了修持过程中将会遇到的诸多疑难问题及障碍,点明了相应的破碍除惑之法。以戡破世事、积德修行、尽心穷理、访求真师、炼己筑基、和合阴阳、审明火候、外药了命、内药了性等“修真九要”之法,警醒天下修道者,必须由浅入深,依阶梯登高,循九要而入,辨明正邪,纵不能行此天下稀有之事,亦可以知有此稀有之事,庶不致空过岁月,虚度一生。刘一明的著作是道教养生的集大成之作。其著述不但丰富了道教养生理论,弘扬了道教思想,也开创了以“性命双修”为主旨的北宗学派,是清代较有影响的一部宏观内丹著作。我们秉承忠实原文的原则,在对原著进行了校对、校勘的基础上,加注了新式标点符号。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个最佳的通俗读本,以利于爱好传统文化和喜欢道家养生修炼的读者作为参考和研究之用。武国忠(涵真子)乙酉年冬至于京庐听息雅室

作者简介

  詹石窗,哲学博士。1954年生,厦门人。先后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与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现任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客座教授、学术委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中心专家委员、厦门市道教协会名誉会长等职。主要著作有《易学与道教思想关系研究》、《生命灵光》、《易学与道教符号揭秘》、《道教文学史》、《道教术数与文艺》、《道教与戏剧》、《道教与女性》等20余部,主编有《道教文化新典》、《新编中国哲学史》及《玄武与道教科技文化》系列辑刊12部,在学术刊物发表《道教科技哲学与现代化》等学术论文近200篇。

图书目录

总 序 谢荣增
引 言
一、从石竹山的梦境谈起
二、九仙赐教与石竹法派
三、石竹法派与道教修行
第一章 道教修行的作用
一、道教修行:生命完善的选择
二、道教修行:家庭幸福的法宝
三、道教修行:社会和谐的需要
四、道教修行:天人合一的追求
五、道教修行:灵性创造的钥匙
第二章 道教修行应了解的基本理论
一、恒古永存、化生万物的“道”
二、大道与阴阳五行理论的关系
三、大道:生命的本原与归宿
四、中和:与道合真的生存艺术
五、无为: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
第三章 道教修行与神仙信仰
一、神仙:大道的化身
二、神仙:超越生命局限的象征
三、神仙:道教修行者的楷模
四、道教组织、神仙谱系与修行的关系
五、神仙信仰有助于道教修行
第四章 道教修行的环境与条件
一、居家修行
二、居家修行与出家修行的异同
三、修行如何适应环境与创造合适环境?
四、拜师在修行中的意义
五、道教科仪典礼对于提高修行水平有帮助吗?
第五章 道教修行的主要方法
一、大道简而不繁
二、从诵经、持咒的功课入手
三、静坐与存想
四、居家修行者如何对待男女性生活?
五、内丹与胎息:道教修行的高深法门
第六章 道德涵养与道教修行境界
一、修德:在生命的银行中储蓄
二、性命双修与复归本真
三、累积阴功与寿老安康
四、善心培育与投身公益事业
五、仁及昆虫草木
后 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