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世界各国文化日本人凭什么

日本人凭什么

日本人凭什么

定 价:¥27.00

作 者: 周兴旺
出版社: 世界知识
丛编项:
标 签: 社会科学总论

ISBN: 9787501228126 出版时间: 2006-04-01 包装: 简裝本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字数:  

内容简介

  3.愚忠与服从 先说一个笑话:一家美国公司在报纸上登广告,准备购进一个机器人,要求绝对服从,永不说不,坚固耐用,好维修。结果前来应聘的是一个日本男子,他还附加了一个优惠条件:不需要使用电池和机油。 服从指令,服从权威,不说“不”,这是机器民族的一大特色。服从意识,可以从多方面来理解,既表示服从领袖和领导,也表示服从权威和上级,还可以表现于服从于组织和思想。 日本人的服从意识在全世界都是最突出的。早在19世纪初,中国学者就注意到了日本民族听话、服从这一鲜明特色。谢晋青在《日本民族性之研究》一书中指出:子女须从父命,妇女须从夫命的制度,较诸中国的纲常,尤为严格……就是教育普及的现代日本,其女子教育的惟一宗旨,也还只是“ 贤妻良母”四个大字。 中国人一向被认为是一个保守的顺从的民族,但中国改朝换代是很正常的事情,即使用“三纲五常”学说使用一切办法鼓吹“君为臣纲”和“愚忠 ”思想,也无济于事。而日本人就不同,自从大和朝廷建立后,日本从来没有闹过改朝换代的事情,天皇家族一直坐庄,他人无法染指。这一点,也使谢晋青先生感到震惊:中国人在君主时代,个个都有身为帝王的资格,人民见了帝王,多数都有一种“取而代之”的思想。但在日本就绝对不然了。在日本历史上只有人民拿着自己的生命供帝王藩主们任意牺牲…… 日本人民不仅从来没有过称王称帝的想法,就连起义、造反和向上司进言的举动也少之又少。有人做了统计,自16世纪初至20世纪初的400年间,日本平民迫于生计,有过十几次有组织的暴动和示威,这个次数不能说多,而且暴动和反抗之对象或为地主、或为奸商,其原因,或为饥荒,或为垄断居奇。日本人对于政府长官、社会领袖或者将军藩主、武士名流之类,从来就没有过丝毫的忤逆。日本人服从秩序的传统之顽固,由此可见一斑。 潘光旦先生分析说,日本民族的服从意识异常发达,与其异常发达的封建制度有关。由于日本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和等级制度的社会,使得日本人长期被牢牢禁锢于一个“铁桶般”的体制当中,叛逆意识和自主意识被消磨殆尽。 此论可谓精当,但尚需稍加说明。要说明日本社会的禁锢性为何异常发达?首先要说明日本民族生存的特殊地理环境。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大大小小的岛屿有上万个,但这些岛屿的共同特点是离大陆比较遥远,古代日本人要逃离本土来到中国或者朝鲜,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古代日本人不得不终身生活在本土,无法脱离。这就决定个人的命运先天性地与领主和部落锁定在一起,一旦不服从集体,就只有死路一条。 P19-20

作者简介

  周兴旺,生于1972年,湖南邵东人,青年学者、记者、作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新闻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中央新闻单位从事编辑、记者工作,业余时间从事文化、教育问题研究和报告文学创作。主要著作有《湖南人凭什么》、《使命》、《每个父母都能成功》等,都成为年度著名畅销书,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被称为“中国新锐的青年思想评论家”。近年来致力于民族文化和国民性比较研究,已经发表论文、文章和评论数十万字,个人专著发行量超百万册。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大和之魂——日本的民族凝聚力分析
1 日本民族崛起的核心武器
2 整齐划一的机器民族
3 愚忠与服从
4 悲剧情结与幻灭意识
5 大和之魂与日本精神
6 大和民族如何凝聚
第二章 武士之道——日本的民族性格分析
1 日本人就是武士道
2 武士道与杀戮之道
3 武士道和军国主义合流
4 武士道成为军国之道
5 日本人离不开武士道
第三章 丛林哲学——日本人的亚洲政策分析
1 大和不和
2 武家为王
3 日本社会达尔文主义
4 日本,继续制造亚洲丛林
第四章 野性部落——日本人的民族心理分析
1 日本人的“恶之花”
2 野性横蛮的岛国人
3 没有原则的日本人
4 看不见个体的日本人
5 日本人需要改恶
第五章 岛国根性——日本的国家战略分析
1 1.人人争强的民族
2 2.千年谋华为争强
3 拓展朝鲜的千年梦想
4 争雄于世界
5 正常国家=霸权国家
6 孤注一掷的岛国战略
第六章 另类种族——日本的国民状态分析
1 1.蝙蝠民族的身份困惑
2 2.土气的执政党
3 主宰日本的“铁三角”
4 埋头苦干的“公司人”
5 幽闭而狂诞的日本男人
6 日本女人:男性社会的润滑剂
7 日本人,依然具有活力
第七章 冤家路窄——中日关系的前景分析
后记:一本书与一个民族的命运
附录1:注释
附录2:主要参考书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