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生活时尚旅游旅游随笔欧罗巴秋韵

欧罗巴秋韵

欧罗巴秋韵

定 价:¥18.00

作 者: 郑健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ISBN: 9787506026765 出版时间: 2006-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 页数: 242 字数:  

内容简介

  对于人生、社会,我始终抱着宜亲宜依的态度。宜亲宜依,方可增加感情。对于写作而言,宜亲宜依才会得到灵感,产生好的作品。在时空之秋、人生之秋的两次出访中,我以激情去迎接欧洲,又以平静去观察、分析、认识欧洲;既将往昔对欧洲的认识倾囊调出,又不囿于原有的认识,而凭借自己的目光、心灵去获取新的更准确的认知。我写的文章,既写景写情,但更多的是写人文。对于看到的东西,我不想简单地类比,简单地得出一个结论。但对于真善美,我不能不赞赏;对于假恶丑,我不能不鞭挞。于是,便写成了这样的40多篇小文章,这样的一本小册子。 郑健,高级编辑,大校军衔,曾任第六届全国记协理事。发表2000余篇新闻稿件,计250余万字。单独或与人合作出版了《脚下是祖国的土地》、《大国仪仗》、《山的气势海的情》、《苍生大医》、《雁出白洋淀》、《青年聂荣臻》、《聂荣臻与傅作义》、《谁在驾驭战争》、《明亮的“新闻眼”》等9部著作,其中《青年聂荣臻》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另有上百篇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散见于报刊。 这本集子是作者访问欧洲的收获。他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的成员,两次出访都适逢秋季,秋季是欧洲最迷人的季节。作者倾注笔墨间的秋韵,并非仅指自然风光。面对斑斓的景观,作者静下了心。走进热闹的市面,沉了下去。他尽力挖掘沉淀的历史文化。尽管行程匆匆,但寻求很仔细,观察很认真,思索很深刻,留下的记忆也就很鲜明。写山写水,写城写乡,着力之处还是写人文。他力求写出山水的文脉,写出城乡的底蕴。 人文散文明摄索 张雨生 我偏爱游记文学,钟情人文散文。郑健送来这本书稿,我便手不释卷,精读了十来天。读人文散文,得边读边琢磨,以从中品出味道。品味,有对作者新见的欣赏,也有对作品肥瘦的挑剔。 集子是郑健访问欧洲的收获。他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的成员,两次出访都适逢秋季。秋季是欧洲最迷人的季节。从大西洋吹来的季风,清凉而湿润,它拂过阿尔卑斯山脉,直至亲吻伏尔加河。染过秋风秋雨,山林、牧场、草原、田野、市树,一片黛绿,一片金黄,版画般的质感,油画般的绚丽,一齐呈现在眼前。那片土地上的秋韵,让作家痴迷。记得一处景区,写有几句小诗:“什么也别留下,只留下您的脚印;什么也别带走,只带走您的记忆。”这位执著而勤奋的访问者,在哪儿留下脚印,便从哪儿带回记忆。润之于心,行之于笔,于是他结集了这本散文。 倾注笔墨间的秋韵,并非仅指自然风光。面对斑斓的景观,作者静下了心。走进热闹的市面,作者沉了下去。他尽力挖掘沉淀的历史文化。尽管行程匆匆,但寻求很仔细,观察很认真,思索很深刻,留下的记忆也就很鲜明。写山写水,写城写乡,着力之处还是写人文。他力求写出山水的文脉,写出城乡的底蕴。 游记文学正在勃兴。见于副刊的,见于网络的,又以人文散文居多。探索这类散文的得失,可由郑健的集子而显现一斑。 就我的欣赏偏见看,作者写得耐读的篇章,是见闻与见解处理得好的。游记散文,就是记游,写所见所闻。若要突出人文,仅写见闻,似乎浅显。人文是历史文化的沉积,是深层的“矿藏”,将此捧给读者,仅仅是一些史料,未免粗糙,缺乏灵气。人文散文让人读了,总应该给人启迪。而要启迪读者,作者必须先有感悟,形成见解。见解最好还是独到的。独到见解必有灵气,那是人文散文的眼神。《薄雾,笼罩着红场》、《碑前燃烧着不熄的火焰》,是对十月革命的思考。《柏林市中心,一座纪念碑林》、《在朱可夫的办公室里》,是对二战的思考。那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历经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被人们作出了这样与那样的重新认识。不管别人怎样认识,作者鲜明地写出了自己的见解。人文散文若止于述说见闻,不表达作者的新鲜见解,人们更只能反复读着类同的篇章。写人文,重在写出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作家要做历史文化的识家。有见无识,有闻无解,文字即使华美,思想也会苍白。仅写见闻并不难,要写出见解却非易事。人文散文的闪光点,作家功力的显现点,就在于见解的独到。作品档次往往由此而见分晓。 讲述历史文化,如何去讲述,自然各有千秋,各展风采。但有一得一失,似乎带有倾向性。这在郑健的散文中,便有明显的表现。所谓得,是指谋篇布局,将历史文化当做备件,服务于作者的见解,表达作者的见解。作品主导是“我”,由“我”去寻求,去思索,是“我”在评说,在解读。这是活写历史,活写文化。作品中,“我”的见解始终在灵动着。《“斯帕西巴,多明海!”》,以作者的眼力为主导,将资料揉碎,多明海这位有中国血统的女性便写活了。冬宫的“阿芙乐尔”号,普希金故乡的雕塑和诗,以及四川的李白诗歌研讨会,山东曲阜孔子故里,都作为人物的文化背景而出现,服务于人物的文化素养,鲜活的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所谓失,是指作者没有把资料抖落开,结成一团,平铺直叙,大段大段引述。在众多副刊上,常能读到这样的人文散文。最简单的,是找本导游手册,照抄资料,成为作品的主干,首尾加上“王老二到此一游”之类的话语。当然,这里所说的得与失,仅是我的看法,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是否这样,读者自有体验。 人文散文中的人文,可否率意而言,看法不尽一致。言之有据,下笔精当,是一说。信手拈来,涉笔成趣,也是一说。我推崇准确。言之有据也好,信手拈来也好,都要力争准确。郑健游走欧洲,史海钩沉,艺海拾贝,琳琅满目。那里发祥了人类现代文明,升起了十月革命的曙光,也遗留着二战炮火烧焦的土壤。那里是文化富地,有着厚实的历史沉积。现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都在那块土地上发出过先声或强音。如此大量的人文资料涌入作品,要评说它们的准确性,是我的能力所达不到的。我细读书稿时,有疑惑的地方,便随手划出,请作者核实和斟酌。我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是觉得对人文散文来说,准确相当重要,且值得重视。一是资料准确,二是表述准确。资料是否准确,在于资料来源。景区的宣传册,导游的解说,往往较真不得,不可轻信。人家为吸引游客,姑妄言之,游人为寻求乐哈,姑妄听之,都未尝不可。作者引入散文,却不能不辨别真伪。表述是否准确,在于把握文体。散文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可以浪漫地抒发。谈历史,谈文化,却应该是理性的,逻辑的,得严肃认真。感情和浪漫,应该是在准确基础上的发挥。倘若对文史差错不以为意,由此生发的情感,真实性岂不要打折扣?写人文散文的作家,既要有艺术家的气质,还要有学问家的严谨。文坛上,戏说之风,调侃之风,千万不要吹进人文散文。人文散文一旦失去信誉,那将是它的灾难。 上述之言,是谈郑健的散文,又并非全然谈他的散文;是说郑健率意而写,又并非是说他自觉追求;是指郑健的散文特色,又并非是指他的成熟风格。游记散文写人文,宜突出见解,不宜止于见闻;宜活写资料,不宜死写抄录;宜严谨准确,不宜草率戏说。这三点,是把郑健的散文放到当前这类散文创作的总体中去比较,结合作家的创作实践,对人文散文创作的思索。三点思索若是有益的,那么,读郑健的散文,就不应该只是一般的读者,而应该包括有志于此的作者,仔细品味,探讨一番,以提高这类作品的创作水准。 人文散文的创作,郑健勇于实践,勤奋而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可喜的一步,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他不虚欧洲之行,不负欧洲秋韵的滋润。 我言秋日胜春朝 2005年仲秋,我作为中国新闻代表团成员出访英国、德国、法国、摩纳哥。而在2002年初秋,我第一次随中国新闻代表团出国,访问了俄罗斯、拉脱维亚、芬兰。两次都在秋天。 秋天,是最为见仁见智的一个季节。对此,文人墨客感慨颇多。《诗经》中“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对秋发出的唏嘘。“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宋玉对秋的写照。杜牧不同,在《长安秋望》中望出了秋日的风清云淡、别有洞天:“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而刘禹锡在秋风中更是另一种情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杜、刘为秋而“感”,而不是为秋而“悲”。 是秋天还是其他季节出访,我无法选择,但适逢秋天是我的最愿。我对四季的变化较为敏感。春天的浪漫带来的生机,夏天的热烈引发的激情,冬天的冷峻凝集的萧索,其景其情,各有其美,我从中得到不同的感受、启发。而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综合的季节、丰富的季节。在这个季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阳光,再加上充沛的雨水、辛勤的劳作,以及满心的希望、美丽的憧憬,都化作沉甸甸的果实。这是喧嚣夏日后的宁静,是漫漫寒冬前的芳香。绚烂归于平淡了,顶替春花的有秋菊,更有那实实在在的秋实——这是个收获的季节呀!尽管收获给人们带来欢悦,但秋天清淡得如一抹轻霞,温馨得似一杯香茗,恬静得像一位少女,不染半点俗尘。这是一种境界。 如果把人生分为四季,进入21世纪,我也进入了人生的秋天。在这个人生的秋季,我既不失热情、热烈,又平添了沉稳、平和。我觉得,对于人生,这也应该有更多的收获。这种收获,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精神的收获,包括了如何对人对事。难怪古人有“欲改清真春思调,一秋最是忆人时 ”之说。在人生之秋,我对自然之秋的感受是清静、明澈、素雅,是充盈、沉稳、平和,与过去的和即将到来的季节大为不同。 我们所访问的欧洲,是现代文明的重地。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有一半以上集中在这里。在经过一系列的变动之后,伴随着21世纪的钟声,欧洲与其他地区一样,以其较为平稳的脚步跨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年代。对峙、战争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更多的是对话、发展。尤其是人们的心中,更是希望战争不再,和平永驻。圣彼得堡芬兰湾的秋风,戛纳软如棉絮的沙滩,爱丁堡皇家植物园袅袅的秋色,塞纳河的粼粼波光,都告诉我,这样的时光对于人类难能可贵。人类走到今天,完全应该在一种更合乎文明、更近乎理智的氛围中前行。 对于人生、社会,我始终抱着宜亲宜依的态度。宜亲宜依,方可增加感情。对于写作而言,宜亲宜依才会得到灵感,产生好的作品。在时空之秋、人生之秋的两次出访中,我以激情去迎接欧洲,又以平静去观察、分析、认识欧洲;既将往昔对欧洲的认识倾囊调出,又不囿于原有的认识,而凭借自己的目光、心灵去获取新的更准确的认知。尽管来去匆匆,但我尽量平心静气地去观察、去思索。我看秋山,看秋水,看秋景,听秋风,听秋雨,听秋歌,体味秋情、秋韵。我笃信哲人所言:“人文是景观的灵魂”,更多的是看了一些历史、文化和社会学方面的东西——能否说是一些人文方面的东西呢?而欧洲人文方面的东西,既丰富又具有接近性。文艺复兴——被恩格斯称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变革”,在欧洲的影响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我学写的文章,既写景写情,但更多的是写人文。对于看到的东西,我不想简单地类比,简单地得出一个结论。但对于真善美,我不能不赞赏;对于假恶丑,我不能不鞭挞。于是,便写成了这样的40多篇小文章,这样的一本小册子。 也正是出于上述的原因,我将这本小册子定名为《欧罗巴秋韵》。 应该说明的是,《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走进俄罗斯村》、《神秘的布里亚特》三篇,主要写国内,但傍及欧洲,加之我偏爱,便收入了这本小册子。 记得那是20多年前在原昆明军区工作时,我请一位书法家写过一条横幅,内容是罗曼·罗兰母的训子词“不创作,毋宁死”。我一直把这横幅置于案头。写作,成为我人生的主要存在方式,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如果这本小册子能给去过或者没去过欧洲的读者一些东西,我就十分欣慰了。 感谢我所敬重的张雨生老师,他在百忙中为这本小册子写了序。感谢东方出版社陈光耀编辑,他为我这本小册子的出版费了许多心血。

作者简介

  郑健,高级编辑,大校军衔,曾任第六届全国记协理事。发表2000余篇新闻稿件,计250余万字。单独或与人合作出版了《脚下是祖国的土地》、《大国仪仗》、《山的气势海的情》、《苍生大医》、《雁出白洋淀》、《青年聂荣臻》、《聂荣臻与傅作义》、《谁在驾驭战争》、《明亮的“新闻眼”》等9部著作,其中《青年聂荣臻》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另有上百篇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散见于报刊。

图书目录

前言:人文散文的探索
薄雾,笼罩着红场
马克思雕像前的红玫瑰
“阿芙乐尔”诗情
碑前燃烧着不熄的火焰
忍耐的胜利
在朱可夫的办公室里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没有桥,就不是圣彼得堡”
凝固的交响乐
《天鹅湖》的呼唤
涅瓦河畔的歌声
俄罗斯新闻掠影
不该忘却的记录
“斯帕西巴,多明海!”
巴黎,中国不会忘记
高大的“巴黎公社社员墙”
“法兰西感谢你们”
法兰西的一面旗帜
埃菲尔铁塔般的人物
诺曼底海滩的十字架
不对称的美
两座交相辉映的高峰
法兰西民族的翅膀
“香飘万里”之秘
“电影创造法国”
法兰西最诱人的魅力
卢浮宫的“镇宫之宝”
袖珍国里的大世界
天然去雕饰
大英博物馆
诗化的剑桥
古城秋色
别样的历史再现
脚踩东西两半球
德国有个波茨坦
走向它的路径不会荒芜
柏林市中心,一座纪念碑林
乘着歌声的翅膀
“秩序规范生活”
种有菩提树的地方
又一个黎明
碧绿连着蔚蓝
芬兰的桑拿浴
恬静的小国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走进俄罗斯村
神秘的布里亚特
后记:我言秋日胜春朝

本目录推荐